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老马居士 于 2011-8-16 09:02 编辑
论文标题: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成因探讨及找矿方向
论文作者:冀天方
论文导师:洪金益、马文嵘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论文专业:地质工程
论文单位:中南大学
论文页数:48页
格式:N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1
摘要:
本文作者首先概述阿尔哈达大型铅-锌-银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然后探讨矿床成因。该矿床发育于泥盆系上统安格尔音乌拉组浅海相火山沉积地层中,成矿受北东东向逆冲断裂构造与次级北西西-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带组成的‘入’字型构造和印支至燕山期壳幔源型成因复式花岗岩岩体等控制。通过研究矿石硫、铅稳定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特征,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为上地幔源和地壳源,认为阿尔哈达铅一锌一银矿床成因为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高中温热液脉状矿床。最后总结成矿模式与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和地物化找矿模型,进行成矿预测,指出矿区及外围多个找矿地段和潜在找矿地段。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简要地从区域构造、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方面介绍了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着重成矿前控矿构造断裂构造,对矿区花岗岩结合区域岩浆岩成因特征,推断了岩体成因类型;从矿体、矿石、围岩蚀变等方面介绍矿床地质特征,通过统计方法研究矿体变化特征,通过矿相学和其它测试手段,研究矿石特征。2、总结矿脉带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为高充电率高极化率异常特征,地球化学为铜铅锌多元素组合异常特征。3、分别论述了泥盆系火山-沉积岩地层、‘λ’字型断裂构造、印支-燕山期复式侵入岩体等地质条件控矿作用,强调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联合控矿作用。在研究控矿地质因素基础质上,总结矿化富集规律。4、初步进行矿体矿化分带特征研究,根据Pb/Zn比值推断成矿热液从矿区下部NWW向上部SEE方向运移,为进行矿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5、根据矿石硫、铅同位素特征和区域矿床特征,研究成矿物质来源,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为壳幔源混合来源。从成矿阶段、成矿方式、温压条件等方面研究成矿作用。认为热液成矿作用特征明显,探讨了矿床成因。6、总结找矿标志,采用地质综合信息和地物化综合信息预测方法,在矿区及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指出多个找矿靶区。
关键词:阿尔哈达 铅锌银矿床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成矿模式 成矿预测 找矿方向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1.2研究内容、方法
1.3国内外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1.4本章小结
第二章成矿地质背景
2.1区域地质
2.2矿区地层
2.3矿区构造
2.3.1褶皱构造
2.3.2断裂构造
2.3.3节理构造和劈理构造
2.4矿区岩浆岩
2.5矿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特征
2.5.1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2.5.2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2.6本章小结
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结构构造
3.2.2矿石矿物、化学成分
3.2.3主要矿物形态和嵌布特征
3.3围岩蚀变特征
3.4本章小结
第四章控矿地质条件分析
4.1地层控矿作用
4.2构造控矿作用
4.2.1区域构造与成矿
4.2.2矿区构造与成矿
4.2.3构造演化与成矿
4.3岩浆岩控矿作用
4.3.1 印支至燕山期壳幔源型成因复式岩体控矿作用
4.3.2成矿动力
4.4矿化富集规律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矿床成因探讨
5.1矿石硫同位素特征及来源
5.2矿石铅同位素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
5.2.1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5.2.2成矿物质及成矿介质来源
5.2.3区域构造环境
5.3成矿作用
5.3.1热液矿化阶段
5.3.2矿化分带和热液运移方向
5.3.3成矿方式
5.3.4热液成矿温度、压力条件
5.3.5成矿时代
5.4矿床成因类型
5.5成矿机制
5.6本章小结
第六章成矿预测和找矿方向
6.1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
6.2找矿标志
6.3找矿概念模型
6.4找矿方向
6.4.1矿区预测区
6.4.2矿区外围预测区
6.5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图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