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2-8-31 10:57 编辑
附录期刊论文目录:
硕士论文标题:海南土外山金矿的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
论文作者:杨国强 论文导师:毛景文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论文页数:81 格式:硕士论文KDH、期刊论文pdf,KD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1
硕士论文摘要:
戈枕含金剪切带位于海南岛西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接部位,自北东向南西依次产出土外山、抱板、北牛、二甲、不磨等金矿床,构成海南岛最主要的金矿成矿带。本论文以戈枕含金剪切带北东端的土外山金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矿床学、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地质学等方法,讨论了金矿成矿流体的特征,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成矿机理。取得如下主要认识: (1)主要矿脉的穿插关系和矿物共生序列可以分为早期的的石英-黄铁矿阶段(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是主要的成矿阶段(II);和晚期的石英-方解石阶段(III)。 (2)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显示,土外山金矿床的成矿温度主要介于180℃~320℃之间,盐度w(NaCleq)主要介于3%~10%之间,因此认为该地区成矿流体有中低温、低盐度的特点。该矿床三个成矿阶段的均一温度出现三个明显的峰值,即280℃~320℃,210℃~260℃,180℃~240℃,盐度w(NaCleq)也出现三个明显的峰值,即8%~10%,4%~8%,3%~8%,而且都是从早期阶段向晚期阶段呈规律性下降。 (3)氢氧同位素的数据显示,三个成矿阶段中石英的δD的值分别为-74~-85‰,-73~-87‰,-68~-76‰;δ18OH2O的值分别为3.71~7.62‰,2.37~4.74‰,1.25~3.75‰。将δD的测试值和δO的计算值投点在δD-δ18O的图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投影点大多落在岩浆水下侧和大气降水之间的范围,并且从成矿早期向晚期逐渐向大气降水线靠近。 (4)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在成矿早期,土外山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富含挥发性成分的深部含矿流体向上运移,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低温、低盐度的大气降水沿着层间破碎带混入,使含矿热液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破坏溶液的化学平衡,成矿物质富集成矿。 硕士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和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含金剪切带的研究现状 1.2.2 戈枕含金剪切带的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金矿带的控制 2.3.2 褶皱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2.6 区域矿产 2.6.1 金矿 2.6.2 铁矿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区域变质岩 3.1.2 混合岩 3.2 构造 3.2.1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 3.3.1 闪长玢岩 3.3.2 伟晶岩和长英岩脉 3.4 矿体特征 3.4.1 矿带以及矿脉的分布 3.4.2 主要矿体特征 3.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的划分 3.6 矿石的矿物组成与结构构造特征 3.6.1 矿石的矿物组成 3.6.2 矿石结构构造 3.7 围岩蚀变 3.7.1 围岩蚀变种类及特征 3.7.2 围岩蚀变的空间分布 3.7.3 蚀变与矿化富集关系 3.8 矿物的生成顺序 第四章 成矿流体包裹体研究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以及显微测温 4.1.1 分析方法 4.1.2 包裹体类型 4.1.3 岩相学特征以及显微测温 4.2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3 成矿压力和深度计算 第五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氢氧同位素 5.2 硫同位素 第六章 矿床成因认识 6.1 成矿流体来源 6.2 成矿流体的性质 6.2.1 石英-黄铁矿阶段 6.2.2 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阶段 6.2.3 石英-方解石阶段 6.3 成矿物质沉淀机理 6.4 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以及图版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