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5072|回复: 2
收起左侧

[讨论交流] 【国家公园综合考察报告】“重奖”火热征集中》》》

[复制链接]

222

主题

556

铜板

85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871

活跃勋章

发表于 2012-5-5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活动方式:在本帖子中回复就可以,与活动无关的回复均删除。

奖励方式:论坛奖励每稿件50铜板。


格式要求:公园综合考查报告编写纲要(可适当变通)

详见模版。。。
山东省栖霞市艾山省级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第一章 地质公园基本情况
山东省栖霞市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地处美丽富饶的胶东半岛腹地,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园区内山势嵯峨、怪石嶙峋、谷幽林深、水洌气爽,集泰山之雄伟、黄山之秀丽、华山之险峻、嵩山之粗犷于一体,置身其中景随步移,人随景转,景景相连,韵味无穷。得天独厚的地质景观与珍奇秀丽的自然景观、璀璨厚重的人文底蕴相互交融,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第一节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园区范围
一.地理位置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栖霞市西北部,园区内山脉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东南部的艾山与西北部的南崮、北崮遥相呼应,绵延25km,涉及松山、苏家店二镇,地理坐标跨东经120°41′27″-120°50′09″,北纬37°23'08″-37°28′53″,东西宽12.50km,南北长10.50km,总面积64.15km2。
公园所在的栖霞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是烟台—蓬莱—青岛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区域,交通区位条件优越。东到烟台57km、威海154km,北至蓬莱50km,南距青岛180km,西至潍坊200km、济南400km,周边汽车站、火车站、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齐全。境内东南部桃村为蓝烟铁路和桃威铁路交汇处,建有桃村火车站;公路已实现村村通,同(江)三(亚)高速公路自西南至东北贯穿全境,以省道211、818公路为经, 304、306公路为纬,构成全市完善的陆路交通网络,可方便地前往周边的蓬莱市、龙口市、招远市、莱阳市、海阳市、乳山市、牟平区和福山区。再配合山东半岛和山东省内的其他高速公路和国道,从栖霞前往威海、青岛、潍坊、济南也十分便捷。
公园东南距栖霞市14km,同三高速公路、省道804、211公路从公园东侧通过,西部和南部有镇村公路与省道213和304公路连接。向东可连通烟台,向西则与莱阳通达,南连青岛,北接蓬莱,从而构成了南来北往,东西畅通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极佳(见附图一“山东省栖霞市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位置图”和图1-1“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交通区位示意图”)。
栖霞市区
艾山
桃村火车站
烟台(机场、烟台港)
青岛
威海
154km
1
20分钟
57km
  180km
2.5
3小时
40km
1
潍坊
济南
蓬莱
400km
6小时
3
200km
50km
1小时
  9km

