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楼主,求助论坛一个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高含水期地质储量精细计算方法研究
于润涛
【摘要】:石油、天然气储量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地下的蕴藏量,它是油、气田勘探开发成果的综合反映。无论是勘探阶段还是开发阶段,油气储量一直是石油工作者追寻的主要目标,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油气储量是指导油气田勘探、开发,确定投资规模的重要依据。因此,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 随着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20世纪80年进行的地质储量计算和90年代开展的表外储量计算,已满足不了油田现阶段开发的要求,为了解决储采失衡的矛盾,对地质储量的计算要求精细到沉积单元和具体类型的砂体。为此,开展高含水期地质储量精细计算方法研究,探讨在细分沉积单元后,根据具体的砂体类型进行储量精细计算,搞清地质储量的分布特征,为加密挖潜提供可靠的储量的依据,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的沉积特征,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式,识别出11种不同成因的砂体类型,研究并确定了各类砂体的分布特征,搞清了不同井网条件下砂体类型的变化规律。针对研究区砂体类型丰富、分布不均匀,而且井点的分布也不均匀的特点,从单井控制面积出发,采用三角网法计算单井控制面积,进而计算单井地质储量。研制了不同类型砂体、任意边界地质储量精细计算系统。对研究区地质储量进行了计算,搞清了高含水期地质储量分布特征,提出了研究区储量潜力层的分布范围和位置。在单井地质储量计算的基础上,根据水井和油井连通关系、水井地质储量分配影响因素,进行水井地质储量分配,实现了动用地质储量分析。 本文采用三角网法确定单井控制面积,覆盖储量计算区块所有的井,使单井控制面积更加合理,解决了目前采用的“单井控制面积=区块总面积/区块总井数”的“厚度碾平”算法所产生的误差,使储量计算更加合理。本文提出的任意边界地质储量计算方法,实现了任意边界、单井、井组、不同类型砂体地质储量计算,达到了地质储量精细计算的要求。 利用本文提出的地质储量精细计算方法,可以反映地质储量和剩余地质储量的分布特征,为油田挖潜、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地质储量 剩余地质储量 沉积单元 砂体类型 三角网 容积法
【学位授予单位】:大庆石油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P618.13
【DOI】:CNKI:CDMD:1.2006.058388
【目录】: - 前言8-12
- 第1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12-22
- 1.1 研究区地质概况12-15
- 1.1.1 区域地质概况12-13
- 1.1.2 萨尔图油田构造特征13-15
- 1.1.3 萨尔图油田油藏特征15
- 1.2 研究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15-18
- 1.2.1 沉积特征15-16
- 1.2.2 沉积环境16-18
- 1.3 研究区油层划分与对比18-20
- 1.3.1 油层划分18-19
- 1.3.2 油层对比方法19-20
- 1.4 研究区开发历程回顾20-22
- 第2章 大庆油田储量参数及储量计算发展历程22-29
- 2.1 自喷开采厚油层为条件的储量研究22-24
- 2.1.1 含油面积的确定22
- 2.1.2 有效厚度确定22-23
- 2.1.3 有效孔隙度的确定23-24
- 2.1.4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确定24
- 2.1.5 原油相对密度和体积系数的确定24
- 2.2 油田投入开发后针对薄油层的储量计算24-25
- 2.2.1 有效厚度标准更加完善24
- 2.2.2 有效孔隙度24
- 2.2.3 原始含油饱和度24-25
- 2.3 以增补薄、差油层为重点的地质储量全面复算研究25-27
- 2.3.1 复算的前提条件25
- 2.3.2 差层有效厚度标准研究25-26
- 2.3.3 有效覆盖压力对有效孔隙度的影响26-27
- 2.3.4 原始含油饱和度27
- 2.4 油气储量套改27-29
- 第3章 高含水期砂体类型研究29-54
- 3.1 沉积微相的划分及油层特征29-36
- 3.1.1 泛滥平原亚相29-30
- 3.1.2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30-33
- 3.1.3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33-35
- 3.1.4 三角洲外前缘亚相35-36
- 3.2 砂体类型研究36-47
- 3.2.1 砂质辫状河砂体37-38
- 3.2.2 曲流河砂体38-39
- 3.2.3 低弯曲分流砂体39-40
- 3.2.4 顺直分流砂体40-41
- 3.2.5 河间砂体41-42
- 3.2.6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砂体42-43
- 3.2.7 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砂体43-44
- 3.2.8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砂体44-45
- 3.2.9 稳定型外前缘席状砂45-46
- 3.2.10 过渡型外前缘席状砂46-47
- 3.2.11 不稳定型外前缘席状砂47
- 3.3 砂体类型变化规律研究47-54
- 3.3.1 不同井网密度下砂体的变化特征48-50
- 3.3.2 砂体类型的变化50-54
- 第4章 高含水期储量计算物性参数研究54-60
- 4.1 有效孔隙度的研究确定54-55
- 4.1.1 有效孔隙度的确定54-55
- 4.1.2 影响因素校正55
- 4.2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研究确定55-57
- 4.2.1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确定56
- 4.2.2 影响因素校正56-57
- 4.3 综合取值57-58
- 4.4 单储系数58-60
- 第5章 地质储量精细计算方法研究60-87
- 5.1 储量计算原始数据处理60-64
- 5.1.1 储量计算所需要的数据格式60
- 5.1.2 静态数据库基本结构及处理60-61
- 5.1.3 纯油区、油水同层、水层、未钻穿等数据处理61-63
- 5.1.4 储量原始数据库处理系统63-64
- 5.2 任意边界地质储量精细计算方法研究64-81
- 5.2.1 目前储量计算方法64
- 5.2.2 目前储量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64-65
- 5.2.3 任意边界地质储量精细计算方法原理65-71
- 5.2.4 任意边界地质储量精细计算软件系统71
- 5.2.5 任意边界地质储量精细计算系统应用71-81
- 5.3 研究区地质储量分析81-83
- 5.3.1 不同亚相地质储量分布状况81
- 5.3.2 不同厚度表内地质储量分布状况81
- 5.3.3 不同砂体地质储量分布状况81
- 5.3.4 不同单元地质储量分布状况81-82
- 5.3.5 地质储量变化原因分析82
- 5.3.6 萨葡油层储量潜力应用分析82-83
- 5.4 剩余地质储量计算方法研究83-87
- 5.4.1 剩余地质储量计算原理84
- 5.4.2 水井地质储量分配84
- 5.4.3 油井累计采油量劈分84-85
- 5.4.4 应用85-87
- 结论与建议87-88
- 参考文献88-93
- 致谢93-94
- 中文详细摘要94-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