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录期刊论文目录:
1、安徽池州地区金鸡山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任云生,刘连登,张辉煌,黄景源,《吉林大学学报(地科版)》2004.4)
2、胶东脉型金矿定量统计模型 (陈国华,刘连登,吴国学,杨峰,仇广乐,张辉煌 《黄金地质》2001.4)
3、“超大玲珑”块金发现与思考(刘连登,孙振佐,陈国华,武际春,任云生,张辉煌 《中国科学D辑》2002.8)
论文标题:安徽抛刀岭金矿成因模型
论文作者:张辉煌
论文导师:卢静文 刘连登
论文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论文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论文单位:吉林大学
论文页数:正文81,摘要等7
格式:pdf
附件:2
摘要:
本文遵循矿床模型思维,以“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矿床产出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为制约,首次系统论述抛刀岭浅成斑岩型金矿的成生原因、形成方式及过程,并建立成因模型。在金矿石实验中,探究胶体金再生长的可能性,以及矿区闪锌矿与黄铜矿交代机制,并初步总结两种矿物的三种交生关系。同时根据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样品品位,对抛刀岭金矿床进行评价,初步探讨贫铜特殊性的产生原因及对斑岩型金矿的影响。
关键词:抛刀岭金矿 矿床成因 闪锌矿 黄铜矿 交代机制 区域成矿动力学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概述
1.斑岩型金矿概念
2.斑岩型金矿研究现状
3.池州地区金矿类型
4.矿床成因模型建模参数与程序
第二节 抛刀岭金矿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
1.地球动力学环境与金成矿
2.研究区地球动力学环境演化轨迹
3.抛刀岭金矿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判别
第三节 抛刀岭金矿床产出地质背景
1.地层
2.岩浆岩
3.构造
第二章 抛刀岭斑岩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本质特征
第一节 金矿体地质
1.矿体规模
2.矿体形状产状
3.矿体品位
第二节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矿化阶段
1.矿石的物质成分
2.矿石组构、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第三节 矿石地球化学
1.金矿石的贫铜性
2.金矿石的富银性
第四节 围岩蚀变特征
1.绢云母化
2.硅化
3.碳酸盐化
4.黄铁矿化、针铁矿化
第五节 成矿深度
1.矿石的矿物成分与成矿深度
2.相关岩体深度相与成矿深度
3.侵人角砾岩与成矿深度
第六节 成矿时代
1.成矿地质时代
2.成矿同位素年龄推断
第七节 金矿石实验研究
1.闪锌矿与黄铜矿的交生关系
2.抛刀岭胶体金矿物的矿石加热实验研究
第三章 抛刀岭斑岩型金矿成因模型
第一节 成矿条件分析
1.岩浆岩条件
2.构造条件
3.围岩条件
4.物理化学条件
第二节 成矿物质来源
1.成矿物质来源的微量元素示踪
2.成矿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第三节 抛刀岭金矿成因模型
第四章 抛刀岭独立贫铜斑岩型金矿的评价
第一节 详查成果的经济和理论意义
1.详查成果的经济效益
2.查明抛刀岭金矿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金矿化强度分析
1.品位直方图分析
2.矿体金金属储量—平均品位分析
3.克立格法分析
4.分形研究
第三节 贫铜对矿床工业价值的影响
1.斑岩型矿床的铜金相关性
2.“贫铜”成因初探及其对工业价值的影响
结 论
参考文献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