1-1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交通区位示意图
二.自然条件
(一)气象条件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公园区所在的栖霞市属暖温带东亚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区,地处欧亚大陆东缘,濒临太平洋,大陆度为59.3%,故具有中纬度西风带季风气候特色。四季变化分明:春季少雨、多风,空气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湿热;秋季凉爽少风,雨量适中;冬季少寒雪稀,多偏北风。局部受地形影响,有山间小气候效应,多年平均气温11.3℃,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8℃;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均24.6℃。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0-846mm,多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风速4.1m/s,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的变化,夏季多为南风,冬春以北风为主。
艾山地质公园除受纬度和海、陆的影响以外,还因山体高度、大小、坡度、坡向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独特的山地小气候特征:
1.一般说白天的直接辐射和夜间的有效辐射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大,散射辐射随高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坡面(包括不同坡向和坡度)可接受的日照和辐射强度不相同。
    2.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而言,每上升
100m气温降低0.5~0.6℃。山顶和山坡的年变化和日变化都比较小,秋温高于春温,类似海洋性气候;山谷和山间盆地的年变化和日变化比较剧烈,且春温高于秋温,类似大陆性气候。
3.因地形辐合抬升作用,降水随山体坡向、坡度不同而产生变化,向风坡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于背风坡。
4.山体对风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山体本身障碍影响,气流被迫改变运行方向,一般山顶和峡谷风口的风速增大,另一方面山地还可因热力影响形成山谷风。
5.山区中在一定高度以下,由于气流被迫上升冷却,容易产生云、雾,空气潮湿。艾山公园中的艾山、南、北崮、插旗顶、香炉峰等高峰雨季常有乱云飞渡、烟雨苍茫的神奇景色,丘处机有诗“一朵黑云寒,亭亭杳霭间”,即描绘艾山云动与云栖、乌云与薄雾的动静相宜、浓淡有度。云海也是艾山奇景,一般见于春夏的晨昏时分,苍茫的山野被厚厚的云雾覆盖,只剩几簇峰巅,恰似海中琼岛峥嵘显赫。
独特的气象条件,为公园开展地质旅游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环境。
(二)自然景观条件
因自抗战时期艾山地区就建有兵工厂需对外保密等原因,公园内旖旎秀丽的自然景观长期鲜为人知,使园区原始风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成为胶东半岛仅剩的、无比珍贵的、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是栖霞生态型现代化旅游城市建设中最具典型意义和巨大开发潜力的自然风景名胜区。公园内自然景观全面,山水相映,层次分明,集山、石、泉、瀑、林、甸、花、果于一体,以其纯朴、自然、恬静、空阔、充满浓郁乡野情调的田园风光特色,令世人瞩目(照片1-1)。
明末清初栖霞名人郝晋的《咏艾山》是对公园自然景观 条件的很好注解:“攀陡来天上,逢僧意更幽。层峰环翠壁,曲水漾珠流。鸟韵钟声合,岚光树色浮。望
照片1-1   山水相映的艾山地质公园           中诸品净,似向镜台游。”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以山取胜—“攀陡来天上,逢僧意更幽。”公园山脉连绵逶迤,风光以阳面为佳。艾山主峰山形优美,气势雄伟。登上顶峰人自高:仰望万顷白云,俯视百里林海,近览栖霞、蓬莱、龙口三市山水,远眺渤、黄两海涛波,攒蹙累积,尺寸千里,豪情自注心胸。左右侧峰向东南、西南渐延渐低,恰呈圈椅状貌。左侧有鼍龙峰、小艾山,右侧有雏鸡峰、抱子峰等。艾山主峰为群山环绕,主要山峰包括躲荒山、双角山、巩家山、婆家山、歪嘴山、马山、紫牛山、南崮、北崮、插旗顶、香炉峰等,山形变幻不断,起伏跌宕,各有千秋。山中怪石嶙峋,人物鸟兽皆有所肖,令人或赏心悦目,或忍俊不禁,但觉野趣横生,妙不可言。点缀于山脉中的艾山庙、山神庙、将军岭、卡石砲、仙人台、点将台、老君庙、崮山寺、运粮道、校兵场、烽火墙等景点更以其独有的人文传奇色彩,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艾山地质公园的灵魂—“层峰环翠壁,曲水漾珠流”。公园东南俯瞰胶东天池—庵里水库,玉鉴琼田中山影倒映,旖旎动人(见照片1-1)。园区内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瀑流跌宕,玉舞银歌,曲曲小溪,潺湲婉转。水,给艾山地质公园增添了无限活力和韵味。古人单伯平有诗赞美艾山瀑布:又识艾山灵,尘缘一觉醒。凉云接霄汉,秋水走雷霆。有本终归海,凭高似建瓴。何时脱缰垢,面壁十年听。
公园具有典型的生物多样性—“鸟韵钟声合,岚光树色浮”。艾山因“上产灵艾,苍紫茎光,异凡种世传,五月五日,神人采之,遂以名山”(《栖霞县志》)。目前,园区原始次生林相良好,尚存兽类14种,鸟类253种,野生植物85科816种,其中花草300多种,且不乏珍奇花木;黑松、赤松、桦山林、麻栎、刺槐等木本植物43科、139种;艾山盛产樱桃、核桃、杏等11种水果和干果;药材资源丰富,约230种,其中何首乌、灵芝、茶和人参是山中珍品;野生食用真菌3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81.4%。春日游艾山,如进御花园;秋来赏艾山,胜过花果山。园区内四季绿、三季花,先是白头翁花、迎春花相继开放,随后便有杏花、桃花、樱桃花、李花、梨花、苹果花次第吐芳,再则杜鹃花、刺槐花、崆峒花、丹参花、百合花、金针花、石竹花、桔梗花、沙参花等也竞相绽开。许许多多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开过以后,山菊花又于秋日傲霜艳放。同时,各种干鲜水果相继成熟,枝头硕果累累,美不胜收。另一秋景当属红叶:枫叶红遍自不必言,经霜的梨树叶、柿树叶也如火如荼,煞是好看,还有那攀绕峭壁的地锦热情奔放,引人遐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松林,四季长青,不怕风吹雨打,不畏天寒地冻,总能令人精神为之振奋,而那些生于石缝中、长于山顶上者,则非餐日月精华、食山川灵气不能为之。
艾山地质公园自然条件独特,是难得一觅的世外桃源—“望中诸品净,似向镜台游”。公园坐落于半岛内陆,远离尘世喧嚣,呈现给世人的是险峻、秀丽、幽美、纯净的自然美。
第二节 主要保护对象及目的和意义一.保护对象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具备珍奇秀丽和独特的地质景观,并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主要保护对象为花岗岩地貌景观、地质体景观、水体景观等地质遗迹资源,并将有力带动附属的各类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工作。
公园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组合完美,极具典型意义,堪称省内独特、国内罕见。艾山山脉25km花岗岩山岳连绵不绝,起伏变化,跌宕有致,集宽广浑厚、波澜壮阔、大气磅礴、险峻秀雅于一身,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高度和谐的整体美。山脉中象形峰二十余座,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精妙绝伦,为山岳景观增添了无穷的情趣和魅力,令人对上天垂相、大地赋形的自然造化生出无限敬畏;沟谷遗迹中“U”型谷和“V”型谷兼具,既有断裂谷,也有对研究冰川具重要意义的“葫芦谷”;山体中奇石景观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富有灵性;石臼的广泛分布是公园一大奇观,为艾山山脉乃至胶东半岛冰川运动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跨越太古代、元古代和中生代三代、五期七个超单元、十二个单元的花岗岩,记录了近24亿年的岩浆演化进程,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弥足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纵横交错的构造形迹、丰富多彩的水体景观遗迹、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等,共同构成艾山地质公园内独具特色的地质景观,均为园区重要的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二.保护目的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种类繁多,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建立公园的目的,是使园区内罕见的地质遗迹和其他自然、历史文化遗产免受人为破坏。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适度开发建设,以艾山山脉独特的地质地貌遗迹景观资源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科普研究的场所,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地学知识,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提供条件,从而在开展地质旅游、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发挥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打造旅游品牌、扩大知名度、拓展景区科学内涵、提升科学品位,使普通民众能充分认识地质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全面加强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意识。
三.保护意义
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是经过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在内、外地质应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仅属于栖霞,也属于全省、全国乃至全人类。因此,建立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加强园区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必将有力地带动该区对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自然地质景观的再研究,对合理利用、十分珍惜这一稀有自然资源将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地质公园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行政区划隶属栖霞市,地质公园与全市社会经济状况联系密切,其建立和发展与栖霞市的总体进步密不可分。
栖霞市是镶嵌于胶东半岛腹地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市总面积2016.02 km2,辖13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953个行政村,拥有64.23万人口,平均人口密度319人/km2。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1m2,建城区绿地绿化覆盖率35.90%。城市化水平较高。
