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5436|回复: 18
收起左侧

[资料] 中国地热田

  [复制链接]

135

主题

1万

铜板

109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598
发表于 2011-3-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西藏羊八井地热田

羊八井地热田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约60km处,地理位置:东经90°26′90°32′,北纬30°26′30°33′,地面标高4 3004 500m。地势北高南低,东、北两侧为念青唐古拉山脉, 主峰7 162m,南东为唐山,主峰6 277m。其间的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新生代断陷盆地,西南高,东北低,呈“S”型北东向展布,长达70km,宽715km,藏布曲河(拉萨河水系)贯穿其间。当地属高原气候,年最高平均气温25.5,年最低平均气温-22.2,年平均降水量269mm,年平均蒸发量2 148mm
羊八井地热田在构造上处于北东向的那曲-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断裂带中部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内,盆地内主要分布新生界的第四系、第三系及下古生界变质岩系。第四系松散层,分布于山麓及盆地中心部位,最大沉积厚度约340m;第三系为一套火山岩系,出露于盆地周边,在盆地内多为第四系所覆盖,厚度大于250m;下古生界变质岩系,构成盆地的基底,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侵入其间,构成了复杂岩体。主要构造走向北东-南西。

羊八井地热田中的地热水以断裂带为补给循环通道,储集于基岩裂隙及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通过径向辐射流形式运移,以各种地热显示进行排泄。分为南北两区,热田北区,浅部热储层处于非承压状态(开放环境),地热水汽化放热,造成岩石强烈的水热蚀变(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及自然硫的成矿作用,以液态水向邻区渗流,并通过地面放热、汽等方式排泄;热田南区,浅部第四系热储层呈封闭状态,地热水以泉、热水湖泊、冒汽孔、放热地面等方式排泄,汇入藏布曲河。
羊八井地热田按热储层特征分为第四系孔隙热储及基岩裂隙热储两个热储层。第四系孔隙热储层,为次生热储层,由深部基岩裂隙热储层的地热水补给作用而成,储层为第四系更新统砂、砂砾、砾石层,最大厚度345.5m,最薄仅11.8m。该储层以中尼公路为界,分南北两区。热田南区有亚粘土、亚砂土覆盖,其最大厚度达31.1m,地热水呈承压状态,可自喷,水头高出地表1030m不等;热田北区,热储层无粘性土覆盖,地热水呈潜流状态,埋藏深度随地形的增高而增深。据勘察资料,热田南区第四系孔隙热储层,有一个高温热水层,其厚度、温度、埋藏深度如表2.5.18所示。地热水温度在40以上地区分布面积14.62km2,其中130以上可用于发电的中、高温地热水分布面积5.656km2(北区3.045km2,南区2.611 km2);地热井孔内地热水温度141172,孔口温度120147,压力0.20.46MPa,单井汽水总量72169.7t/h,其中蒸汽量9.1325.8t/h。地热流体矿化度9541 853mg/LpH7.78.89SiO2含量36.5124.5mg/L,主要为Cl-Na型水,是目前的主要开采层。

基岩裂隙热储层,主要为第三系喷出岩及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等杂岩体,构造裂隙发育。地热水储集于断裂带及次级脉状裂隙带中,以其两断裂交汇带为其富集部位。据热田北区最新地热勘探孔ZK4001资料,在1 300m深度内,已揭露有两层基岩裂隙热储层:240450m为浅部热储层,岩性为碎裂花岗岩,热储温度157左右,为目前羊八井地热田的开采层位,其上部的盖层为第三系火山碎屑岩;9501 336m为深部热储层,岩性为碎裂花岗岩、糜棱岩化花岗岩、碎斑状花岗岩,热储层平均温度247,最高251,其上部盖层为蚀变碎裂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等。深部热储层在深度9501 220m的深度内,获得了温度247、汽水混合总量达302t/h、估计发电潜力达12.58MW的高温地热流体,展现了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地热水水质类型为Cl-Na型,矿化度2.8g/LpH8.66,氟、锂、偏硼酸、偏硅酸为其特殊离子成分,含量分别达到12.820.9385.090.4mg/L,除用于发电外,还具有很好的医疗利用价值。

