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亟须重建稀土战略
本网讯(郭锦辉)围绕稀土的声音从未像今天这般热闹。在国际上,中国对稀土出口稍微限制,美日等发达国家便着急要命;在国内,受整合政策影响,与稀土相关的股票持续受到追捧,“稀土行情”惊心动魄。这一切都源于中国稀土意识的日益觉醒和角色的转换。 中国稀土市场被认为有“三怪”:以占世界30%的储量,撑起了95%以上的产量;超过95%的市场占有率却未带来相应的稀土定价权;拥有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却缺少产业竞争优势。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日等国家放着国内储量不去开采,“坐享”中国的廉价稀土,并且建立起深藏不露的战略储备,以备将来之需。面对中国对稀土出口采取的限制性政策,西方国家担心中国保护国内资源的政策不利于其商业利益。
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10倍,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0%左右。由于话语权和定价权的缺失,1995年至2005年,中国稀土产业由于廉价出口而损失的外汇达到近百亿美元。
在低廉的开采成本和忽视环境代价的情况下,稀土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更加严峻的形势是,中国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正日渐枯竭。
如今,中国不应该再继续扮演全球稀土资源主要供应者的角色,而是应有权自主、合理使用稀土资源。
除了“外患”,中国稀土业诸多问题的根源还在“内忧”, 即行业的散、乱、差。目前,我国稀土市场有近170家企业,生产分散,产业协同差。10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省级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整合重点挂牌督办矿区名单的公告》提出,稀土等矿产资源要确保在2010年底前完成整合工作任务。
在政策推动下,稀土竞争新格局雏形渐现。但是,由于地方政府掌握着采矿优先权,碍于利益,并不愿意将稀土资源拱手相让,很多有望成为整合主体的企业进入的还只是分离、深加工等中下游环节。与此同时,中国稀土仅13%用于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中国能否发挥稀土资源的优势,掌握产业话语权,关键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作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虽然行业产值不大,但却关系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内忧外患”的重重阻力,中国稀土战略转型,急不可待,并且必须付诸行动,如此才能成为未来国际竞争中的王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