自1997年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以来,栖霞市人民政府确立了“把栖霞市建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与环境持续共存,经济社会生态相互协调发展的生态强市”的建设目标,把生态示范区建设作为树立对外形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立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全市拥有牙山省级地质公园、国有牙山林场、十八盘林场、大柳家自然生态保护区、崮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牙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国路夼生态旅游区等一大批自然生态建设基地,自然环境优越,全市林木覆盖率已达46%。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全市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境外资金的注入,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据统计,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934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0301万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285142万元,比上年增长32.1%,第三产业增加值213905万元,比上年增长9.4%。三产比重由上年的27.6:36.5:35.9调整至25.4: 42.6:32.0,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高。2003年,全市个体工商户达5799户,比上年减少38.0% ;私营企业达到772户,比上年增长41.1%。个体私营经济税收5901万元,比上年增长49.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431元,比上年增长12.5%。根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138元,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4964 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64252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农民人均纯收入3611元,比上年增长12.6%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1.8万人,增长0.6%。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万人,增长3.4%,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速度减缓。年末在岗职工3.66万人,增长0.6%;城镇从业人员4.4万人,增长4.5%。
栖霞是著名的苹果之乡,1998年被国家统计局命名为“全国苹果第一市”,2002年又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苹果之都”称号。全市共有果园65万亩,年产优质苹果12亿公斤。目前,已有200多个村庄和80多个企业拿到了绿色食品证书,优质果率达90%以上。为进一步强化“中国苹果之都”的品牌效应,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栖霞市每年10月16日至18日举办一届“中国山东栖霞苹果艺术节”,全力宣传栖霞,推介栖霞,较好地提升了其苹果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总之,栖霞市民风淳朴,人口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发展水平居于山东省中上游,且后劲十足,潜力巨大。
第四节 科学研究概况
早在解放前,地质工作者便在园区及其周围进行过路线调查和找矿工作。解放后,特别是1956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境内相继开展了较多的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地质资料。与地质公园有关的主要研究工作有:
1958-1960年,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在区内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未出版)。
1968年,山东省地矿局805队在长春地质学院区调基础上进行了1:20万修测工作。出版了地质矿产图,编写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未出版)。这是一份较全面的区域地质成果资料,对以后的地质矿产工作起到了重要基础作用。
1980年以后,省地矿局一队、三队、六队和省冶金公司地质队、武警黄金十支队、省化工地质队及相关地质院校、地质科研等单位,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矿产普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1983年至今,山东省烟台地质环境监测站对包括该区的区域地下水及地质环境进行了监测工作。
1986-1988年,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1:20万胶东地区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提交了相应报告及图件。
1990年11月和1995年11月,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分别提交了“山东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山东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报告对公园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了个别调查与评价。
2001年12月,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栖霞全境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并提交“山东省栖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200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海达旅游发展研究院和山东省栖霞市艾山风景区管委会联合提交了“栖霞艾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山东省栖霞市艾山旅游区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4年12月,陈文亚编著出版《艾山研究》,较为系统地搜集整理了与艾山山脉有关的诗歌、散文、书画、人物、故事、风俗民情以及栖霞市领导开发艾山山脉的工作日记、专家学者的考察纪要以及其他各种相关文章。
另外,山东省栖霞市崮山旅游开发办公室尚编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名山—崮山》。
上述工作以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及风景人文研究等工作为主。本次针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全面分析评价,在公园区内尚属首次。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一节 地层、岩性及岩浆岩
本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鲁东地层分区、胶北地层小区。由于位处环太平洋花岗岩带胶东花岗岩区,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十分发育。
一.地层
公园区内地层为古元古代荆山群、新元古代蓬莱群和新生代第四系。
(一)古元古代荆山群(Pt1j)
荆山群为一套高铝富碳的碳酸盐碎屑岩建造,属于浅海相沉积变质地层。其变质程度普遍达到角闪麻粒岩相。园区荆山群出露不全,仅见其底部的禄格庄组一段(Pt1jL1),分布于公园东南枣林庄—艾山汤一带,面积5.00km2。主要岩性为石榴矽线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透辉变粒岩夹黑云片岩和大理岩透镜体,总厚度321—521.5m。
(二)新元古代蓬莱群(ZP)
园区内见豹山口组(ZPB)和辅子夼组(ZPF),分布于虎山—艾山汤东,面积1.50km2。岩性以千枚岩、板岩、砾岩、砂岩为主,总厚度206.27—1292.85m。
(三)新生代第四系(Q)
主要分布于现代水系及其两侧,山间洼地、坡麓、残丘出口等处也有少量分布。岩性以洪积、洪坡积、残坡积的卵砾石、碎石土、中粗砂等为主。
二.岩浆岩
地质公园及其外围岩浆岩十分发育,出露面积占公园总面积的近90%。多呈岩基、岩株和岩脉状产出,形成时代包括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中生代(见表2-1)。其中太古代和元古代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山坡中下部及主山体外围,中生代岩浆岩多布于山体上部。燕山晚期伟德山超单元和崂山超单元花岗岩是公园区侵入岩主体,现分述如下:
(一)伟德山超单元
公园内见崖西单元 (wYηγ35),面积18.90km2。包括后寨和艾山两个侵入体。呈岩基状侵入于新太古代栖霞超单元、新元古代玲珑超单元、中生代郭家岭超单元,并被崂山超单元侵入,内接触带一侧暗色矿物(角闪石、黑云母)常富集形成流纹状构造,并见有郭家岭超单元的捕虏体,边部则常见胶东岩群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等捕虏体。岩性为斑状中粗粒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灰黑色似斑状结构,不等粒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2.1-5mm,斑晶在15-20×9-15mm之间;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主要为钾长石,大小、分布均匀。矿物成分:石英20.38%—23.12%,他形粒状及粒状集合体,内有黑云母包体;斜长石41.8%—54.30%,自形—半自形板状,双晶发育,宽板状晶体多具环带构造;钾长石12.37%—23.29%,呈粗大斑晶,大斑晶中含有角闪石、中更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侵入岩岩石谱系划分一览表表    2-1
年代单位
岩石谱系单位
岩石
名称
分布位置
lFηγ35
中细粒(晶洞)
二长花岗岩
史家北西
lNηγ35
细粒二长花岗岩
后寨东南、
多荒山、
北艾山西
lQηγ35
中粒二长花岗岩
艾山东
艾山
阶段
西
wYηγ35
斑状中粗粒角闪
(黑云)二长花岗岩
后寨、
艾山
燕山
早期
阶段
西
gXηγ25
斑状中粒角闪
二长花岗岩
前寨、
史家
玲珑
阶段
lBργ32
伟晶花岗岩
北路家沟
lGηγ32
弱片麻状中粗粒
二长花岗岩
合甲沟
崔召
lCηγ32
弱片麻状中粒
二长花岗岩
史家南、
北路家沟北
古元
古代
sYηγ12
片麻状细粒
二长花岗岩
西吴家
栖霞
qLWγδ21
片麻状细粒
含石榴花岗闪长岩
艾前夼
qMγο21
片麻状
奥长花岗岩
回兵崖
mSN21
斜长角闪岩、
辉石岩
艾口