昆明地热田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城市中心部位,经近年热田地质勘查与开发证实,为一埋藏较浅、分布面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低温地热田。热田范围:西至西山大断裂,东至白邑-横冲断裂,北至昆明城北莲花池东西向断裂,南至呈贡马金铺一带,面积约670km2

昆明地热田在构造上属康滇地轴东缘昆明断陷盆地。该盆地在垂向上由上而下有五个主要层位。
第一层:浅部新生界(Q—N)松散沉积层,含孔隙水。
第二层:包括中生界-古生界(P—D)沉积地层,砂页岩、碳酸盐岩交替出现,含常温地下水。

第三层:下寒武系(C-1)砂页岩,构成昆明地热田主要热储层的盖层,对热田水起着阻水和隔热作用,其中的下寒武统沧浪铺组砂岩,在地热田中部构成面积不大的热储层。

第四层:震旦系渔户村组及灯影组(Z2dn)白云岩,为昆明地热田的主要热储层。

第五层:震旦系陡山沱、南坨组(Z2d)碎屑岩及元古宇昆阳群(Pt2)变质岩系,构成热储层基底。

昆明地热田有上、中、下三个热储层:

上热储层:主要指下寒武统沧浪铺组石英砂岩热储层,分布于关上到跑马山一带,面积约60km2,热储层厚度50155m,地热水温度3853
,单井出水量300600 m3/d
中热储层:震旦系渔户村组下部硅质白云岩、灯影组白云岩,厚度250300m,分布全区,为地热田的主要热储层。地热水温度4074,单井出水量1000 m3/d左右。
下热储层:震旦系灯影组藻屑白云岩,厚315376m。目前在局部地段开采此层,地热水温6078,单井出水量大于 1 000 m3/d
震旦系渔户村组硅质白云岩、灯影组白云岩为主要热储层,出露于昆明断陷盆地的西部山区及北部的地校-核桃箐等地,在盆地内则隐伏于第四系及古生界寒武系地层之下,埋深3631 100m左右,因主要受南北向断裂构造切割,导致热储层特性、地热水的赋存条件有差异,在地热田北段由西至东变化。近靠西山地带,热储层埋深645795.4m,地热水温度39.541.0,水位埋深0.071.43m,热水井单位出水量0.0420.33L/(s·m);海埂地段,热储层埋深743926m,地热水温度5267,水位埋深2.59.39m,热水井单位出水量0.450.84L/(s·m);市区,热储层埋深362.96538.75m,地热水温度40.568.0,水位深15.2443.20m,热水井单位出水量0.251.45L/(s·m);市区以东至关上、官渡以西地段,热储层埋深568.51109.61m,热水井单位出水量0.281.75L/(s·m);关上、官渡以东地段,热储层埋深492729.0m,地热水水位埋深5.9156.39m,热水温度3752,热水井单位下降出水量0.1125.68L/(s·m)
昆明地热田为层状热储类型,热储层分布较为稳定,热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传导热,地热温度随储层埋深的增加而增加,故又可称其为传导型地热田。地热水主要来自热储层出露区的降水补给及上覆弱含水层和切穿热储层的含水断裂带的越流补给,补排关系比较复杂。热田的分布受盆地构造及断裂构造的控制明显。昆明地热田依据热储层厚度、分布、埋藏深度及地质构造特征将其分为12个区。全区在2 000m深度内,储存热量约2.5597705×1016kJ,相当于8.734亿 t 标准煤的发热量; 储存水量约120.63亿m3,以其可采收15%计,则可开采地热水量18.093亿m3,可利用2.270×1014kJ的热量,约相当于储存热量的1%。以100年开采时间计,则每年可采0.18亿m3 或每天可采4.96m3的地热水。
地热水化学特征总的规律是:水化学类型在热田外围较简单,热田内趋于复杂,热水中水化学组分含量高低与水温有关,ClSO4NaSiO4F等离子含量随水温增减变化明显,水温增高,其含量增高;热水与常温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有明显差别,地热水矿化度及主要离子含量普遍高于热田区的常温地下水,反映出地热水较常温地下水的循环深度深,运移时间长,补给途径较远的特征。

