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尽快了解灾情、实施紧急救援成为首要任务。这不仅需要力量与勇气,还需要专业技术。危急时刻,测绘高科技手段和专业化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抢险救灾效率,减少了灾害损失,为无数废墟下待救的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充分显示出科技救灾的威力。 遥感技术快速获取灾情 地震灾害发生后,人们经常听到一个过去不太熟悉的名词: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区通信、交通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技术成为快速获取灾情的最佳途径。通过掌握灾区最新的影像信息,可以迅速对灾情作出科学评估,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救灾防灾减灾措施。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相获取信息的优势,能够及时提供宏观灾情。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多方协调,全球主要卫星遥感公司的6颗高分辨率卫星随即调整姿态,对准四川灾区,一旦获得最新数据,立即传送给国家测绘局。其中一颗遥感卫星携带了雷达传感器,可以在阴雨、雾霭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获取遥感影像。
5月13日下午6点,国家测绘局得到灾后第一景雷达卫星影像。经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快速的数据处理,国内首张灾区震后高分辨率雷达卫星遥感影像图制成,从图中可以看到滑坡体、水系、道路等震后情况。5月14日,这幅影像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使各级领导和公众对灾区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卫星遥感能在宏观上反映灾情,但由于受云层遮挡等影响,分辨率不高,不能精确地反映地面情况。航空遥感的分辨率较高,还能大范围获取影像,可以人为控制进行有针对性的航拍,重点获取某个区域的数据,是反映灾情、指导救援工作以及进行灾情评估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国家测绘局在灾情发生后立即调集航摄飞机赶赴灾区一线,实施航摄。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是执行此次航摄任务的队伍之一,他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航空遥感飞行平台和传感器:一种是搭载了数码航摄仪的中型通用航空飞机,主要在中高空作业,可以透过云层空隙获取大区域的宏观图像,但受空域管制影响较大。一种是超轻型直升机,一般可乘坐一至两个人,搭载了分辨率优于0.2米的航空数码相机以及惯性导航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点起降、近地面航摄、分辨率高等特点。一种是无人机,它体积小巧,机动灵活,通过地面遥控快速采集影像,不需要专用跑道起降,受天气和空域管制的影响较小,主要用于局部监测,反映地质灾害情况,作业范围为30平方公里。这些都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三者在灾情监测中互为补充,各自发挥所长。
科技抗灾航空遥感专家组成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