长石、黑云母等包体。普通角闪石3.10%—8.33%,轻微绿泥石化;黑云母2%—6.54%,片状,褐—黄色,有磷灰石包体,交代角闪石。单元内常见有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粗粒闪长岩、辉石角闪闪长岩及细粒黑云辉石辉长岩等包体,呈不规则状,次圆状出现,大至三十厘米,小到几厘米。用K-Ar法测得崖西单元年龄为110.8Ma,形成于燕山晚期。
(二)崂山超单元
呈岩株岩枝状侵入崖西单元,面积8.30km2。包括青台山、南崮山和浮山三个单元。
1.青台山单元(lQηγ35)
为艾山东侵入体,呈岩株状产出,侵入于栖霞超单元和伟德山超单元中,东西向张性裂隙中充填有萤石矿脉,岩体中见有闪长岩包体。岩性为中粒二长花岗岩,岩性较均匀,但有时过渡为斑状中粒花岗闪长岩。矿物成分:斜长石35%—55%,半自形板状,聚片双晶发育,具环带构造;钾长石15%—25%,半自形板状,自形斑晶交代斜长石呈蠕虫结构;石英25%—30%,粒状或柱状集合体;黑云母5%,片状;角闪石0—7%,为普通角闪石,柱状。
2.南崮山单元(lNηγ35)
侵入体有后寨东南、多荒山北和艾山等,呈规则岩株状侵入于伟德山超单元崖西单元中。极少有脉岩侵入,硫化蚀变现象少见,少量岩枝(脉)插入围岩中。岩性为细粒二长花岗岩。块状构造,细粒花岗结构,显微文象结构。矿物成分:斜长石30%;钾长石40%,个别具显微文象结构,部分为钠长石或正长石;石英25%,粒状;黑云母3%,片状,有的已蚀变为白云母。
3.浮山单元(lFηγ35)
仅在史家北西有一小侵入体,侵入于南崮山单元中。呈脉动接触。接触面外倾,约30°,局部内倾,呈上大下小形态,晶洞较多,斑晶为钾长石,自侵入体中心向边部逐渐减少,边部斑晶有定向排列的趋势。
岩性为中细粒(晶洞)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红色钾长石,含量20%左右。矿物成分斜长石40%—60%;钾长石20%—35%;石英29%,浑圆粒状;黑云母4%,鳞片状晶体。
经综合分析可知,崂山超单元各单元在空间形态分布上密切共生:早形成的在边部,晚形成的在中心,侵入于伟德山超单元中,见有岩枝插入围岩。岩石从早到晚粒度由粗变细、斜长石含量由多到少、钾长石含量由少到多、角闪石由少到无。青台山单元明显侵入于伟德山超单元,同位素年龄为112Ma,南崮山单元主要侵位于青台山单元,浮山单元侵位于南崮山单元,故将崂山超单元划为燕山晚期,且为栖霞境内最晚的一次深成岩浆活动。
第二节 构造
依槽台学说观点,栖霞位于华北地台(Ⅰ级)鲁东隆起区(Ⅱ级)胶北隆起(Ⅲ级)中部的南边缘与胶莱坳陷北缘之接合部位,横跨两个Ⅲ级构造单元,具有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为中间台隆、两侧台坳的构造格局。中部东西向分布着太古代胶东岩群、南北两侧发育有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代沉积岩、火山岩,组成了区域上的“栖霞复背斜”。这些不同的地质体,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中,经受着多期的变质变形作用改造,形成了目前复杂的构造格局。栖霞市构造依其特征分为褶皱构造、韧性变形构造、脆性断裂构造。其中强塑性流变主要发生在新太古代变质杂岩中;元古代以韧—脆性变形为主;中生代主要表现为脆性变形。韧性剪切带集中于市域中部,呈近东西向分布,将全市分为北部的构造简单区和南部的构造复杂区。
公园区位于栖霞复背斜北翼、臧家庄盆地西缘,与区域相比,园区构造相对简单,主要以断裂及节理、劈理、线理为主。较大的断裂有村里集断裂(F74)和解宋营—交毛寨断裂(F78)。
村里集断裂南起官道镇大河崖,向北经公园西部林家进入蓬莱市南民山—小门家一带,并向北延入黄海。切割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岩系、伟德山、崂山超单元及中生代北东向脉岩带。全长50km,宽20—40m,走向25°,倾向295°,倾角68°,局部断裂面平行相间分布。主裂面略显波状弯曲,次级羽状裂隙发育,构造岩为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蚀变。断裂具明显的多次活动特征,第一期为压扭性,以片状黄白色碎粉岩和构造扁豆体为标志,被潜英安斑岩和网状石英细脉胶结。第二期为张扭性,发育不规则状、齿状裂隙和潜英安斑岩充填。第三期为压性,发育有潜英安斑岩组成的透镜体化硅化角砾岩和碎裂岩。第四期为左行压扭性,以较平直裂面上发育的近水平擦痕、次级羽状压性裂隙为标志。
解宋营—交毛寨断裂南起公园东南部交毛寨,向北至蓬莱市大夺沟、解宋营,全长50km,宽30—120m,走向30°,倾向120°,倾角65°— 80°,切割栖霞超单元、元古代变质岩和中生代北东向脉岩带,被北西断裂切割错动,带内岩石主要有碎裂岩、扁豆状构造角砾岩、挤压透镜体,见网状石英细脉。岩石具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岭土化蚀变,断裂具多期活动特征,第一期为压扭性,形成碎粉岩和扁豆体。第二期为张性,宽阔裂隙及潜英安斑岩充填。第三期为压性,发育挤压透镜体。第四期为左行压扭性,羽状裂隙发育,见水平擦痕。
第三节 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栖霞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0.45s。以6级地震相对密集的程度进行分期,华北地震区自公元1000年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地震活动期,第一期自公元1000年前—1068年,第二期自1209—1368年,第三期自1484—1730年,1815年至今为第四地震活动期。目前地震活动特点为频次多,震级为3级左右,最大4.6级(长岛海域)。
从历史地震资料分析,栖霞无破坏性大地震记录。有记载的地震包括:1445年3月发生4级地震;1843年4月7日,地震,有声如雷;1853年4月初,地震;1888年,地震,有声;1970年10月,桃村发生3.4级地震;1991年11月23日19时23分在龙门口发生2.8级地震。据历年记载,市内有感地震震中均不在市区内。附近地区的有感地震及破坏性地震发生在市区北部的蓬莱、渤海、庙岛群岛及东部的牟平、黄海等地(见表2-2)。从地震活动时期看,自公元前70年—2004年6月市区附近先后发生Ms≥4.7级地震45次,其中4.7—4.9级16次,5.0—5.9级18次,6.0—6.9级6次,7.0—7.9级5次。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为495年蓬莱丘山地震、1433年郯城地震、1888年渤海地震、1948年威海西北海域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据地震台网记录,附近自1970年至2004年6月共发生ML≥2.0级地震115次,其中2.0—2.9级97次,3.0—3.9级18次。另外,市区距离有强震史的郯庐大断裂相对较近,其发生的强震对市区将有一定影响。
             栖霞市附近主要地震活动情况表          2-2
时间
震中参考地点
震级
震中烈度
影响烈度
173.6.27
青岛南部海域
5.5
495.3.31
蓬莱丘山
5.5
1046.4.17
莱州湾
6.5
1046.4.24
乳山
5.0
1346.3.2
莱州湾
5.0
1408.2.28
蓬莱东南
4.75
1409.2.13
蓬莱东南
4.75
1445.3.21
栖霞北
4.5
1495.4.5
蓬莱附近
4
1506.10.14
莱州湾
4.5
1517.9.21
莱州湾
5.5
1548.9.12
渤海
7.0
1568.4.25
渤海
6.0
1597.10.06
渤海
7.0
1597.12.9
福山东北海滨
5.25
1598.2.13
福山南
5.0
1598.4.4
蓬莱东海域
4.0
1621.11.22
蓬莱东海域
5.25
1623.4.15
莱州湾
4.5
1634.5.27
莱阳东
4.25
1642.8.11
莱阳北
4.75
1433.7.25
郯城
8.5
1669.4.9
蓬莱东南
4.5
1679.7.8
黄海
4.5
1686.1.18
黄海
4.75
1687.11.20
蓬莱东海域
4.7
1879.4.4
黄海
6.5
1883.10.26
烟台
4.0
1888.6.13
渤海
7.5
1908.5.5
烟台近海
4.25
1948.5.23
威海西北海域
6.0
1969.7.18
渤海
7.4
1986.7.12
长岛海域
4.6
第三章 地质景观类型及人文景观特征第一节 地质景观类型及特征
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中的地质景观分类标准,结合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地质景观类型实际,将园区地质景观划分为4大类、12种。即:
1.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
1.1山岳景观
1.2沟谷景观
1.3奇石景观
1.4石臼景观
1.5洞穴景观
2.地质体景观
2.1岩体、岩脉
2.2构造形迹
3.水体景观
3.1地热
3.2山泉
3.3瀑布
3.4古井
4.地质灾害遗迹景观—崩塌遗迹
现分述如下:
一.花岗岩地貌景观
(一)山岳景观
艾山山脉位于栖霞市西北部,总体呈北西走向,“北蓬莱,西黄县(龙口),山峰相连”(《栖霞县志》),与市域东南部同为北西向的牙山山系遥相对峙,构成栖霞的脊梁。最高峰艾山海拔818m,为栖霞群峰之冠,与同属长白山系的崂山、昆嵛山共同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半岛地势中形成鼎足之势,史志有“登郡九邑之山,皆发脉于此”的赞誉。园区山岳景观具有以下特点:
1.浑厚与峭拔完美结合
艾山山脉是多期次岩浆活动的结果,山体基底岩体多为太古代或元古代花岗岩,顶部则多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时间差异使山坡坡体球状风化特征明显,坡形轮廓浑圆和缓,地形坡度一般在20°左右,表现出宽广磅礴之势;山顶垂直节理发育,地形坡度多在60°以上,高者几达90°,峰形突兀,山姿秀挺,直插云霄(见“山东省栖霞市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影像报告”<下称“影像报告”>照片1、6、17、20)。明代钱勖有诗赞曰 “三叠凌空笔架攒,中峰特起出云端。登州岭峤多如簇,惟有兹山独好看。”
2.罕见的峰林地貌
艾山主峰、巩家山、北崮山等处尖脊林立,错落有致,翠峰如簇,争雄竞秀,形成壮观的峰林地貌,特别是北崮西脉东西长约500m,如一架屏风拔地而起,壁立千仞,峰顶薄如刀刃,窄处仅容一脚,凶险异常(见影像报告照片22)。另外,双峰并峙作为峰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园区内极为发育,实属罕见奇观(见影像报告照片1、3、14、17、20)。艾山主峰、小艾山、鼍龙峰、骆驼峰、双甲山、鸳鸯峰等均为双峰山,其中艾山主峰一带尤为突出。
艾山主峰由雌雄两峰组成,相距约10m,高低相差约5m,雄峰浑厚敦实,端庄挺拔,宽于雌峰两倍多,雌峰俏丽妩媚,侧身于雄峰东侧,如同伉俪并肩而立,相依相伴。位于艾山主峰的东南面的小艾山海拔584.5m,亦由雌雄两峰组成,只是体量较小,远远望去,与艾山主峰外形十分相似(见照片1-1)。
峰林的形成与艾山诸峰顶部垂直节理发育关系密切。垂直节理在构造、风化、冰裂等因素作用下,软弱结构面岩石不断剥落、垮塌,这是峰林形成的主要原因。另外,香炉顶西脉峰林具备刃脊特征,可能与古冰川活动有关。
3.象形峰发育
象形峰是艾山山脉山岳景观中的一绝。上述双峰山均具有象形峰的属性。此外,抱子峰、武士峰、铁塔峰、雏鸡峰、香炉顶、巩家山佛面等也都各具神韵,传奇逼真(见影像报告照片1—4、10、15、20、21)。如鼍龙峰侧身艾山主峰之东,抬头仰视,似生无限眷恋,主峰则如巨鲸卧波,傲游天地,二者共同组成一幅别开生面的连鳌跨鲸图(见照片3-1)。又如北崮香炉顶造型奇特,其顶部有3根石柱,皆高丈余,且相差无几,远看正是天造地设的一个香炉,当地百姓对其敬畏有加。再如巩家山主峰佛面五官端正,慈眉善目,如佛祖拈 花含笑,意味深长(见影像报告照片12)。象形峰的形成是山体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结果,能
照片3-1   连鳌跨鲸                  给人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和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沟谷景观