北京东南城区地热田是一个隐伏的地热田,位于北京市东南城区,东起朝阳门外十里堡,西至中山公园,南至永定门外,北至左家庄,面积约120km2。热储层主要为蓟县系铁岭组和雾迷山组碳酸盐岩,隐伏于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层之下,埋藏深度6002 000m,地热水温度4070
北京地热田在构造上处于北京凹陷中段南侧。该凹陷为一南西北东向的长条形凹陷盆地,西北以黄庄-高丽营断裂为界,与京西北隆起毗邻,东南以南苑-通县断裂为界,与大兴凸起相接,其间宽约15km,轴长约60km。北京东南城区地热田所处部位是北京凹陷中心线以南紧靠南苑-通县断裂的部位。经勘探证实,基底岩层,也是主要热储层,为中元古代蓟县系铁岭组及雾迷山组白云岩,浅埋区位于朝阳区呼家楼一带,埋藏深度仅700800m,向西北方向埋深渐增至2 000m以上。这套地层与北京西北部山区广泛分布的同类岩层有构造和水力上的联系,当这些岩层在西北山区接受降水补给后,向东南运移至北京凹陷增温,在凹陷区第三系地层阻水隔热保温作用下,使地热水在碳酸盐岩层中富集、贮存,而形成今日可开发利用的隐伏地热田。但不同部位的热储层埋藏深度、富水性有所差别,主要是由于受到下述基底构造的破坏和影响:

1)良乡-前门断裂
走向北东,长50km,构成热田西北界。断裂两侧热储层顶板埋深差达1 320m。西北一侧热储层埋深大,渗透性差,上覆第三系厚度大,下部并见白垩系,地热水的开发意义较小。
2)南苑-通县断裂
走向北东,构成热田东南边界。界内热储层埋深为700800m,是北京东南城区地热田开发利用较为经济的地段;界外为大兴凸起,基底埋深渐浅,地热水温度渐低,已缺乏开发利用的意义。

3)崇文门-呼家楼断裂是地热田内部的主要断裂,经勘探证实,断裂沿线是第三纪玄武岩岩浆活动的中心,断裂带附近为热储层较富水、热水温度较高的地带。推测该断裂是热田的主要导水导热构造。
北京地热田地热水属承压-自流水类型。勘探开发的初期,水位可上升至地表附近,有的可自流,水位埋深+2.5m-11.14m,承压水头以崇文门-呼家楼断裂线附近最高,向北西方向递减。但地热水水位随着开采量的扩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19741980年间累计下降12.3215.27m

北京地热田热储层与其盖层地热增温率有较大的差别,热储盖层地热增温率由上而下渐增,平均值为4.05/100m,其中第四系平均1.95/100m,第三系平均3.99/100m, 第三系侏罗系、白垩系平均为4.28/100m, 蓟县系页岩隔层平均为6.85/100m。热储层地热增温率仅1.77/100m,明显地低于上部盖层,反映出热储盖层地热增温的热传导性质,越靠近热储层地热增温率越高。热储层则有热对流作用,导致在热储层埋藏浅的地区,出现热异常,在相同深度内可获得比相邻地段温度高的地热水。

