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盛于白垩纪的“渤海鸟”,被沈阳师范大学古鸟类研究组揭开了一亿多年的面纱。记者9日从该校获悉,发现于辽宁省建昌县的“渤海鸟”化石,被证明是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
3 h T1 X/ {/ u
# V, ~. ~. P, {" s近日出版的美国学术刊物《古脊椎动物学期刊》发表了关于“渤海鸟”的新发现:“渤海鸟”生活在距今约1.25亿年前的白垩纪,是“热河生物群”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也是如今鸟类的祖先。. L1 x3 A8 L1 d. r$ }* o# ^' o% M1 G
4 S/ m6 o4 A# n
两年前,“渤海鸟”化石被一郭姓古化石收藏者发现,因此被命名为“郭氏渤海鸟”。该化石长约35.7厘米,保存较为完整。根据化石显示,“渤海鸟”的头吻部较短,上下颌均长有多枚牙齿,它的前后肢具有长而弯曲的趾爪,接近等长。这些都是以昆虫为食、营树栖生活鸟类的典型特征。7 j5 u4 Y( B( |) r% d
2 A' {; |4 I1 c; T% F) L据该校教授胡东宇介绍,“渤海鸟”在肩胛骨与鸟喙骨的关节方式上与现生鸟类相反,属反鸟类。反鸟类是鸟类起源后第一支成功辐射全球的类群,繁盛于白垩纪,但与恐龙一起于白垩纪晚期灭绝。7 T# e/ C, l7 p) K% e
: Q3 K! y z J/ f F; T
胡东宇表示,根据手部演化,“渤海鸟”表现为原始反鸟类和进步反鸟类中间的过渡类型。此外,“渤海鸟”保存有多枚前肢飞羽印痕和两枚末端丢失的带状尾羽印痕。据分析,渤海鸟已具有拍打飞翔能力,可以实现自由飞翔。1 C; U5 q" ^; P
/ f) D' Q- a+ |- O6 Q" t$ _
据了解,“渤海鸟”的发现揭示了早期鸟类在白垩纪就存在形态和生态上的高度分化。此次发现是沈阳师范大学继2009年发现“赫氏近鸟龙”后在鸟类研究上又一新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