公园中的山岳之间分布有众多的沟谷,已命名的达二十余条。沟谷的形成系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作用及长期风化剥蚀的结果,根据野外判断部分沟谷尚可能与冰川作用有一定关系。各沟谷规模体量不一,风格也大有区别,或深幽,或浅阔,或陡狭笔直,或曲折蜿蜒(见影像报告照片24—31)。如艾山东线核桃谷谷壁陡直,地势狭长而曲折,谷中崩石杂陈,行走起来比较艰险,充满原始野趣;西线群鹰峰两侧峡谷风格迥异,东侧牛头峡为一断裂谷,直如通衢;西侧葫芦谷则谷如其名,谷形变化较大:入口狭窄,仅3m左右,入谷后地形起伏,瀑流跌宕,至中间谷回路转,渐行渐宽,至谷底地势平缓开阔,分布有多块草甸(见影像报告照片24—26),结合艾山石臼分布、节理特征等因素综合分析,该谷的形成可能与冰川活动有一定关系。
(三)奇石景观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巉岩怪石比比皆是,或巧叠妙垒、井然有序,或遗世独立、傲然不群,或精雕细刻、玲珑剔透,或粗犷豪放、写意传神,石趣盎然,石韵无穷,堪称天然奇石园。著名的奇石有小艾山石老人、马头石、巨擘石、艾山四宝石、卡石砲、海豚石、如来神掌、小石林、群英会、西北天、天桥、石楼、点将台、武士石、靴子石、鼻祖石、艾娃石、崮山山神石、神龟奔海、虎啸石、虎龟石、怪兽石、企鹅石、蛙石、邂逅石、象石、吼石、悟空石、悟能拜佛、古刹主持迎大军、秦王魔法定密探、神仙履、神仙桥、恋人石、鸟石、棺石、补天遗石、龙爪石、龙墩……不胜枚举,均象形肖物,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极具美学价值(见影像报告照片32—72)。灵石无言,却历经沧桑巨变,石心虽坚,已饱浸日月深情,面对奇石,游人无不被大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所深深折服。千百年来,艾山人对山石饱含深情,赋予山石许多美丽的传说,使山石在形奇之外又添神奇,其中四宝石、卡石砲、神龟奔海颇有情趣。
1.四宝石
四宝石位于艾山西线牛头峡北部山坡处,被复旦大学专家称为“艾山奇景之一”。组合在一起的四大巨石:一如毛笔倒悬,一如短戟刺天,一如宝玺端居,一如骏马安卧。亿万斯年,巨石挺立依然。当中一棵巨伞状老赤松映衬其中,更显马逸、戟利、玺重、笔秀(见照片3-2)。传说唐王李世民征东时,曾在艾山中安营扎寨。当时唐军一边伐树造船,一边演练兵马,只待风平浪静时节渡海作战。半载时光转瞬即逝,其间李二主喝着甘洌的山泉,吃着爽口的野果,闲来遍赏奇卉异石,每天还可泡个热腾腾的温泉澡,倒也赛过活 神仙。但二主决非凡夫俗子可比,行军时机一成熟便当机立断,下令发
照片3-2   四宝石              兵。当其时,二主调出老龟一只,站在上面调兵遣将,往渤海进发。临行前觉得如此宝地不可不留印记以示后人,于是让老龟留下镇守宝山(见照片3-3)。谁知艾山老貔子却难以忍受:让老龟在此,我貔子岂不要退居二线,            照片3-3   点将台            
还怎么做我的山大王?二主是马上皇帝,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料事如神,早知江山神美定有精气争夺,须亲留宝物方能加以震慑:御笔和护身短戟是文武臣属之象,玉玺乃一国权重,想来无人敢犯?即使如此,二主仍放心不下,再留下御马随时通风报信。有此四宝,艾山百姓从此也就再不受貔子欺负,年景渐好。当然,传说只是艾山人民惩恶扬善愿望的幻影,真正美好的生活是靠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是历史进步的必然。
四宝石岩性为燕山晚期艾山阶段伟德山超单元崖西单元斑状二长花岗岩,其东南侧牛头峡为一北东向裂谷,受其影响,该处剪节理发育,受裂隙影响的部分长期遭受风化,不断脱落,剩余的坚硬部分即成现今宝石丰姿。
2.卡石砲
卡石砲藏在艾山主峰西侧,背靠抱子峰、武士峰,东邻主峰西岭,西有虎岭相伴,正前方空旷一凹地被群岭环护当中,而卡石砲则立于一突兀
照片3-4    卡石砲          的小山峰顶,由三块花岗岩竖石组成(见照片3-4)。两侧竖石固定不动,中间一块的底部有支点,人工动摇可左右活动。平日里人不摇石不动砲不响。若人摇石动则两石相撞之声“咚咚”轰鸣,加之四周峰环回声阵阵,但觉砲声四起,隆隆震撼。山下游人不见硝烟未见炮影但闻平地惊雷。张衡“复陆重阁,转石成雷。霹雳激而增响,磅礴像乎天威”,此之谓也。
    卡石砲与前述四宝石均属崖西单元二长花岗岩,其东侧艾山主峰柱状节理发育,表明约一亿年前的侵位岩浆具有黏滞性剪切作用的流变学特征。在剪应力作用下,卡石砲所处基岩形成共轭节理,石砲中的活石位于两组发育形态完好的节理之间,在长期风化剥蚀作用下,中间便形成活动自如的规则块体。
3.神龟奔海
南崮山东北隅悬崖峭壁之上有一尊形似海龟的巨石,探首挺颈直视峡谷,在雨雾天气里,南崮与北崮之间云雾弥漫,山顶神龟势如奔海(见照片3-5)。传说远古时代,胶东半岛是片原始森林,崮山是山神府邸,东海深处则有海神宫殿。山海二神听命于玉皇大帝,各司其职,惩治邪恶,扶助生灵。不曾想,一日东海小龙王路过崮山,被神府七彩霞所吸引,竟向山神索取。镇山霞光岂能予人,山神当即严辞拒绝。小龙王恼羞成怒,立即率领虾兵蟹将前来抢夺。恰值千年神龟造访山神府,闻听此事义愤填膺,出山迎战,与小龙王苦战三万六千年,在如今神龟驻足处将其打退。忿妒交加的小龙王临走时,抡剑朝崮山狠力一劈,顿时南、北崮一分为二,其间形成陡立笔直的大峡谷。山神念神龟劳苦功高,遂邀其在南崮颐养天年。而神龟仍念念不忘守卫崮山,时刻探头巡视峡谷,令东海小龙王望而生畏,再无唐突之胆。
“神龟奔海”石处岩性为燕山晚期崂山阶段崂山超单元南崮山单元细粒二长花岗岩,位于区域大断裂—村里集断裂的次一级近东西向构造所形成的断层崖南壁,X节理发育,其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易剥蚀脱落,从而容易形成独立石或凸起石。“神龟奔海”其神韵所在的头部即剥蚀残留的外凸石体。另外,附近尚存在“大夫石”等多处独立石(见影像报告照片37),形成原因与之相似。
可见,奇石景观与艾山的岩性、构造、风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凝聚了地质作用的坚韧、持久和神奇。
(四)石臼景观
艾山地质公园中分布有大量的石臼,直径多0.20—0.30
m,本次发现最大的为2.00m。石臼一般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征,主要分布于山脊、山坡等处,其中西北部崮山一带分布相对较多。群体分布面积最大0.01km2,位于北崮东部山脊处。石臼的平面形态以规则圆形和不规则形为主,也有少量具椭圆形、平凹式。组合形态类型包括单体、双体、连体、环列式和群集式。单体规则圆形石臼和不规则群体石臼多分布于基岩上,巨石上分布的石臼以群集式为主(见影像报告照片73—84)。
关于石臼的成因,学术界向来存在两种有争论的说法,在此将它们区分为“冰川磨蚀说”和“水力磨蚀说”。
  持“冰川磨蚀说”者认为,新生代第四纪冰川融水沿冰川裂隙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的高度,自上而下以“水滴石穿”的方式,对冰川覆盖下的基岩进行强烈的冲蚀作用,所以才产生了石臼,这种石臼被称为“冰臼”。带有石臼的山间巨石则是冰川运动过程中形成的漂砾。“冰臼”是古代冰川曾经存在过的有力证据之一,也是古气候、古环境变迁的极其重要的历史见证,在我国的黄山、庐山、西藏和德国、波兰等地均有发现,它们均分布于冰川、U型谷和冰床上,但分布于山脊、山峰和山麓地带的冰臼则十分罕见。
“水力磨蚀说”则认为,石臼是普通岩石河床被水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分布在石质河床基岩节理交汇点或破碎处,水流使之成为坑洼;坑洼里砾石在流水的带动下旋转,撞凿,磨蚀坑壁,使坑洼不断扩大加深,最终形成深度和宽度达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深穴,这类石臼可称为“壶穴”或“瓯穴”。
考虑到艾山公园特有的山岳、沟谷、刃脊地貌和极为发育垂直节理等因素,并结合岩性与艾山类似的崂山石臼研究成果,我们倾向于认为公园内的石臼为冰川成因。另外,在插旗顶北部尚分布有大量羊背石(见照片3
-6),这也是冰川作用的一个有力证据。冰臼对于研究全
照片3-6    羊背石                球性气候变化特征、规律和人类起源、人类肤色的形成等均具极高的科研价值,同时作为独特的自然景观也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艾山山脉石臼的成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但不管是 “冰臼”还是“壶穴”,其地质意义和观赏价值均不容忽视。
(五)洞穴景观
艾山地质公园内的洞穴均为花岗岩洞穴,已得名的有10余处,按成因和形态主要可分为堆架洞、裂隙洞和卵形洞三大类型。
1.堆架洞
地质学上把与地壳连为一体的坚硬岩石称为基岩,而把从基岩上剥落下来、发生过移动的石块称为滚石(亦称转石)。在艾山山脉中几乎到处可以看到巨大滚石,它们撒遍山坡,塞满河谷。一些滚石叠架在一起,之间留下的空隙就被视为洞穴,即堆架洞。如太阴君洞府是一块巨石压在4块较小的石头上构成的(见影像报告照片85)。
2.裂隙洞
系由许多巨大石块夹在峭壁缝隙之间或是在悬崖峭壁上嵌入基岩的棱状洞穴(见照片3-7、影像报告照片86)。
照片3-7   貔仙洞(裂隙洞)             该类洞穴出现在宽度可能只有几米或十几米的断裂带上或宽大裂隙间,随着时间推移石块可能逐渐被剥离,到最后只剩下悬崖对峙的巷道,或者变成“石门”、“一线天”之类的景观。照片3-7所示的貔仙洞位于南崮山,传说是被唐王李世民贬谪于此面壁思过的艾山貔子,修炼千年业亦得道。该处岩性为崂山超单元南崮山单元二长花岗岩,受燕山晚期北东向村里集断裂次级构造活动影响,北西向裂隙极为发育,间距一般在0.20—0.50m,裂隙间岩石易剥落,在面蚀、重力等作用下被不断搬运,裂隙空间日益增大,即形成现在宽2.50m、长20m、高约10m的裂隙洞体。
3.卵形洞
在艾山东线核桃谷有两个嵌入基岩中的天然卵型洞—南、北雕鹗洞,均位于峭壁之上,难以攀援。据说当地曾有年轻力壮者腰系绳索进入其中,洞体口小腔大,呈椭球状,直径0.80—1.50m,腔壁圆润光滑,仅可以看到自然节理,略渗水,无人工雕凿痕迹。洞体的形成可能与岩浆侵入过程中挥发成分形成的气泡有关,这种现象在地壳深处高压条件下冷凝形成的花岗岩中出现十分难得,因而是非常珍奇的地质景观,是十分难得的科研、科普和旅游资源(见影像报告照片87、88)。
二.地质体景观
(一)岩体、岩脉
艾山地质公园内岩浆岩极为发育,且跨越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中生代近24亿年地质历史,包含五期、七个超单元、十二个单元(见“表2-1,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侵入岩石谱系单位一览表”),对于岩石谱系、成矿条件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崂山超单元岩体对于研究山东半岛冰川活动尚有重要的对比意义。
另外,艾山花岗岩体与荆山群接触部位的推覆带中零星出露的构造残片,对于地层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对于普通游客而言,不同花岗岩体、花岗岩与变质岩接触带中广泛分布的岩脉,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艾山坡麓地带分布大量宽窄不一、形态各异的脉体,或如长袖飘举,或如长河
直下,或如祥云缭绕,或如肠回九曲,让游人在体会地质历史神奇作用的同时,也能得到很高的艺术享受(见影像报告照片93—98)。
(二)构造形迹
构造形迹主要指区内极其发育的节理裂隙(见影像报告照片99—108),这些节理裂隙是公园地貌景观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特别是山岳、奇石、洞穴和地质灾害遗迹等景观均与其关系密切。
本区节理断面产状主要有四组:NNE10°、NE50°、SE120°和NW 300°,断面形态以平直为主,波状弯曲者少。节理类型之齐全、发育和保存程度之完好,在花岗岩山区中极为罕见。按形态和产状,区内节理可分为垂向节理、柱状节理、水平节理、斜向节理、直线型节理、弧形节理、“X”形节理和不规则节理。山顶及陡坡处以垂向节理和柱状节理为主,山体因之突兀陡立,扶摇直上;坡麓沟谷附近水平节理、斜向节理较发育,更显山基之牢固稳重;山脊、坡面处直线型节理、“X”形节理较多,因而呈现出斑驳龟裂之态。节理形态的多样性、分带性,使艾山表现出对比性强、微差明显、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形式美。
三.水体景观
水体是艾山公园中最富灵性的景观,形、声、色、味荡人心扉。公园内水体景观类型齐全,包括地热、山泉、瀑布和古井四类。
(一)地热
“温泉浴月”是古栖霞八景之一。据史志记载,艾山温泉自明初就开始得到正式开发利用,古人凿石为池,以为沐浴之所。明代栖霞知县何思鳌《浴温泉》云:嶙峋艾山麓,小有通灵津。流出云开坼,汤汤尤不伦。煮石沸惊珠,烟霭浮荆榛……诗里一句“山中俱是振衣者”足见当时泉水之盛。传说万历年间百姓立庙其上,使道士守之。康熙年间,登莱青道陆祚蕃巡视至栖,浴后大悦,曾捐金为道士买地四十亩,栖霞县令梁某又作赋碑记于汤池之上。清末,庙中道人周村募化,建房六间,分官汤、民汤、女汤三池。
