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期刊论文目录:
1、胶东郭城地区脉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斑晶EPMA研究:对岩石圈演化的启示(谭俊,魏俊浩,郭玲利等,《中国科学D辑》2008.8)
2、胶东郭城地区脉岩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构造背景(谭俊,魏俊浩,杨春福等,《地质学报》2006.8)
3、同源岩浆成因金矿成岩成矿时差的统计研究(谭俊,魏俊浩,谭文娟,郭大招,《地质论评》2006.1)
4、胶西北上庄金矿床原生晕轴(垂)向分带特征及深部矿体预测的勘查地球化学标志(孙华山,孙林,曹新志,王超,谭俊等,《矿床地质》2008.1)
博士论文标题:胶东郭城断裂带脉岩岩浆演化过程:对岩石圈演化及金成矿的制约
Magmatic Evolution Process of Dikes in Guocheng Fault Zone, Jiaodong Peninsula: Implications for North China Craton Lithosphere Thinning and Gold Ore Formation
论文作者:谭俊
论文导师:魏俊浩
论文学位: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论文页数:124
格式:博士论文NH、期刊论文pdf,N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7
摘要:
深源脉岩是区域性岩石圈引张环境下的产物,对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其与金矿床密切伴生的时空关系也一直是地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选取胶东金矿集中区中郯庐断裂带的次级郭城深大断裂带内脉岩为研究对象,在充分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斑晶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研究,同时对脉岩斑晶矿物中硫化物熔融包裹体进行了细致的形态学及微区成分测试,探讨了脉岩的岩石成因、源区性质、成岩过程,以及其所揭示的壳幔岩浆混合信息对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演化及金成矿深部过程的制约。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 1.郭城断裂带内脉岩控岩构造以NE向张性断裂为主,受控于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左行走滑引张体系。95%以上脉岩成矿后侵位,井下穿脉巷道工程(垂直脉岩走向)揭露的局部地段脉岩累加厚度远远超过围岩厚度,有相当数量脉岩宽度超过5 m,是华北克拉通内罕见的脉岩高密度侵位地区。这些高密度产出的脉岩,其岩浆演化过程对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晚期岩石圈演化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岩相学研究将断裂带脉岩划分为闪长玢岩、煌斑岩及二长斑岩三类,以闪长玢岩最为发育,煌斑岩产出有限(1%~2%)。 2.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表明二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分别形成于114±2和116±1 Ma。结合最新关于金成矿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黄铁矿亚样品Rb-Sr等时线及绢云母和白云母Ar-Ar坪年龄,123~119 Ma),进一步确认了郭城断裂带脉岩的侵位,代表了胶东地区成矿后一次重要的岩浆活动事件。 3.主量元素组成显示断裂带不同类型脉岩SiO_2含量介于44.75%~71.38%,属高钾钙碱性—钾玄质岩系列。具明显高MgO(Mg~#=30~70)、Cr(5.4×10~(-6)~571.4×10~(-6))和Ni(3.3×10~(-6)~235.5×10~(-6))含量,且变化范围较大。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Rb、Ba、U等)和轻稀土元素((La/Yb)_N=18~66),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Ti等)和重稀土。Sr-Nd-Pb同位素组成不均一,具高I_(Sr)(t)(0.70775~0.71164)、低ε_(Nd)(t)(-20.8~-13.5)和~(206)Pb/~(204)Pb(17.128~17.557)特点,且线性关系明显。 岩石成因与幔源岩浆地壳物质混染、富集地幔部分熔融以及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反应模式相区别。地球化学组成继承了岩浆源区性质并与幔源铁镁质岩浆和壳源长英质岩浆的混合作用有关,表现为主成分共分母协变图及微量元素相关图和同分母比值图中样品分析点的直线性相关特点,以及同时具有高的Mg、Cr、Ni含量和富集Sr、K、Rb、Ba、Pb等元素特征,与同位素组成所揭示的壳幔岩浆混合信息吻合。Sr-Nd同位素二元混合模拟显示,软流圈岩浆与地壳重熔型花岗质岩浆混合能够满足脉岩的同位素及元素组成要求,煌斑岩和闪长玢岩地幔物质参与成岩的比例(60%~95%)大于二长斑岩(<40%)。定量模型计算表明,脉岩的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也受到了辉石、角闪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磷灰石、锆石等矿物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MFC(岩浆混合—分离结晶)是控制岩浆演化过程的重要机制,进一步确定了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晚期岩石圈深部壳幔作用存在的地质事件。 4.电子探针微区分析结果显示,断裂带脉岩中辉石和角闪石斑晶幔部相对核部均出现了MgO(Mg~#)、Cr_2O_3含量急剧升高的组成特点,斜长石斑晶具有反环带,斑晶成分变异揭示脉岩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与岩相学观察见角闪石斑晶包裹黑云母及出现大量长针状磷灰石现象吻合,丰富了胶东及部分报道的华北克拉通东部同时期脉岩的富集地幔来源认识。