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期刊论文目录:
赣西小龙金矿热液活动与成矿作用特征(杨斌,董国臣,曾书明等,《矿床地质》2011.1)
硕士论文标题:萍乐凹陷带构造特征及其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影响
论文作者:杨斌
论文导师:董国臣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论文页数:60
格式:硕士论文KDH。期刊论文pdf,KDH需在中国知网下载CAJViewer阅读器
附件:2
硕士论文摘要:
萍乐凹陷带位于江西省西部,属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交接部位,两侧分别为九岭地体和武功山地体,是一处位于九岭隆起与武功山隆起之间的凹陷带。90年代以来,通过化探与地质勘查,在赣西地区相继发现了多处类似金矿床,赋矿层位从三叠系到石炭系,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在充分搜集利用区内已有地质、矿产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野外调研,研究赣西萍乐凹陷带西段的区域构造特征,建立研究区构造体系格架,进一步证实了萍乐凹陷带南北方向上体现的两大构造体系:南部的武功山伸展构造体系和北部的九岭逆冲推覆体系,各构造体系受深大断裂控制,两者在凹陷带中部沿深大断裂带对接。 对于构造与成矿,笔者以小龙金矿和余家里金矿为突破点,探讨在其中发育的主要构造样式的生成、展布规律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从而研究萍乐凹陷带西段的构造特征及其对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的影响:区内大多数卡林型金矿点都分布于断裂周围,尤其集中于中部的竹亭—枧溪深大断裂周围,根据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结合部分已开发的矿点的情况,控盆断裂与后期断裂交汇部位往往是成矿的有利部位,即东西向控盆断裂与北北东、南北、北西向构造叠加、交汇部位处,以及控盆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且与主断裂贯通地段控制了矿点的分布;低次序断层、断层交汇处、断层旁侧的牵引褶皱、层间滑动、层间破碎、次级褶皱等部位往往直接控制矿体的产出。
关键词:萍乐凹陷带 卡林型金矿 构造控矿 赣西
硕士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目的任务
•研究区范围、交通和自然地理条件
•以往工作程度
•工作完成情况及其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地层概况
•构造特征
•区域深大断裂构造特征
•区域构造演化
•岩浆岩
第3章 萍乐凹陷带西段构造特征
•株潭-金瑞-宜春构造剖面
•黄茅—慈化—株潭—魁溪
•魁溪—龙塘—洪塘镇
•新田—新坊
•宜丰—上高—双林镇构造剖面
•东西构造异同及构造体系的划分
•强度差异对比
•发育时间对比
•南北向构造变化
•武功山伸展构造体系
•九岭南缘逆冲推覆构造体系
•南北构造体系对接带
第4章 萍乐凹陷带对金矿的控制作用
•区域地层中金的分布
•地层与矿化的关系
•岩性与矿化的关系
•地层与矿源层
•断裂构造作用与成矿作用
•区域构造解析
•剪切变质带对成矿的影响
•构造组合对成矿的影响
•“褶皱+断裂”组合样式对成矿的影响
•断裂叠加部位对成矿的影响
第5章 构造控矿实例
•小龙金矿
•矿区地质简介
•构造控矿特征
•余家里(吴村)金矿
•矿区地质概述
•构造控矿
•大石芴金矿
•构造对卡林型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1:株潭-金瑞-宜春构造剖面
附图2:宜丰-上高-南港构造剖面
附录1:个人简历
附录2:论文发表
附录3:获奖成果证明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