现有的自然温泉出水量450m3/d,热流量15.5×108大卡/日,水温为48.5℃;人工井两处,每处涌水量为1344m3/d,热流量为45.7×108大卡/日,水温50℃。 温泉水晶莹清澈,润滑光洁,县志记载:“艾山东麓出如沸汤,澡可疗疾”。据分析,该泉含有多种化学成份,除含有钾、钙、铁、锡、碘、溴、铜、锂、氟、偏硅酸等十余种元素外,还含有在医疗上有重要价值的微量放射元素—镭、铀和氡,冬浴暖,夏浴爽,去污解乏,舒筋活血通脉络,疗伤止痒,对关节炎、皮肤病有明显疗效,常浴温泉水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润肤、美容大有裨益。
若到温泉沐浴,村人也许还会给你讲述一个美丽的传说:此处原是一处小岛,四周为汪洋大海。很久以前,一对小夫妻居住于此,以捕鱼为生。男名大涌,女名小泉。一日,东海龙王出宫巡游,见小泉楚楚动人,顿生歹心,欲劫回龙宫。但小泉至死不从,被龙王关在一礁石洞中。小泉因思念大涌,终日以泪洗面。大涌痛失小泉后,整日坐在大青石上,望着无边的大海发呆,倦了就睡在石上。一次梦见小泉就在石下,醒来后立即挖掘,挖着挖着,一股热泉忽然喷涌而出,成为名闻遐迩的艾山汤温泉,且此后从未枯竭。
根据地质资料,艾山汤地热系基岩地下水通过断层破碎带储存径流,遇到火山侵入体热源加热,水温升高后,循环途中受到阻水构造阻隔上升,在有导水构造的低部位出露成地热温泉,流量不受旱涝影响,历年稳定不变,水温也不随季节气候变化而改变。
(二)山泉
艾山山脉水质清纯,甜润爽口,清喉健身,且烧水用壶不留水垢,历来为人称道。现已发现山泉7处,韵味奇特,风采各异。其中,艾山前怀的“军民泉”,山民世代饮用,据说从未有染“疯症”者,偶染“疯症”的外来嫁妇也能不治而愈。
山泉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崮山泉。该泉位于南崮主峰南端,长年流淌不息,人称“唐王泉”。相传,当年李世民率领大军风尘仆仆来到崮山,士兵们旅途劳顿口干舌燥,可是在山顶难以找到水源。关键时刻李世民飞身下马,挺长矛向对面青石直刺而去,待长矛拔出之际,一股清泉汨汨冒出,士兵们欢呼雀跃,饱饮之后个个精神焕发,步履矫健。从此,当地百姓均将该泉敬为圣水,现在已引泉入户常年饮用(见影像报告照片114)。
大气降水
闪长岩体
图3-1  山泉形成示意图
阻水二长花岗岩脉
园区山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是地下水在特定的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涌出地表而成,即含水层或含水通道被揭露于地表时,地下水便涌出地表成泉。“军民泉”和“崮山泉”均为岩脉与围岩接触处,地下水沿冷凝收缩而产生的含水裂隙流出而成的接触下降泉(图3-1)。其它山泉形成机理也大致如此。
(三)瀑布
艾山山脉中有瀑布20余处,仅艾山主峰西部群鹰峰—巩家山景区就有瀑布7处(见影像报告照片115—121)。葫芦谷和牛头峡交汇处,因常年流水山根处被冲刷成陡峭的“牛鼻子”。葫芦谷内谷壑幽深,壁立百尺,瀑布跌宕,水流铮琮。暴雨季节风吼水狂,山石翻滚,惊险异常。牛头峡中有一“万银坑”瀑布,水自一平顶山崖垂落40余米,将山体冲刷成底面积约40m2的圆筒状水坑,然后又冲开一形同壶口的出水口,跌落5m有余。隆冬时节雪水流冰,近挂远嵌,令百丈峭壁银装素裹,景色壮观气势非凡。
(四)古井
井具有水体景观和地质工程景观双重属性,公园内的古井主要分布于崮山一带,以扳倒井和七星井最富盛名,且均与唐王李世民征东的传说有关。
扳倒井实际是一处井泉,位于北崮山插旗顶西北。据说当时唐军到达崮山后有几匹战马因口渴需饮水,但井水太深,一时又找不到汲水工具,战马仰天长嘶,士兵也心急如焚,李世民得知后,心想:“我堂堂大唐秦王远涉千山东征至此,何事能难到我?”于是走到井边,两手置于井沿用力一扳,水井应声而倒,自东向西倾斜过来,井中的泉水随即溢涌而出,战马饮后精神抖擞。依此便形成“扳倒井”和“饮马湾”,至今仍是井水外溢,井湾一体(见照片3-7)。
七星井位于插旗顶北部的山间平台上,该处相传曾为唐王征东时的演兵场。七眼水井按北斗七星形状排列,间距20m左右。古代用兵打仗,既讲阵法,又讲阴阳八卦,更讲天文地理。按八卦东(戊)为青龙,西(兑)为白虎,南(离)为朱雀,北(坎)为玄武。东方属木为苍龙木星,西方属金为咸池金星,南方属火为朱雀火星,北方属水为玄武水星。众兵安营扎寨,水为首,缺水必受克,无水安营兵家之大忌。李世民在此四面周旋的崮山扎寨,把帅营确定在北崮,就是占据崮山北方玄武水星之位,以确保位居高山而不缺水,且地上水井按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排列七星挖掘,兆示天地相应,契合二十四气六十四卦之明分阴阳、暗合乾坤的卦理。于是,在海拔400m的山巅上便有了常年不枯、清洌甘甜的井水,干渴时喝了便如暗夜中见到北斗星一样,顿明方向。由于年代更迭,有几口井已填埋被毁,现保留下来的几眼仍水量充足,遇旱不涸(见影像报告照片123)。
七星井地处插旗顶西北山间平台,岩性为燕山晚期艾山阶段伟德山超单元崖西单元斑状二长花岗岩。插旗顶顶部山体节理极为发育,以垂向为主,且倾向北西平台方向(见影像报告照片7),其下部坡积层发育;平台则微向插旗顶山体倾斜,亦发育有坡积层,植被覆盖较好。平台与山体之间构成一相对独立的蓄水构造,可对大气降水进行很好地蓄积,从而使七星井水位得以常年保持稳定。
四.地质灾害遗迹崩塌
艾山山脉节理裂隙发育,在一些垂直节理、外倾斜向节理、顺坡节理发育的斜坡处,受地震、重力等内外地质应力作用,极易引起山石崩塌,崩塌落石多具有体积较大、裂面规则的特点(见影像报告照片124—127)。公园区内历史崩塌点有多处,具有典型意义的有艾山核桃谷崩塌、插旗顶崩塌和运粮道崩塌,巨石直径一般在3-5m,依地势堆积罗列,颇为壮观。其中运粮道附近的一处崩塌发生于1958年,崩落巨石近20吨,砸毁房屋两间,幸无人员伤亡。
第二节 人文景观资源 一.与艾山山脉有关的名人
(一)羲仲
早在尧舜时期,园区一带就有了先民活动的足迹。《尧典》记载尧、舜的政治活动时指出,每年春分尧或舜都要派主管天文历法的官员羲仲到艾山附近恭迎日出,感谢太阳携春而至。即“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所谓“嵎夷”就是艾山往东一带。
(二)田孔
春秋时期,齐景公将艾山一带赐封给他宠爱的大臣田孔,田孔的子孙以艾山为荣,遂改姓氏为“艾”(田海英《认祖归宗》)
(三)丘处机
艾山因是丘处机故里的太祖山(全真教祖庭滨都宫即建于山麓灵圣之地),因而被誉为道家全真教发祥地。
丘处机(公元1148—1227),又名丘长春,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尊为“神仙”,死后葬于北京白云观处顺堂。丘处机幼年父母双亡,少年时“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秋风”。19岁出家修道,13年间“烟火俱无,簟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炕独坐”。11883月,这位已声名远扬的“蓑衣先生”在燕京受到金世宗召见,却坚辞皇帝赏赐的10万大钱。在奉旨主持完毕万春节醮事后,还当面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诫。驰名京城的丘处机于公元1191年秋返回栖霞。回家后第一件事即以“故居为观”修建滨都宫。其工艺之精巧、规模之宏伟,被文学家李纯甫称为“盖与紫微之宫,涡阳之殿相兄弟”。1208年,金章宗敕赐滨都宫为太虚观,并亲题匾额。自此全真教开始步入辉煌时期,丘处机本人“道誉鸿起,名满四方”。“从京城到海隅,从皇帝到百姓,莫不知全真大师丘处机”。1220年,丘处机偕弟子十余人启程北行,历地万余里,与成吉思汗相会,对其大讲“敬天爱民以治国,慈俭清静以修身”的治世养生之术,深得成吉思汗的赞赏,尊他为国师,称之为“神仙”,并敕令说:“神仙所到之处如朕亲临”,由他总领全国道教。丘处机与道友谭处瑞、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刘处玄、孙不二(女)并称东海七真人。丘处机一生不仅致力于宣传“全真派”教义,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青年时期便开始漫游胜山名观,道成之后更是留迹天下。在“养生学”方面,他亦颇有造诣,著有《潘溪集》、《鸣道集》等书。丘处机晚年曾饱含深情地写下《秋日艾山》一诗:
秋风荡山岳,晓日驱云烟。嫩菊黄铺地,明霞翠扫天。
登临思海峤,游戏挹山泉。巨石危又壮,寒松老更坚。
岩花香馥馥,涧草绿绵绵。循迹潜行道,虚心不坐禅。
放笔红尘外,驰名紫府边。犹惭金母诀,敢道玉皇宣。
住世过三乐,安时迈七贤。韬光终反朴,应物且随缘。
蝶梦惊千古,神游待百年。人人还得遇,口口自相传。
(四)许世友
著名革命军事家许世友将军,上个世纪40年代初亲率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建立艾山抗日根据地,先打国民党反共投降派蔡晋康、赵保原,又跟日本鬼子枪对枪、刀对刀地进行战斗,后于1947年指挥军队,挫败国民党反动派的重点进攻。许将军在胶东连打八年的胜仗,并培养了许多军事干部,跟老百姓也很有感情。艾山一带的群众,至今仍津津乐道地讲述着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另外,唐太宗之于崮山、艾山汤,郝晋之于艾山庵、郝家楼,著名电影演员王玉梅之于北路家沟也都有很多佳话,不一而足。
二.历史遗址
艾山山脉中的历史遗址属于遗址遗迹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虽规模较小,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却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意义。
(一)山神庙
神州大地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各地均不乏土地庙、山神庙,大的如泰山天贶殿,面阔九间,重檐八角,黄瓦覆顶,俨然“金銮宝殿”。小的或为双瓦对扣,或如咫尺神龛,大小不一,风格各异。艾山山神庙虽不及泰山天贶殿之辉煌,但亦也决非村野小庙之寒酸。山神庙,背主峰而朝阳,左右皆有名胜护佑,其中艾山石老人、雕鹗洞自古传奇。正殿两边山墙和一半圆弧形屋顶,皆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特别是弧型屋顶,线条匀称,弧度合理,且瓦背瓦底雕琢精致,比例适当。前滴水处瓦当大小均衡,图案美观。后滴水与神殿结合处,凿有弧形凹槽,以备神殿屋脊下泻之水顺槽流向屋侧,设计周详细致。后殿即神殿,高于前殿尺余,屋脊两头略翘,状若民居。瓦屋顶,也是由整块巨石琢成,与前殿弧形屋脊既显变化对比,又协调一致,符合建筑前低后高的传统格局。整体和谐,做功精湛,朴拙中蕴含淳厚之美,决无丝毫矫作之气,并与艾山的自然美融为一体。尽管名不见经传,但就全国山神庙的建筑风格而论,艾山山神庙确属匠心独具,自成一家,已深得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见影像报告照片141)。
(二)崮山寺庙
崮山寺庙位于公园西北部的南崮山。该庙建于隋末唐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1939年被日寇焚毁,如今仅余弃墙废垣、残碑断柱(见照片3-8、影像报告照片142)。历经千余年风风雨雨的石碑,字迹早已斑驳不清,难以 辨认,仿佛在诉说着痛苦的历史。传说,当年崮山寺庙分为三房和尚,由于此庙位于三县交界处,周围百姓常来此烧香拜佛,故香火非常兴旺。每年阴历四月初八是庙会,场面热闹非凡。根据历史记载可知,唐时佛教极为兴           
照片3-8   崮山寺庙遗址            盛,我们不难想像当年崮山寺庙香火鼎盛的壮观场面。
(三)演兵场、运粮道
在北崮山东、插旗顶西北侧有一片山顶平台,东西长约800m,南北宽约350m,极为平整开阔。传说此处乃唐王征东演兵场所在。演兵场北端有一长方形突起来的岩墙,是当时的阅兵台,站在上面整个演兵场尽收目中。此外,演兵场附近尚有供唐王就坐的龙墩石和娱乐用的棋盘石(见照片3-9及影像报告照片144)。根据周围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分析,演兵场一带应与冰川活动有一定关系。
运粮道位于北崮南坡,系于悬崖峭壁间开凿的进入北崮山顶的唯一通道,窄处仅容一人一马通过。传说当年的唐军官兵都是通过这条石路到达北崮
照片3-9   棋盘石               山顶。既是进入北崮山的关口,也是向上运送军粮和给养的通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见影像报告照片143)。仔细观察这一段陡仄崎岖的山径,绕巨岩,贴石崖,当初是由石匠一錾一锤开凿而成,旁有刻石以记之。怎奈年代久远,风剥雨蚀,已模糊不清。登临险道,触景生情,仿佛依稀听闻到历史深处丁丁当当的锤击声。
