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红粉佳人 于 2011-2-14 21:24 编辑
3 h8 f- Y3 e- m3 A" |+ T; G: L8 ^5 k0 ?" g% z0 y; B+ s
2001~2002年,国土资源部完成了第二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全面更新了我国地下水资源数据,充分证明地下水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地下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突出表现在:(1)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不足,不能应对旱灾、瘟疫、战争等突发事件;(2)一些地区超量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3)地下水污染趋势严重,许多城市由于地下水污染而面临水质型缺水。
: k$ J# P3 G, O* _; j
$ J2 N1 c( Y5 v% \- I, g基于此,国土资源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全国地下水资源问题战略研究报告》,提出了我国地下水资源战略对策与主要任务。其核心是:一要加强全国大中型城市与国家重点工程地下水战略储备水源地勘查,以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和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二要加强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尽快查清地下水污染状况,为改善人民饮水质量、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与污染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三要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站网系统建设,监测、监督地下水过量开采,防止地下水污染,促进地下水环境良性循环。《全国地下水资源问题战略研究报告》得到了国务院与国家发改委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参阅文件》第4期刊发了该报告,综合分析我国地下水资源形势,当务之急要尽快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加快地下水水质监测站网系统建设步伐。经过反复论证与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目前正积极筹备向国家发改委做专题汇报。# S, Z: I7 O0 ?! l( y- @5 d
" V* e6 @1 [" d. Q$ l+ s一、地下水在人民生活与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x5 A. B1 u3 l+ J, m' M3 c7 P
2 X6 r0 V& G7 w( e全国地下水淡水天然补给量8837亿立方米/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我国农村普遍饮用地下水,地下水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0%;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利用地下水供水的400多个;全国城市总供水量中,地下水供水量占30%,华北、西北城市分别高达72%和66%。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的开采量以平均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说明经济发展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3 s" Y+ {, P8 S: m0 N2 b9 G' c% j$ {8 T# t: [7 a
二、我国地下水水质形势十分严峻* c/ J( A }$ P
, e4 O* M1 s. E2 \9 V! n9 c
据全国仅有的16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绝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地下水污染呈加重趋势。在北方17个省会城市中,有16个污染严重,只有1个污染较轻(济南);在南方14个省会城市中,也有3个污染严重(合肥、武汉、长沙),许多城市由于地下水污染导致“水质型”缺水。例如,山东省淄博石油类污染严重,日供水量51万立方米特大型水源地面临报废;辽宁省海城市城市污水排放造成五道河沿岸大面积地下水污染,给人民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近些年来大莫村村民血栓病、甲亢病高发,死亡人数竟达160人之多,景象凄惨,触目惊心;淮河流域安徽地段近5000km2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地区仅占11.0%;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污染直接威胁到地下水水质安全,由于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农产品中氟、铬、镉、铅、锌等有害元素超标严重;水土污染造成我国农畜产品质量下降,给我国农业走向WTO带来极大障碍,如1986年以来中国猪肉因质量问题无法进入欧洲市场,1997年以来传统出口产品河北鸭梨因质量低下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东部沿海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还诱发了海水入侵,到上世纪90年代,仅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面积达到974.6平方千米,造成40万人饮水困难,8000多眼农用机井报废,60万亩耕地丧失生产能力,直接经济损失4亿多元。此外,我国地质条件复杂,许多地方由于天然地质背景原因造成地下水原生水质不良,同样给人民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比如低碘水引起大脖子病、高氟水引起氟斑牙、氟骨病等。
% H6 Q" G n/ A6 T( N% C/ K
5 H- O) |0 c9 g( z& i4 d. [/ d三、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7 L8 c% Z3 U9 ]" y1 ^( C' ~' A+ O
; d% j$ `( l8 H水污染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给予高度重视。5 l1 V$ Q; z2 V; A" k7 [* ?
6 E7 U) u! k2 V8 h' c, d4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指出:“下大力气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
6 n& E: Q% E) s, P8 f/ G! F" |9 z+ Y8 n1 B1 @5 G7 T' h* G! f' R
温家宝同志在2000年7月11日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成果汇报会上指出:“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要痛下决心治理水污染。治理水污染必须当机立断,不能再有丝毫的迟疑。”
$ d5 n8 ]5 f0 C" Z* X0 C9 D
1 ^ c2 ]! F8 H. o w }6 S《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水资源,防止地下水污染,而“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正是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责。
, O& j! `: n$ K1 j
^( L3 C* w. {2 N# H8 F因此,查明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是国家科学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保障国家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化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的迫切需要;是防病改水,脱贫致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建立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地质环境,实行国家监督,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q ]' {6 |( D% i8 A
, x$ O+ H/ E- d j" u; T
四、开展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监测工作具备的有利条件: W6 {2 B/ h' A8 o1 V) [" O# w {" c