热储层系硅质白云岩及白云岩类裂隙岩溶含水系统,富水性受岩溶裂隙发育的影响。据热水孔抽水试验统计:其单位出水量介于0.1852.708 L/(s·m)之间,单位出水量(q≥1.0 L/(s·m)的热水井,大都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尤其是岩溶裂隙较发育的断层上盘;Lq0.5 L/(s·m)的热水井亦近靠断裂带;q0.5 L/(s·m)的热水井,大多远离断裂带或热储层中夹薄层页岩较多的地段。总的来看,因热储层比较稳定,分布面广,厚度大,并具可溶性,故普遍含水,单井出水量一般可在1 0002 000m3/d左右,热储层埋藏深度小于2 000m的地段,一般均具有开发利用的条件。
北京东南城区地热田的地热水属低矿化(矿化度一般介于500700mg/L)的HCO3.SO4-Na.CaHCO3-Na.Ca型水,pH7.17.9, FRaRnHBO3SiO2H2S等组分含量较浅层常温地下水高,有的达到矿水浓度标准,除用于供暖外,还可用于医疗洗浴。

经计算热田地热资源量403.8MW。其中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331.7MW,热水平均温度49.07;蓟县系铁岭组热储层72.1MW,热水平均温度44.76

四、天津塘沽地热田

天津塘沽地热田是天津滨海地热田资源比较富集的地段,北至北塘,南至驴驹河,西至苍州断裂,东至渤海,面积约920 km2。地热田在地质构造上处于黄骅拗陷北段,跨越北塘凹陷,塘沽鼻状构造带、板桥凹陷、港西凸起等次一级构造带上,其中塘沽鼻状构造带处于热田中心部位。
塘沽鼻状地质构造带向北倾没于北塘凹陷东部,西与沧州隆起相接,南部为板桥凹陷,为这一地区新生界沉积厚度较薄的地段(厚3 500m左右),处于地温高值区,地温梯度33.22 /100m ,梯度大于3 /100m的分布面积达125 km2,正好与塘沽鼻状构造相吻合,是目前地热资源的主要开发地带。

热田有两套热储系统:一为基岩热储系统,指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元古宇青白口系、蓟县系各碳酸盐岩热储层,也是区内新生界沉积地层的基底,埋藏深度在塘沽汉沽一带,约1 6002 500m,向东逐渐加深,至渤海岸边,最深可达3 500m;二为新生界第三系热储系统,由上而下划分为:

上第三系明化镇上段热储层:顶板埋深430530m,厚度350450m,其中砂岩层厚度150180m, 占该层总厚度的40%54%,孔隙率25%,单井出水量4075m3/h,水温2535,水质为HCO3-Na型,矿化度小于1.0g/L
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热储层:顶板埋深9001 400m,厚度270600m,其中砂岩层厚100260m,占该层总厚度的30%50%,孔隙率25%,单井出水量4060 m3/h,水温3550,水质为HCO3·Cl-Na型,矿化度小于1.0g/L

上第三系馆陶组上段热储层:顶板埋深1 1001 700m,厚度45110m,西薄东厚,以粉细砂岩为主,夹泥岩层,砂岩占层厚的40%70%,孔隙率27%32.6%,单井出水量4060m3/h,水温4560,水质为Cl·HCO3-Na型,矿化度1.42.6g/L

上第三系馆陶组下段热储层:顶板埋深1 4001 950m,厚度45130m,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砂岩层厚3585m, 占该层总厚度的60%70%,孔隙率25%31.4%,单井出水量6585m3/h,水温6080,水质为HCO3·Cl-Na型或Cl-Na型,矿化度1.52.8g/L

上第三系馆陶组底部砂砾岩热储层:顶板埋深1 6001 800m,厚度50180m,其中砂岩砾岩层厚45100m,占该层总厚度的60%90%,孔隙率20%,单井出水量80140m3/h,水温6578,水质为HCO3·Cl-Na型,矿化度1.71.9g/L,是目前地热水的主要开采层。

下第三系东营组热储层:区内普遍分布,厚度不等,顶板埋深1 8002 300m,厚300400m,含水段以砂岩、含砾砂岩为主,推测热水温度6680

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热储层:顶板埋深变化大,一般2 0003 000m,厚度8001 000m,岩性以中细砂岩、含砾砂岩为主,储层主要分布于凹陷中心部位,因埋藏深度大,目前尚未开发利用。