(四)石围子
艾山山脉中建有10余处石围子,修建年代多为清咸丰11年(1861年)或同治6年(1867年),更早的只是传说而已。当时最长的石围子是艾山前怀围子墙(现4818兵工厂遗址北),现仅存遗址。另外,垛山、歪嘴山、交毛山等石围子也见有遗迹。现存较高、较长的是崮山石围子和艾山山神庙西石围子,墙宽约1.5m,高约2m,用山中碎石干垒而成。石围子多筑于独立突兀的孤山峰陡险峻处,进出处开有通道供人畜步行。内侧相隔数十米筑一台阶,叫做围脚,专门用于守卫者登高了望。围墙一般外高内低,可沿墙内走动或战斗时站立,便于投掷石块或往山下滚石击敌。在当时,还是较为方便实用、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这些石围子多半是山民沿用古人方法自发构筑,有的是临近村庄的山民合筑,也有的是财主出钱出粮构筑,因此有牟家(即栖霞城牟氏家族)围子之称。石围子之间联络方式多种多样,有旗语、有传口信,据说特别情况下艾山石围子还用磕撞卡石砲进行联络。建筑石围子主要是受清政府蛊惑用于防范捻军。自1938年春建立艾山抗日根据地后,石围子则成了抗战军民的重要防御阵地,他们利用石围子打麻雀战,抗击袭扰我根据地的日伪军,致使敌人攻占根据地的美梦化为泡影。石围子因而也成为艾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纪念物。见影像报告照片145。
(五)兵工厂
自抗日战争开始,园区东部北路家沟、西北部后寨等地便建有八路军兵工厂,其中后寨村全村房屋曾因此而在敌人扫荡中被全部烧光。现在山中抗战时期的兵工厂已被损毁,仅存留炭窑遗址。上世纪60年代,海军某部在艾山前怀和北路家建有4818兵工厂,至80年代撤出,现厂房已被严重毁坏(见影像报告照片146、147)。
此外,老君庙、艾山庵、石古庵、前寨、后寨等也都为有一定意义的人文景观,有待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
第四章 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第一节 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
艾山地质公园中的地质遗迹是该区各类地质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各种内、外地质应力相互作用而形成。内动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地球内能引发,包括地壳的升降变化、岩浆侵入、构造作用、变质作用等,对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改造具有决定性作用;外动力作用主要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对岩石圈的作用,包括温差风化、水力、风力侵蚀、冰劈及生物活动等方面,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对地貌形态进行刻蚀雕琢。内、外动力作用相互影响和作用,过程十分复杂,它们与公园所处的独特大地构造位置和地理位置,共同构成园区内壮观的山岳景观及其所附属的各类优美景观资源的形成条件。
第二节 地质遗迹的形成过程
漫长复杂的地质作用在地壳上留下了很多的构造形迹,通过对其深入分析研究,就会反溯其演化发展历史。在地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为活动期和相对宁静期交替出现。活动期时,岩浆作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构造作用非常强烈,且多相伴产生,形成许多灾害性的地质事件。后期往往以稳定的升降为主要特征。在隆升区以风化剥蚀为主,在坳降区则表现为沉积作用。从艾山地质公园及周边构造作用、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以及各种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情况看,地质遗迹的形成可分为5个阶段:
一.太古代时期
大约在2700Ma在陆核边缘地槽带,在伸展机制的作用下,形成一套海陆棚相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沉积岩等,接受了碎屑岩和硅铁建造沉积,形成栖霞市北部的主体岩性即胶东岩群,为区域上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由于早期地壳较薄,地幔热流上升,使之处于塑性流动变形为主的韧性变形作用,在这种高热区域热流作用下岩石发生角闪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形成高级变质的区域变质岩。其后随着温度降低,岩石向半脆性状态转化,在北北东—南南西向应力作用下,形成北西西—东西向的褶皱构造及第一期面理S1。
晚期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的作用下海槽闭合,发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就区内而言,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岩浆事件。大约在2400—2500Ma的阜平运动Ⅱ幕时,表现为大规模的基、酸性的马连庄超单元和栖霞超单元的侵位。公园区中马连庄超单元入侵部位主要位于艾口和北路家沟,规模较小,呈岩株、岩脉产出;栖霞超单元在艾山南麓—马山—歪嘴山均有分布。侵位活动在区域上引发北西—南东向的应力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东的大规模等斜、平卧褶皱和大量的相似褶皱,并发生了角闪岩相的变质和韧性变形带。该岩系侵位后,在五台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大规模深层次的构造置换,发生第二期韧性变形,宏观空间上形成强弱不同的变形域,将原本一体的地块切割成各种类型大小不等的分割体并造就了差异性升降运动的可能性。同时,从微观上将原来块状岩石改造成为各向异性具条纹、条带构造的片麻岩,糜棱面理、线理等构造十分发育,在应力集中部位形成韧性剪切带,在弱变形域则形成比较均一的片麻岩。
二.元古代发展时期
元古代时期,由于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产生了差异性升降运动,造成部分地区隆起剥蚀,部分地区凹陷沉积,使鲁东克拉通的活动方式由垂直加厚为主变为横向增生为主。在围绕克拉通的线性活动带及克拉通内陆盆地中稳定沉积了一套粘土杂砂岩—碳酸盐岩的沉积(荆山群、粉子山群),同时伴有小型的火山喷发活动。公园区东南部艾山汤一带见荆山群分布,属浅海相沉积变质地层,从区域上看应形成于距今约2400Ma左右的古元古代。约在1800—2000Ma的吕梁运动,使荆山群、粉子山群发生了地槽褶皱回返,胶东岩群也参与了构造变形。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一系列斜歪、倒转褶皱及沿不整合面的大范围韧性剪切活动及内部脆性断裂和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在变质变形峰期之后,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同构造期花岗岩侵位,如双顶超单元等的酸性侵入岩,并受到变形影响而呈片麻状构造。吕梁运动晚期,由于受华南、华北板块的相向移动,在水平挤压剪切机制下,导致区内发生了荆山群、粉子山群沿其与下伏太古宙岩石的界面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推覆,形成大范围的韧性剪切带及飞来峰式的构造。
吕梁运动使古元古宙线性地槽封闭起来,进入准地台阶段,中元古代四堡运动使胶东地盾整体表现有抬升,缺失沉积记录,偶见少量小规模超基性—基性—酸性岩浆呈岩株状岩枝状侵位。至新元古代,在北部沉积了一套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的蓬莱群,沉积范围较局限。大约在600—1000Ma的晋宁运动,形成了近东西向的韧性剪切带,宽阔褶皱及脆性断裂和北西、北东向两组共轭扭裂面,变质作用以绿片岩相为主,并使蓬莱群之下的岩石普遍发生了退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以酸性的玲珑超单元大面积侵位为特征,范围较广,在公园区内北路家沟及马蹄夼、大韩家一带可见其分布。
三.古生代发展时期
区内地壳稳定抬升,接受剥蚀,属地质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四.中生代发展时期
进入中生代,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相互俯冲碰撞作用的影响,在栖霞市内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向扭应力,导致早期的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重新活动及其它方向新断裂的形成,并发生了郭家岭超单元的侵位,公园区见于东部史家和西部前寨等处。断裂主要表现为张(扭)性,由于其差异性升降,形成了地盾内部的相对隆起区和断陷区。在白垩纪早期,莱阳盆地、桃村地堑、臧家庄盆地相继形成,接受了一套粗碎屑莱阳群沉积,物质来源于盆地边缘的结晶基底。至白垩纪中晚期,沿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形成基、酸性火山岩(即青山群)和酸性侵入岩(伟德山超单元、崂山超单元)。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产生的强烈左旋扭动应力场作用下,随着应力场的增强进一步切割了下地壳,沟通了下地壳岩浆房,从而使岩浆沿断裂由南向北上升侵位,在岩浆上侵过程中混染了部分硅铝质成分。公园主体山体即在这一时期形成。艾山、北崮山主体形成于燕山晚期的艾山阶段,南崮山主体及艾山主峰两侧则形成于燕山晚期的崂山阶段,这是栖霞市地质历史上最近的一次深成岩浆活动,距今约1.11亿年。
五.新生代发展和形成时期
进入新生代,地壳运动以稳定抬升为主,缺失古近纪地层。喜山运动形成新的断块,北缘形成了渤海断陷盆地,栖霞市可见到玄武岩的喷发和基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公园区南部的唐山硼和大、小方山基性橄榄霞石岩岩席即为该时期的产物。第四纪时期,地壳仍处于缓慢上升阶段,岩席多被剥蚀,仅在原低洼处尚见保留。由于断裂的持续活动和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了迄今为止的第四纪地貌景观,沿低洼地带沉积了现代松散堆积,呈线性分布,且主要为南北向。
自上新世以来,本区气候变化较大。早在上新世,渤海与华北平原构成统一的内陆盆地,气候湿热多雨,进入早更新世,气候转为温暖湿润。中更新世初期,发生了大规模海退,渤海盆地处于森林草原环境,到中更新世中期,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季风气候更加明显。至晚更新世,最后一次间冰期到来,全球海面上升,晚更新世晚期,正是玉木冰期的晚冰期阶段,气候向干冷方向迅速发展,而且特别急剧。在距今15000—18000年时区域上处于盛冰期阶段,根据公园内的石臼、羊背石等微地貌、葫芦谷、刃脊等宏观地貌条件分析,当时公园区受干旱寒冷、风力特别强盛的气候影响,较高处可能处于冰川控制之下。
综上所述,由于艾山公园区自2500Ma前的新太古代至111Ma左右的中生代燕山晚期,经历了多期次复杂的构造应力作用和岩浆侵入,山体岩性以花岗岩为主,且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即自坡麓至山顶岩性呈由老至新的分布规律,从而形成了浑厚磅礴与秀丽俏拔浑然一体的山岳奇观;多组、多种性质的节理、裂隙极为发育,从而加速了已被剥蚀出露地表的山脉主体岩性-伟德山超单元花岗岩岩石破裂,形成了极其发育的节理系,包括垂向节理、水平节理、斜向节理、共轭节理、不规则节理、呈羽状排列的张节理、剪节理。这些密集发育的节理对艾山山体进行分割,形成独特的峰林奇观;冰劈作用、地表水的渗入溶蚀、球状风化等多种营力的共同作用,使岩石分裂,形成各种象形峰、象形石、裂隙洞等;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石臼、羊背石、葫芦谷、刃脊等地貌景观;由于重力、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规模的岩石块体出现滑塌、崩落,形成崩塌地质灾害遗迹。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自山体大量崩落的大小不等的岩块依势错落地堆砌在一起,形成艾山别具一格的滚石堆架景观;由于园区花岗岩岩体时间跨度长、类型多,局部与新、老地层接触,受各期次的构造及变形变质作用,形成众多的明暗相间的条带,组成丰富的微地貌景观;另外,元古界地层和各期次岩浆岩的广泛分布,特别是中生代岩浆岩的发育和构造等因素,为艾山汤地热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热储和盖层条件。不同岩体的分布和极其发育的节理裂隙,使地下水露头发育,泉水、瀑布数量众多,而且在有利部位可开凿高山水井。因此,区内的地质遗迹是长期内外地质营力作用的结果。
