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6-4 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农土土 发表于 2011-5-31 04:48 
另外,回复沙发的同志,冰臼的鉴定也不只是形态的测定,而是根据周边环境,以及有否冰川发育。至于北京地区 ...
转一篇新闻:
专家到河北石家庄井陉探冰川遗迹
该冰臼群是省会地质爱好者张丽芬于今年9月20日在挂云山游玩时发现的,但当时未经专家证实。
昨日10时许,在张女士的带领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以及该研究所林景星教授、科技处处长陈尚平会同挂云山景区开发有关人士一同实地考察了这块冰臼群。
挂云山地处井陉县与鹿泉县交界处,属井陉县境内,平均海拔约780米。记者跟随专家爬上了挂云山。韩同林介绍,这里山势陡峭,两条如刀刃一样尖的山脊趴在山上。他表示,这两条山脊叫“刃脊”,山脊两边陡峭,中间隆起,很明显是由冰川活动造成的。另外他指出,这里的山呈U形,两边陡峭,底部平坦,也表明这里曾有冰川活动。
专家证实冰臼群确实存在
上午11时许,考察队来到挂云山南侧半山腰一处平地。记者观察,这里有由灰色岩石组成的二十余个面积大小不一的水坑,坑的外形是很不规则的圆形。因坑中有冰,它们的深度无法判断。
韩同林仔细观察这些石坑后惊喜地喊道:“是冰臼!”
随后,林景星和陈尚平经鉴定后,也一致确认这些就是冰臼。
韩同林介绍,首先,石坑处在半山腰而且表面平滑,不可能是人为用重物敲击形成。其次,石坑的形成需要巨大的垂直力量,但这里地处半山腰,地势较平,水坑周围又无高山峭壁,其形成原因的唯一合理解释就是这里曾覆盖有大量冰川——这块地面高高隆起,水、冰块互相夹杂着顺着冰川缝隙向下滴落,不断冲击地面形成坑。
河北首次在灰岩上发现冰臼
韩同林对形成冰臼的岩石产生了好奇。他说,“很奇怪,这里的冰臼形成在奥陶纪石灰岩(灰岩)上,而(冰臼)一般都是在坚硬的花岗岩上。”据介绍,这是因为灰岩质地较软,易风化。他推测,应该是冰臼在未被毁坏之前,冰川就融化了,因此这里的冰臼才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韩教授表示,这是河北境内首次在灰岩上发现冰臼,因此十分罕见。
据介绍,标准的冰臼都是口小、肚大、底平,但这里的冰臼口面积出奇的大,部分冰臼呈锅底状。这表明,整个太行山一带曾覆盖有大面积冰川。
同时,韩同林认为,在河北丰宁县等其他三个地区发现的冰臼很可能和此处的冰臼同属一个冰盖。这表明,整个华北山地地区在两三百万年前曾覆盖有大面积冰盖。
经过现场测量,这里的整个冰臼群最短处16米,最长处20米。三位专家通过现场观察分析、推测,认为实际面积应该不止这些。
专家发现,在冰臼群周围掩埋有很多泥土,扒开泥土还能看到岩石。他们表示,冰臼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较多,大多形成于河谷等低洼地带。在河北境内只在青龙县和丰宁县、秦皇岛三个地方有少量发现,石家庄发现的这块冰臼群,规模在河北境内是目前最大的。
当地人称还有三处冰臼群
昨日13时许,考察队从挂云山下来时经过山脚下的东峪村。当地一位村民介绍,山上的冰臼群常存有积水,村民夏天喜欢去那里洗澡、放牛,因此起名叫玉女池。
村主任康巧林介绍,玉女池大约有一米半深,常年有水。而且,在山的南侧和北侧还有三处岩坑,形状和玉女池类似。
专家们惊喜地表示,他们将尽快前去探访。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科技处处长陈尚平介绍,冰臼研究对于研究地质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可以推测古时期气候、温度,对比如今气候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积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