热田内目前主要开发利用的是上第三系馆陶组热储层,尤其是馆陶组底部砂砾岩热储层。该层结构较松散,孔隙度20%32.6%,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储层埋深在2 000m以内,比较适合开发,单井出水量大,水温6078,是较为理想的供热、采暖温度,地热水的矿化度适中,故得到普遍开发利用。热储层中的地热水补给源为北部山区大气降水,经深循环而成。

地热水化学类型在水平方向上由北东的HCO3-Na型,向南西渐变为HCO3·Cl-Na型,ClNa离子含量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增高;在垂向上的主要离子含量及矿化度由上而下渐增,水化学类型也由上层(明化镇组热储层)的HCO3-Na型水,至下层(馆陶组热储层)渐变为Cl·HCO3-Na型,反映出地热水的矿化方向是由上而下,下部热储层中的地热水补给循环作用较上部差的特征。
地热水水位在热田开发的初期,埋深都比较浅,大多数接近地表,有的甚至可自流,但随开发量的逐年增加,水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馆陶组底部砂砾岩热储层水位动态观测资料(TR1井),开采初期(198710月)水位埋深仅6.0m,至1994年水位已降至27.78m7年间,水位降低了21.78m,年平均下降3.11m
计算馆陶组热储层储存热量3.029×1019J,相当于8.2856亿t标准煤的发热量;储存地热水502.1亿m3(平均温度63.3),在馆陶组砂砾岩热储层段每年可开采地热水量338.5507.38m3
  
五、西安地热田
西安地热田位于渭河盆地中部西安凹陷的东部,为沉积盆地传导型地热田。主要热储层为新生界第三系陆相碎屑岩。热储温度随热储埋藏深度增加,地热水主要靠盆地周边地下水径流和上覆岩层中地下水的越流补给。地热田北以渭河为界,南以临潼-长安断裂为界,东以产灞河断裂为界,西以皂河断裂为界,面积约466km2。热储层为层状,在垂向上与隔热层交替出现,具有层次多、总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且较稳定的特征。据近年来地热田勘探、开发证实,在2 500m深度内,由上而下可划分四个热储层。
第一热储层段:为第四系下更新统三门组,埋深311.5806.5m,厚96.7475.5m,平均288.49m。为一套半胶结的河湖相堆积物,有砂、砂砾石416层,累计厚度96.25m。砂、砂砾石占全层厚度的33.66%,平均地温43.4,现有热水井单井出水量75.2m3/h,地热水水温30.5

第二热储层段:为上第三系上更新统张家坡组,产河以东为蓝田灞河组,埋深511.01 282m,平均厚度675.53m。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有砂岩518层,累计厚度变化在4.9158.1m之间,平均厚115.79m,占全层厚度的17.41%,平均地温60.8,现有热水井单井出水量4460m3/h

第三热储层段:主要为上第三系上更新统蓝田灞河组,顶板埋深9231 747m,平均厚度701.12m,为一套以河湖相为主的粗砂岩、砂砾岩与泥岩互层,砂岩、砂砾岩平均厚度168.3m,占全层厚度的24.58%,平均地温82.5,单井出水量50~大于200 m3/h,为西安地热田的主要开采层。

第四热储层段:为下第三系高陵群,顶板埋深1 5952 391m,揭露最大厚度711.6m,由泥岩、粉、细砂岩组成,砂岩层占层厚的13.3,平均地温101,地热井一般与上覆灞河组混合开采,单井出水量70m3/h左右。

西安地热田,在构造上东南与骊山凸起接壤,北为渭河南、北两断裂构成的地堑,东紧靠泾阳-临潼潜伏隆起,西以西安凹陷中的斗门小凹陷为邻,由于各构造的相互穿插,导致区内地质构造很复杂,表现在:
   1、断裂发育,将基底分割成形态各异、凹凸不等的段块;
   2、热田基底东南翘起,向西北倾伏,与盆地内各构造呈北倾的总趋势不协调;
   3、热田东南地裂缝密集。