由于地质年代的久远性、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以及认识客观事物的相对局限性,对区内地质遗迹形成过程的认识各有分歧,有待以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第五章 地质遗迹评价第一节 艾山地质遗迹的典型性
艾山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在国内属具有典型地学意义的地质地貌景观。
艾山地质公园内地质地貌景观独特,国内少见的花岗岩峰林、象形峰、形态多样的沟谷、众多的奇石、独特的石臼遗迹和洞穴景观、齐聚一堂的历史久远的花岗岩体、类型齐全的节理都是极为罕见的地质地貌奇观,这些奇观集于一身是其它花岗岩地区所少见到的。此外,神奇的地热和大量分布的泉、溪、瀑、井,又为公园平添无比魅力。因此,艾山地质公园内的地质地貌景观具国内典型性和稀有性,而且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第二节 地质遗迹为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要证据
艾山地质公园区内地质遗迹能为区域地质历史演化阶段提供重要证据。
艾山主峰是中生代燕山晚期崂山超单元岩浆侵入的典型山岳地貌,是距今1.11亿年左右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对划分燕山中、晚期造山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物质组成、构造特点是研究该时期地质作用的典型实体。特别是公园中遗留下的大量冰川活动痕迹,是进行山东半岛冰川对比研究的宝贵材料,对于探索中低山区冰川活动规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第三节 是研究地质灾害的良好场所
区内具典型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因公园内花岗岩节理裂隙形态类型齐全,发育程度和保存完好程度极高,接近地表或被剥蚀出露的花岗岩,在地震、风化、重力及暴雨等内、外地质应力联合作用下,岩块崩塌或滚落,形成多处崩塌地质灾害遗迹,并形成大量崩塌面,对于研究崩塌形成机理和发展过程是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第四节 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及旅游价值
艾山山脉“奇、美、秀、灵、险、壮”一身兼备,多采多姿。地灵自能人杰,远自尧、舜时期便已有先民在此活动,
与之有关的名人和各种历史遗迹、遗址共同形成丰厚的文化积存,底蕴深广。因此,艾山具备历史文化名山的基本特征,潜在旅游价值巨大。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遗迹分级标准”,艾山地质公园中的地质遗迹应属省级以上,完全符合建立省级地质公园的标准。
第六章 地质公园保护管理现状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人员状况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区内现设有栖霞市艾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为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栖霞市政府,由松山镇代管,人员编制8人。主要职责:在旅游管理部门指导下,制定艾山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划;负责艾山地热温泉资源,搞好艾山风景区整体开发,科学设置旅游景点,综合管理度假区内旅游事业;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节 边界划定与土地权属状况
艾山省级地质公园所确定的64.15km2的控制区属栖霞市管辖,分属于松山和苏家店二镇,区内分布有这两个镇的16个自然村。栖霞市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申请建立艾山省级地质公园以对推动园区保护和合理规划,烟台市国土资源局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对此次申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因此,土地权属与边界划定问题不会对地质公园的规划形成限制性因素。
第三节 历史沿革、基础工作和管理现状一.历史沿革
该区春秋以前,属牟子国地;战国时期为齐国东莱地;至秦属齐郡东境;至西汉为县地;东汉末,县废,改属黄县(治所在今蓬莱城)。三国、两晋至隋,分属黄县、东牟县(治所在今福山区古现镇)和昌阳县(治所在莱阳城东南11.5km处)。707年(唐神龙三年),始建阳疃镇,隶属蓬莱县。1131年(金阜昌二年),伪齐刘豫析蓬莱县之阳疃镇和莱阳县的一部分置栖霞县,至1139年(金天眷二年),栖霞隶于山东东路登州。元代,该区隶于山东东西道之益都路登州,改淄莱路。从1287年(元至元二十四年)起,又改属般阳路。
明、清两代,隶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1914年(民国3年)隶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改属山东省东海道。1928年直隶于山东省。
1934-1936年隶属山东省鲁东区。1937-1938年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局,1940年4月,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8年11月-1983年10月,该区隶属山东省烟台专区和烟台地区,1983年11月起,隶属烟台市1996年1月,撤县设市(县),仍属烟台市。
二.基础工作
栖霞市委、市政府和国土资源局为保护开发艾山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及申报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对区内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评价,并对艾山山脉进行了全面保护,对人文景观进行修复建设,恢复了部分庙观等文化景观,修建了登山步道、游路,对进山道路进行全面硬化。增加了餐饮及宾馆服务设施,安全设施也日益完善。现有办公室1500m2,护林房3座。变压器2台,变电容量80KVA,架设供电线路15km。全区有程控电话8部,通讯电台3部,对讲机15部,保护区通讯设施较完备,电波较强,对外联系便利。园区现有行车公路长35km,宽10-15m,各主要护林点可通行汽车。区内水源丰富,完全满足供应。其它各类基础设施也在进一步规划和建设中,正日臻完善。
三.管理现状
烟台市、栖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艾山风景区的建设,主要领导多次视察景区,对保护、建设和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省、市各级业务部门也多次莅临指导,为景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建设和开发力度的加大,使艾山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栖霞市主要领导对艾山地质公园的建设非常重视,现已成立专门机构对该区的地质景观及相关人文、自然景点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1958-1960年,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在区内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未出版)。
1968年,山东省地矿局805队在长春地质学院区调基础上进行了1:20万修测工作。出版了地质矿产图,编写了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未出版)。这是一份较全面的区域地质成果资料,对以后的地质矿产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
1980年以后,省地矿局一队、三队、六队和省冶金公司的地质队、武警黄金十支队、省化工地质队等及地质院校、地质科研单位,先后做了大量的矿产普查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
1983年至今,山东省烟台地质环境监测站对该区的地质环境进行了监测工作。
1986-1988年,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完成1:20万胶东地区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提交相应报告及图件。
1990年11月和1995年11月,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分别提交了“山东省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和“山东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报告”,报告对公园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了个别调查与评价。
2001年12月,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对栖霞全境进行了地质灾害调查并提交“山东省栖霞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200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海达旅游发展研究院和山东省栖霞市艾山风景区管委会联合提交了“栖霞艾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和和“山东省栖霞市艾山旅游区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4年7月,陈文亚《艾山研究》。
2004年10月,陈文亚《云上艾山—艾山散文·故事·人物》。
山东省栖霞市崮山旅游开发办公室《传奇色彩的历史名山—崮山》
2.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2 收起 理由
xdwang + 2

查看全部评分

1

主题

3066

铜板

2

好友

高级工程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56
发表于 2013-1-1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提供资料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1 收起 理由
admin + 1 亲,你好快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515

铜板

6

好友

助理工程师

挺好

Rank: 5Rank: 5

积分
317
QQ
发表于 2017-5-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可以把你的“山东省栖霞市艾山省级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
”发给我看看吗?我的信箱43639663@qq.com。谢谢了!

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