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时指利用现场的、无损的、实时的方式采集结构与环境信息,分析结构反应的各种特征,获取结构因环境因素、损伤或退化而造成的改变。
近些年来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发展迅速,宜进行健康监测的土木结构包括超长超高超限的结构、处于特殊环境的结构、形式特殊的结构、新型结构以及应用新技术的结构。对于了解较少或理解不成熟的结构参数也要进行适当监测。
1. 结构健康监测的目的和功能主要包括:
(1)验证结构设计、分析、试验时的假定和所采用的参数。
(2)提高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使施工后的结构尽可能符合设计要求。
(3)为结构的日常保养和管理提供建议。
(4)当发生意外或灾害后,为结构状态评估和处理提供实际数据。
(5)为新方法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提供建议。
设计监测系统时要根据结构物所处的环境、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使用功能以及重要性、结构型式、受力特点来确定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应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避免盲目跟从或追求形式。
2. 各种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包括测量精度、线性范围、量程、使用环境及使用寿命)要与监测目的和监测要求相匹配,不能采用性能达不到监测要求的产品,也不宜采用高于监测要求太多的产品。各种硬件之间也要尽量相互匹配,避免资源浪费。
实际使用过程中部份硬件可能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完全损坏,因此对关键参数的监测或特别重要部位的监测,可配备多个同类型的设备或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避免出现重要的监测数据质量不高或丢失的现象。
3. 监测系统的硬件特别是传感器及传输线缆应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避免遭到人为或环境的破坏。除特殊位置的传感器外,大部分重要的传感器、所有的数据子站和数据总站宜考虑到后期维护的可行性,方便维护人员检查。
监测系统的使用寿命应以能达到监测目的为标准。施工监测系统宜贯穿整个施工期间;长期监测系统一般可使用三年以上,并且宜与施工监测系统(若有)有良好的过渡衔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