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录期刊论文目录:
沂沭断裂带中段地质特征与金矿成矿作用(李洪奎,杨永波,李英平,田京祥,《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4)
博士论文标题: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Study on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old Mineralization in Yishu Fault Belt
论文作者:李洪奎
论文导师:杨锋杰 王来明 魏久传 李增学
论文学位: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论文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论文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论文页数:200
格式:博士论文NH、期刊论文pdf,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5
摘要:
论文针对沂沭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和金矿勘查取得的成果,应用大陆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成矿理论,采用野外调查与资料研究相结合、重点金矿区解剖与重要样品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解析构造研究的基础入手,对沂沭断裂带的控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对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 沂沭断裂带是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的具“二堑夹一垒”构造样式的组合型断裂。航磁△T异常图显示为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线状和串珠状异常带,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重力梯度带。带内结晶基底的构造线方向与带两侧基底岩系具完全不同的构造特征,并控制着地层的展布和岩浆岩的发育程度。 通过详细的构造剖面研究,沂沭断裂带活动方式于不同时期不同区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造成兼具韧性与脆性、挤压与引张、左旋与右旋等性质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沂沭断裂带既具有深大断裂的切幔特征,又表现为浅层次的铲式断裂,在经历了漫长而多期的构造运动后,使之构造形态变得极为复杂。 沂沭断裂带形成始于新元古代,当时具有古沂沭裂谷的性质,晋宁运动使古沂沭裂谷闭合,形成鲁东、鲁西统一的古陆。断裂带两侧地壳产生差异运动,鲁东地区长期隆起,以剥蚀为主,仅局部有些海相沉积。海西-印支期运动之后,原东西向构造线改变为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构造型式。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开始了由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阶段,中生代是我国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强烈活动阶段,致使中国东部发生地幔置换作用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同时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夹持下的秦-祁-昆洋盆消亡碰撞造山,使沂沭断裂带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化并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以及其后的推覆、右行平移及张裂作用。在这一大的构造背景下,沂沭断裂对该地区的构造格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以及矿产的形成与分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太平洋板块不断俯冲,沂沭断裂带处在大陆活动边缘裂谷中。上地幔深熔岩浆不断由该带涌出,为成矿送来矿源和热源。而在它的东侧由于板块热作用,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大量的多期次的花岗质岩石,成为胶东金矿成矿的重要母体。’沂沭断裂带在古近纪时以左行平移为主伴有张裂,后期演化成裂谷;新近纪为左行平移,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第四纪则表现为差异性升降运动。 沂沭断裂带强烈活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三大板块即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块向NWW俯冲的大背景下,导致了沂沭断裂带的活化并发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离超过300Km。新生代则以拉张、挤压(兼扭动)交替进行为特征,形成具裂谷特征的构造格架。 沂沭断裂带内金矿按成因可分为岩浆期后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石英脉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潜火山热液爆发角砾岩型和沉积型五种类型。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沂水-汤头断裂带内,矿(化)体多赋存于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碎裂岩和绿泥片岩中,矿与非矿界线不清,矿体的圈定由样品分析结果确定,矿体形态多受断裂构造及韧性剪切带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产于基底岩系或中生代岩体内的断裂裂隙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矿体为含金黄铁矿化石英脉。接触交代型金矿床成矿的母岩为中生代燕山期多阶段侵入的复杂岩体,为中偏基性或中偏酸性-酸性偏碱性组分的岩浆岩,成矿围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纪灰岩,矿体产在燕山期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矿体形态复杂多变,主要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其次有扁豆状、囊状等。潜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分布于胶莱盆地与沂沭断裂带的交汇处,矿体主要产于青山群次火山岩、火山岩中,少量产于侵入岩中,矿化围岩为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凝灰质角砾岩、安山岩等,矿体产出于隐爆角砾岩筒中,与次火山杂岩体关系密切,次火山杂岩体是重要的导矿、容矿地质体。铜、铅锌矿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多分布于区域性深大断裂旁侧次级断裂构造中,形成于燕山晚期;蓝宝石矿产于沂沭断裂带内,多位于新近纪玄武质岩浆喷发中心部位。从成矿时序上,不同成因的矿床产出的构造部位、地质环境及成矿时间不同,总体上由老到新表现为金、铜、铅锌和蓝宝石的成矿序列。 不同时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矿床类型,燕山期是区内重要的金矿成矿期,它形成了山东独具特色的金矿类型和成矿系列。按照成矿作用特征,可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和15个矿床成矿系列。 沂沭断裂带内金矿床主要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主要地质体中以泰山岩群与燕山期花岗岩金含量为高,其标准离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是区内金矿主要的成矿母岩,尤其是燕山期岩浆活动,是导致区内金矿成矿的重要因素。