热田的断裂构造均为活动性的基底构造,主要断裂构造有近东西向的渭河南岸断裂(F1-1)、骊山北侧断裂(F1-2)、南窑头-古迹岭断裂(F1-3)、双水磨-等驾坡断裂(F1-4);北西向的皂河断裂(F2-1)、草阳村-永宁村断裂(F2-2)、产河断裂(F2-3)、灞河断裂(F2-4);北东向的临潼-长安断裂(F3),以及近南北向的产灞河断裂(F4)。

西安地热田的地温,在垂向上随深度的增加而增温,据区内不同深度钻孔测温资料,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可得出如下回归方程式:
   Ti=3.30Hi+24.9     (相关系数0.88,回归系数3.3)

式中:Ti为计算深度的地层温度(); Hi为计算深度(102m)

地温在水平方向上呈现中部高,南部、北部次之,东部较低的趋势,热田中部热储温度可大于100,北、西北部,在90左右,南部渐减至70以下。
热田区的水化学有以下特征:
   1) 地热水主要阴离子含量浅部以HCO3SO4 为主,深部则以SO4Cl为主;阳离子Na的含量有随深度增加的趋势。
   2) 第二、四热储层段矿化度高,一般2.54.0g/L,最高14.58g/L;第三热储层段较低,一般1.02.0g/L,第一热储层段最低,仅为0.5g/L左右。
   3) SiO2F含量随深度增加,主要开采层(第三热储层段)普遍较高,且以热田中心部位最高,SiO2F离子含量分别达1012mg/L4045mg/L

西安地热田主要开采层的初始水位西南高、东北低,由南至北逐渐降低,水力坡度0.00560.0019,西南水力坡度较大,向北变缓。南部水位标高442m,北部减至372m,南北差70余米,总体流向南西西-北东东。随着近年来加快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地热水流场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三个明显的降落漏斗,分别以张家堡XR28XR09井及XR11为中心,中心部位的地热水水位与初期水位比较,分别下降了33.6735.341.0649.30m,外围地热井的水位也呈下降趋势。
据计算,西安地热田目前勘探深度2 500 m内四个热储层段储存的地热资源总量为2.1070×1019J,相当于7.1850亿t标准煤发热量。各热储层中储存的地热水资源总量约547.607亿m3,其蕴藏热量约相当于3.3581亿t标准煤发热量。
  
六、海南三亚南田地热田
海南三亚南田地热田位于海南省南端三亚市藤桥镇西北2.5km处,以赤田村为中心,面积约2.1km2。该热田在地表有热泉出露,水温38.1,自流量86.4 m3/d,二战时期始被发现,并被利用,1965年挖掘成井并建浴池,供洗浴,1992年国营南田农场为开发地热资源发展农场经济,委托地勘队进行热田资源勘探,同年12月成功地打成了第一口热水井(ZK1井), 井深56.1m,获得承压水头高出地表8.63m,自流量3726 m3/d、水温57的低温地热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誉为神州第一泉
南田地热田在地质构造上处于海南岛东南的北北东向文昌-琼海-三亚断裂带,九所-陵水东西向断裂带及北东向的三亚褶皱带的交汇部位,是海南东南沿海北东向地热带的组成部分。地热田西部为丘陵,东部为河谷平原,东南临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当地属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25,年平均降水量1 620mm,年平均蒸发量1 832.9mm510月为雨季。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孟月岭组浅海相沉积岩(石英砂岩、硅质砂岩、粉细砂岩及粘土岩)及白垩系下统鹿母湾组内陆盆地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近海及河谷地带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厚333m不等。基底岩层为海西-印支期及燕山期花岗岩,地热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断裂破碎带中。
地热水的形成与分布,受北东、东西及北西向几组断裂的控制,但主要沿F3断层北西向的断裂富集和出露。该断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70°,长度大于12km,断裂带宽20m,断裂影响带宽近200m,切割寒武系和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断裂显示张扭性与多次活动特征,是南田地热田的主要导水、导热断裂。热田内温度高、水量大的地热水井均沿此断裂分布。
南田地热田平面形态呈长条形,沿北西向F3断裂展布,目前探明其分布范围长约2.17km,宽0.9km,面积约2.1km2。热储层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地热水富集在花岗岩断裂破碎带及断裂交汇部位,地热水的水头高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表明其主要补给来源位于西北方向。依据现有勘探资料,在深度300m内,热田中心部位的地热井单井出水量达1651.23 727.2m3/d,地热水孔口温度4557。沿断裂走向相距300m左右地热井抽水,相互干扰明显,反映出沿断裂走向,地热水的连通性好。

