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从区域地质特征,矿床的地质特征,包裹体地球化学,成矿元素分带,氧同位素,成矿物质来源等多个方面,对粤北石人嶂、梅子窝、棉土窝等三个重要钨矿床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原地重熔的成矿模式的基础上,对该类型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论文获得的主要熟悉如下: 1.粤北地区大部分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花岗岩体形成于中生代,而且空间上多分布于下古生代地槽型复理石建造中,从而提出成矿花岗岩中的钨可能主要来自卷进重熔过程的下古生界及其下岩石地层的熟悉。 2.各矿床的含钨石英脉均分布于岩体上方的沉积变质岩系(如梅子窝),或早期结晶、作为晚期岩体盖层(如石人嶂)的花岗岩体内,从而提出岩浆结晶过程中,含钨的热液流体是汇聚于重熔界面突出部位的顶端,并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导致的上方裂隙开启而向上运移和沉淀的熟悉。 3.通过对含钨石英脉成矿元素分带特征的研究,得到了热液流体在沿裂隙向上运移过程中,高温阶段主要成矿元素的析出顺序是Mo→W→Cu,与元素地球化学场阐明的规律吻合的熟悉。 4.发现钨矿中同一矿脉不同部位的氧同位素值不同,从脉体的底部向上,δ18O值总体上降低。从而得到重同位素比轻同位素在高温阶段析出的矿物晶格中更为稳定的新熟悉。 5.从三个钨矿中各选取了同一条典型矿脉进行了系统的包裹体测温,发现从脉体的底部向上,成矿温度逐渐降低。 6.对流体包裹体的冰点盐度进行了系统研究,证实从矿脉的下部往上,随着矿脉形成温度减低,包裹体的盐度总体上也趋于降低。 7.发现矿脉的δ18O值从矿脉底部向上呈规律性减小的现象,揭示了高温热液阶段也存在同位素分馏。 8.本次研究获得的K-Ar年龄数据表明,该岩体形成于燕山中期(141Ma),极有可能是深部成矿岩体的边沿相带。
关键词:高温热液矿床,成矿元素分带,流体包裹体,氧同位素分馏,原地重熔成矿模式,成矿过程作者:林小明
作者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导师姓名:陈国能
授权单位:中山大学
授予学位时间:2005年06月04日
论文页数:1-101页
[BIG]高温热液矿床成矿机理研究—以粤北主要石英脉型钨矿为例.pdf
(4.62 MB, 下载次数: 3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