- _4 L) q0 |) a. S( N1 D+ m
地下水污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质—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难恢复性。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污染过程与污染机理的研究、监测网的布设、污染防治等都必须以掌握地质单元特征与含水层结构、地下水的埋藏运移条件为基础。
2 s. f! s" |$ ^; @7 i( G9 \8 {, V& h4 X
6 n& `) ?' e& o& j(一)工作与资料基础 N2 H) u9 `7 |7 S! H" X8 y
# M, b/ ~3 s( Z% H3 J6 u% s3 R
到1995年,全面完成了1/20万为主的全国陆地水文地质普查;累计完成农牧业供水勘查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100多个城市的1/5万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与工矿企业的水源地勘查;1984年和2002年分别完成了两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我国地下水的埋藏和分布规律,为开展地下水水质调查监测、查明地下水污染和水质恶化原因奠定了扎实的工作与资料基础。1 I9 f" w6 a0 [; m) | b
" |. o6 o7 ~7 J/ A! T(二)技术队伍与监测体系基础
' D2 Q! G) P0 n1 B7 y
2 ]7 H3 C6 ^ b& M2 T! J50多年的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造就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初步形成了全国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立了1个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217个地市级监测分站,33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还有一支由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省级地下水调查评价机构等组成的万余人的地下水调查研究队伍。
/ ^$ l6 ?' N3 h2 P, c2 m) [* |4 A R6 A
(三)仪器设备基础, O8 P0 }; c/ @8 _. n$ } L
- G, c R# w. x% B- @, H* q地质调查“野战军”技术装备计划,为开展地下水水质调查与监测提供了基本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基础。
' R" O7 G% W0 t; U- R; W8 G: U* @8 K
& F) U4 g" d% m; a(四)国外先进经验基础
- {1 o+ f( |8 y2 i D6 h7 u. R* y$ w
* u' F, `7 F* f' @2 z; y美国国家水质评价计划和欧共体水质框架计划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美国地调局于1991年启动了国家水质评价项目(NAWQA),对50余个地下水盆地与地表水流域的水质进行评价,范围涉及美国全部50个州,欧共体今年启动欧共体水质框架,计划利用13年时间完成这项工程。. s8 y5 [. N! D. M8 d' Y% M6 |2 b2 Q# J
0 ]5 F7 p4 x, B) V3 ^
五、总体工作构想/ I. u0 V1 B/ e9 \
. [4 J/ S7 I( ^' r+ m" l8 j(一)总体目标
9 g. w4 Y6 \6 s9 q5 V9 c3 R" c5 O0 j2 B) ` ]+ z
到2010年,基本查明我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实现重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的有效监控,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T) a5 p3 |/ [6 e7 z+ ~, p) x7 p @' ^
(二)主要任务
& g; j2 Q# t& `$ u. E) ~1 e1 v; ]- M
1 w% j: X7 S7 t$ c6 D- i v9 U1.查清三个问题
. _5 w$ @8 Y( Q3 e
, t+ e2 P; L* W0 n! U查清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查清全国地下水污染危害程度;查清地下水污染原因及影响因素。 ~2 Y' V/ Q+ Z; R0 O8 l1 f
% k6 @/ ^4 t: ?" x
2.建设二个工程 + d5 y$ Z- E& x" N" U0 C7 R1 t
4 u4 E' Q/ e6 s
建设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监测网工程;建设地下水水质与污染信息网工程。. G7 Y& m) l2 K6 b! b
& g. q$ r, H: B* q& q5 F5 k4 g8 j
(三)工作部署原则
) e8 W$ M" e. A( O3 C; B W1 @' R8 s- @: c' l
在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总原则基础上做到“四优先”、“三结合”,即:
9 ^# a# k) K8 Z# X( L/ ]$ y
( Z5 L- t c7 b# ~+ c0 `, f2 z k$ K1.四优先# {% R( A9 d; h
2 n; d# @9 @' ~5 s6 h( Z7 B
优先安排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地区;优先安排地下水为重要供水水源的地区;优先安排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强烈的地区;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 i; i0 v7 F9 o/ r) P! \" j+ ]7 c* N/ y: F6 X
2.四结合
$ O- P; H0 |4 c( U% ?
# t1 i6 J/ q& G" T以城市及工矿区为主,行政区与地质单元相结合;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深层水与浅层水相结合;以有毒有害污染物调查为主,有机无机相结合;以调查评价为主,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相结合。" {. b5 f6 U+ N9 a7 r
% Q! F6 l/ i5 f, j8 v(四)总体部署4 l. N9 S1 R& z$ F0 J2 f
8 a$ \. [7 F7 c, D& m- I5 C0 B' g
首先,在全国668个城市和10个重点地区开展工作。10个重点地区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内陆盆地、晋陕蒙能源基地、西南岩溶地区、四川盆地进行地下水资源研究。
7 e, C- A3 P3 r9 p# d0 v4 N( }1 t6 K# A
(五)工作阶段* W; e3 f6 n6 E. k2 W' E3 a6 b
8 O& E, o, T) B! {! m项目执行期为7年,2004~2005年为试点准备阶段;2005~2007年为全面普查阶段;2006~2010年为调查监测阶段。
5 O E8 P$ c0 \3 A" X D5 Z b, {) ?. \4 P! K3 }9 x
六、预期成果( q; {. p7 Q9 D7 V& k& e P: B
) j" r% l2 p2 r' L* e/ f" ?) q1.基础性成果
) h l- j+ k8 I/ Q: R
( C* y. f3 n# K, q完成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数据库,提高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报告,编制地下水水质现状图、污染分布图等系列图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防病改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 S* o) g, |) _
! G8 R& C+ r5 j4 @: S$ u6 N2.基础建设与能力建设成果
. f* Z* Y/ U) ~5 S- I6 H3 g0 q1 t) P/ }5 Q
建立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监测网,建立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信息网及预报预警系统,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对地下水水质信息的需求,为地下水水质污染科学研究提供支撑。# W7 c* |3 r R6 ]8 m6 i" W/ g
. N5 E, L/ |$ J9 ~# b& e
3.综合性成果
* @% d7 W1 g: C8 t- e, p" y) P- z2 ^3 l6 d8 s
进行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划,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0 W1 U% X5 _4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