|
|
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1-6-25 18:35 编辑
论文标题:北亚构造域金矿分布及其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论文作者:刘钰
论文导师:张世红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论文专业:构造地质学
论文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论文页数:81页
格式:N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1
摘要:
总结并评述了前人对北亚构造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金矿床研究成果,结合新的地质资料,主要依据王鸿祯和张世红(2002)的方案对北亚构造域的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并建立了相应的ArcView数据库。在ArcView平台上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及Nokleberg等(2004)所提供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与处理,发现这些金矿主要发育在克拉通周缘的褶皱带上,而这些褶皱带多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构造活动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总结得出以下四条主要结论:
1.将北亚地区划分成西伯利亚地台、维尔霍扬斯克-科雷马造山带和中亚造山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根据陆核、古褶带、地块的概念进行了二级构造单元划分。
2.通过对西伯利亚地台金矿分布的分析,发现太古宙金矿发育在Aldan陆核,元古代金矿多发育在贝加尔古褶带和叶尼塞古褶带。Stanovoy古褶带中金矿的成矿时代与该区太古宙板块固结、元古宙与西伯利亚克拉通的碰撞、显生宙时期与Mongolo-Okhotian褶皱带及西伯利亚克拉通的碰撞三个主要的构造阶段相对应。
3.维尔霍扬斯克褶皱带经历了古生代的早期变形,晚侏罗-早白垩世与Omolon地块的碰撞及改造,本区金矿成矿的时代与此相符。
4.蒙古-鄂霍茨克的关闭以及西伯利亚地台与中蒙古、中朝地台、额尔古纳地块和布列亚-佳木斯复合地块的碰撞造山是一个自西向东的渐进过程。蒙古金成矿时代包括晚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几个时期,也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征。
关键词:北亚,金矿,大地构造,成矿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北亚地区大地构造划分及金矿床研究进展
1.1.1 北亚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研究现状
1.1.2 金矿分类研究进展
1.1.3 西伯利亚金矿分布的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
1.3 主要工作量
2 北亚构造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金矿分布的关系
2.1 西伯利亚地台及金矿分布
2.1.1 基底
2.1.2 盖层
2.1.3 岩浆活动
2.1.4 西伯利亚地台演化历史2.1.5 西伯利亚地台金矿分布及典型金矿
2.2 维尔霍扬斯克-科累马造山带
2.2.1 Omolon地块
2.2.2 Okhotsk地块
2.2.3 维尔霍扬斯克褶皱带(中生代)
2.2.4 新西伯利亚-楚科奇褶皱带(中生代)
2.2.5 堪察加-科里亚克褶皱带(中-新生代)
2.2.6 科雷马-阿拉斯加地区
2.2.7 维尔霍扬斯克-科累马造山带金矿分布及典型金矿
2.3 中亚造山带
2.3.1 蒙古-图瓦地块
2.3.2 中蒙古-Arguna地块
2.3.3 Lakes和Bayanhongor褶皱带(Salairian期)
2.3.4 Hovd-Gobi-Altay-Mandalovoo褶皱带(加里东期)
2.3.5 南蒙古褶皱带和Hangay-Hentey褶皱带(海西期)
2.3.6 Bureya-佳木斯地块
2.3.7 松辽地块
2.3.8 兴凯地块
2.3.9 中亚造山带金矿分布及典型金矿
3 北亚金矿的分布特征
3.1 西伯利亚成矿域
3.2 蒙古及俄罗斯远东成矿域3.3 中亚成矿域
4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