黄铁矿化、硅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关系密切。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脉石英,其中早期黄铁矿为金矿物的主载矿物。金有自然金、银金矿两种,以角粒状为主,次长角粒状、树枝状、枝叉状及线状等,.金矿物的成色平均为816。 通过对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中方解石、石英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包裹体有单一液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3种类型。其冰点温度变化于-2~-8.6℃之间,盐度在3.39wt%~12.39wt%之间,即中等盐度的岩浆流体(或深源流体)和低盐度的深循环的大气水流体;方解石中流体的盐度相对较低,推测为岩浆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的结果。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07℃~550℃之间,可分为125℃~160℃、177℃~230℃和260℃~330℃三个温度峰值集中区,分别反映了早期以中温石英为代表的早期成矿阶段(260℃~330℃),以中低温石英和方解石为代表的中期成矿阶段(177℃~260℃)和以低温方解石为代表的晚期成矿阶段(125℃~160℃)。 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0H20值为-1.78~4.07‰,δD(SMOW)值为-74~77‰,δ13C平均值为-4.18~-5.1‰,铅同位素具有正常铅的特点,说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下深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 蚀变矿物石英和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二者均为向右倾斜的平滑曲线,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但二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长石中稀土元素的总量高,轻稀土元素富集更为明显,且表现为Eu的负异常;石英的稀土总量低,轻稀土元素富集不够明显,且表现为Eu的正异常。 对南小尧金矿矿石中的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年龄测定,上交点2438±13Ma基本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下交点116±20Ma可能代表了区域成矿的大致时限。对龙泉站金矿、南小尧金矿和牛家小河金矿石中的钾长石矿物进行K-Ar法测定,其年龄值分别为141.92±2.06 Ma、94.29±1.38 Ma、95.92±1.40 Ma,本区金矿的形成应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沂南铜井地区测定的20件全岩及单矿物K-Ar测年数据,年龄值在110-126Ma间,另外有一组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为113.4Ma。这些资料反映了金矿成矿时代应为白垩纪。 通过对区内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概略总结,认为基底富含金质的矿源岩、晋宁期强烈的韧性剪切作用、燕山期大规模的火山-岩浆热事件是导致区内金矿成矿的因素。根据地质基础资料和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建立了区内金矿的成矿模式。
关键词:沂沐断裂带,构造演化,金矿,物质来源,成矿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4 论文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1.4.1 对沂沭断裂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1.4.2 对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
1.4.3 探讨了金矿成矿作用
1.5 本章小结
2 沂沭断裂带基本特征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断裂带特征
2.2.1 地质特征
2.2.2 构造特征
2.2.3 实测剖面中构造证据
2.3 地球物理特征
2.3.1 △T磁异常特征
2.3.2 重力场特征
2.3.3 岩矿石电性参数
2.4 地球化学特征
2.4.1 区域地化异常特征
2.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4.3 水系沉积物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断裂带内典型金矿床特征
3.1 蚀变岩型金矿
3.1.1 龙泉站金矿床
3.1.2 牛家小河金矿床
3.1.3 南小尧金矿床
3.2 石英脉型金矿
3.2.1 成矿地质背景
3.2.2 矿体特征
3.3 矽卡岩型金矿
3.3.1 成矿地质背景
3.3.2 矿体特征
3.4 潜火山热液型金矿
3.4.1 成矿地质背景
3.4.2 矿体特征
3.5 其它矿床
3.5.1 昌乐青上铜矿床
3.5.2 安丘白石岭铅锌矿床
3.5.3 昌乐蓝宝石矿床
3.6 本章小结
4 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4.1 沂沭断裂带的演化与矿质来源
4.1.1 沂沭断裂带演化
4.1.2 成矿物质来源
4.2 成矿动力学环境
4.2.1 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4.2.2 大陆边缘活化阶段
4.2.3 断块发展阶段
4.3 构造事件与成矿
4.3.1 区域变质作用与成矿
4.3.2 构造岩浆热事件与成矿
4.3.3 张裂作用与成矿
4.4 成矿系列
4.4.1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4.4.2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4.4.3 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4.5 本章小结
5 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5.1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
5.1.1 主要地质体金含量
5.1.2 主要岩石类型金含量
5.1.3 赋矿围岩的含金性
5.1.4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5.2 矿石建造特征
5.2.1 矿石物质成分
5.2.2 矿石化学成分
5.2.3 蚀变作用与蚀变分带
5.2.4 载金矿物及金矿物特征
5.3 成矿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5.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3.2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与密度
5.3.3 流体与成矿
5.4 成矿物质来源
5.4.1 稳定同位素特征
5.4.2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5.5 成矿时代与成矿模式
5.5.1 成矿时代
5.5.2 成矿阶段
5.5.3 成矿模式
5.6 金矿成矿规律
5.6.1 成矿地质条件
5.6.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5.6.3 找矿标志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1.1 沂沭断裂带形成与演化
6.1.2 构造与成矿关系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前景及展望
6.3.1 问题
6.3.2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项目
附录图版Ⅰ—光片
附录图版Ⅱ—薄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