据热田井孔测温资料,热田中心部位的热储层上、下温度差不大,热田外围井孔温度则随深度增加,反映出地热田中心部位地热水的对流特性。

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为Cl-Na.Ca型,pH7.218.35,矿化度1 4092 450mg/L,总硬度342746mg/L,属中性微咸硬-极硬水,FH2SiO3Sr等组分含量较高,有下列特征:
    1) 水化学类型单一,均为Cl-Na.Ca型水,钠离子含量高,一般在400mg/L左右,硬度、矿化度较高。
    2) F222Rn为地热田的特征组分,其含量高于当地地表水和常温地下水,是寻找地热水的标志。
    3) 区内H2SiO3背景值较高,平均含量达35.7mg/L,地热水中的含量一般高出背景值23倍,其含量随地热水温度增高。

南田地热田从其出露条件、热储形态、水化学特征等分析判断,属对流型地热田,热田北部东西向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对热田的形成起控制作用,接受补给并循环于该断裂带中的地热水,在与之相交的北西向F3断裂相遇后,相当一部分地热水转向F3断裂向东南运移、排泄,形成今日之地热田。推测地热水的循环深度1 2003 000m,热储温度130左右。
经勘探查明,南田地热田为一断裂型地热田,地热水平均温度571 000m深度内,储存热量约386×109MJ,相当于0.132亿t标准煤发热量。近期可开采地热水7 000m3/d(热能11.53MW),远景可开采地热水12 000 m3/d,热能17.52MW,属中型地热田。热水中F离子含量2.077.7mg/L,偏硅酸含量68.5117.5mg/L,达到了矿水浓度标准,氡含量44.3659.86Bq/L,达到了医疗价值浓度标准,属低温医疗矿水,证实了其开发利用价值。现该热田正由南田农场进行开发利用规划,拟建为独具民族风情的南田温泉国际热带风情旅游城,并已着手基础设施的建设。

评分

参与人数 1铜板 +8 收起 理由
我是传奇 + 8

查看全部评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107

主题

6451

铜板

223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8185

爱心勋章地信元老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地信专家组VIP勋章贡献勋章成就学员勋章

发表于 2011-3-6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继续。。。。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1253

主题

1万

铜板

84

好友

钻石会员

我的起步与世界同行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11786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活跃勋章精华勋章

发表于 2011-3-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

267

主题

4万

铜板

68

好友

黄金会员

什么是爱情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5031

斑竹勋章地信元老宣传勋章爱心勋章

发表于 2011-3-7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四川的地热

67

主题

1万

铜板

123

好友

资深会员

地信总工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3103

灌水勋章

QQ
发表于 2011-3-1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无私啊,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2

主题

78

铜板

0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8
发表于 2011-3-15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山东的啊?山东地热开发利用在全国是靠前的~~中低温地热田

0

主题

2166

铜板

11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215
发表于 2011-10-3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腾冲的吗?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23

主题

3万

铜板

9

好友

资深会员

地质队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3667
发表于 2012-1-19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吗?其他小一点的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41

铜板

1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84
发表于 2012-3-8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总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668

铜板

14

好友

高级工程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07
发表于 2012-6-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比较详实,是中国几个典型的地热田介绍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