壳幔作用形成机制与岩石圈引张密切相关,张性活动导致了软流圈上涌,并可诱发地壳物质局部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房。当深部高温软流圈岩浆注入壳源岩浆房后,由于温度、粘度、化学成分等不同,二者之间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不均一混合岩浆源区。温压计算显示脉岩源区处于中—下地壳范围,压力最大为0.79~1.33 GPa(26~44km),温度约924~1278℃。斑晶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有力确认了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软流圈上涌底侵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5.郭城断裂带高密度壳幔岩浆混合成因(软流圈岩浆注入至壳源长英质岩浆房)脉岩的侵位,为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晚期岩石圈的底侵减薄过程提供了直接证据。表明该阶段软流圈上涌,以及其对岩石圈地幔及下地壳的侵蚀过程应是岩石圈减薄的主导机制。动力学背景与早白垩世郯庐断裂带受伊泽奈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所引起的大规模第二次左行走滑引张活动有关。结合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性活动岩浆岩研究资料,及中生代早期拆沉模式研究基础(如徐淮地区高镁闪长岩中榴辉岩捕虏体、辽西兴隆沟高镁火山岩等),论文明确提出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的拆沉—底侵双阶段演化模式,并第一次明确指出了郯庐断裂带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力释放效应。 6.岩相学研究在断裂带闪长玢岩斑晶矿物中发现了硫化物(磁黄铁矿)熔融包裹体与硅酸盐熔融包裹体共生现象。硫化物球粒状及“卡脖子”状形态学特征,以及电子探针微区成分测试结果表明,壳幔岩浆混合过程中能在岩浆房局部出熔形成富金硫化物熔体。脉岩斑晶矿物中岩浆硫化物残余与Fe-氧化物共生现象,指示岩浆演化后期挥发份的析出能够导致硫化物熔体破坏分解,进而释放金属元素进入成矿流体。硫化物包裹体与矿石硫化物一致的Au/Cu(~2.5)和Ag/Au(~2.0)比值,以及脉岩与矿石硫化物接近的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继承了源区硫化物熔体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点。该发现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脉岩中尚属首次,为脉岩与金成矿的密切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关键词:脉岩 金矿床 锆石U-Pb年代学 电子探针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 壳幔作用 硫化物熔融包裹体 岩石圈减薄 郯庐断裂带 胶东 华北克拉通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壳幔作用与岩石圈深部动力学过程及成矿效应
1.2.2 脉岩与岩石圈演化及金成矿
1.2.3 胶东矿集区脉岩研究现状与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胶东矿集区主要地质事件框架
2.1.1 前寒武纪地质演化
2.1.2 中生代地质演化
2.1.3 新生代地质演化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区域矿产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第三章 郭城断裂带金矿床地质
3.1 断裂带金矿床地质
3.1.1 发云夼
3.1.2 蓬家夼
3.1.3 西涝口
3.1.4 辽上
3.2 研究区金矿床地质
3.2.1 成矿地质条件
3.2.2 矿带及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期次
第四章 脉岩地质及年代学
4.1 脉岩地质
4.2 岩相学
4.3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4.3.1 分析方法
4.3.2 锆石形貌及CL结构
4.3.3 锆石微量元素
4.3.4 锆石年龄
4.3.5 脉岩年代学意义
4.4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浆岩年代学框架
第五章 脉岩岩石地球化学
5.1 分析方法
5.2 主量元素
5.3 微量元素
5.4 Sr-Nd-Pb同位素
5.4.1 Sr同位素
5.4.2 Nd同位素
5.4.3 Pb同位素
第六章 脉岩斑晶矿物微区地球化学
6.1 辉石
6.2 角闪石
6.3 斜长石
6.4 黑云母
第七章 脉岩岩浆深部过程及对岩石圈演化的指示
7.1 脉岩岩浆演化过程
7.1.1 岩石的混合成因
7.1.2 源区性质
7.1.3 成岩过程
7.2 脉岩岩浆深部过程与岩石圈底侵减薄
7.3 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机制与时限讨论
7.3.1 减薄机制
7.3.2 减薄时限
7.4 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演化过程
7.4.1 晚三叠世陆壳碰撞加厚及岩石圈局部拆沉
7.4.2 中—晚侏罗世岩石圈失稳拆沉与破坏拆沉
7.4.3 早白垩世岩石圈底侵减薄
第八章 脉岩斑晶矿物中硫化物熔融包裹体的发现及对金成矿的指示
8.1 岩浆硫化物熔体与成矿
8.1.1 岩浆硫化物形成演化及对成矿的作用
8.1.2 脉岩中岩浆硫化物与成矿
8.2 脉岩中熔融包裹体特征
8.3 微区分析方法
8.4 结果
8.5 讨论
8.5.1 熔融包裹体成分变异与岩浆源区硫消耗
8.5.2 岩浆源区金含量变化与硫化物熔体出熔
8.5.3 硫化物熔体与金成矿的联系
8.5.4 硫化物熔体分解产生的硫总量计算
8.6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问题
9.1 结论
9.1.1 脉岩成因—壳幔岩浆混合
9.1.2 壳幔作用对岩石圈演化的制约
9.1.3 脉岩岩浆源区硫化物熔体出熔及对金成矿的启示
9.2 创新点
9.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