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8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5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5.1 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
为保证矿山开采设计和探矿工程及矿体分布位置的准确性,在1/2000地质填图范围内开展1/2000地形测量,所有工程及重要地质点均要用全站仪或高精度GPS进行测量定位。
地形测量和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通用的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点进行,其测量精度与要求按DZ/T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
5.2地质测量
由于云南大学地质研究所和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对该区进行过1/万地质填图,故为了与下步工作更好衔接,首先在探矿权范围内开展1/万地质修测,圈出矿化带、矿体和岩浆岩体。在1/万地质修测的基础上,缩小找矿靶区,择其重点进行1/2千地质填图,准确圈定矿(化)体,初步判断矿体沿其走向的连接情况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野外地质工作基础图件以国家正式出版的1/5万地形图放大为底图,各地质观察点均用GPS定位,并参照地貌特征准确定点上图。
在开展1/万和1/2千地质填图前要进行1/1000剖面实测,建立矿体与围岩的产状模式。
5.3化探工作
在该矿区范围内,地表观察效果普遍较差,故选择有利地段进行以Pb、Zn、Au、Ag为目的元素的化探扫面,测制地球化学成果图,为找寻深部矿体提供资料。其质量精度要求应符合现行专业规范和规程要求。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资料,编制与地质图比例尺相适应的化探图件,提交工作总结文字资料。矿产勘查报告中应简要阐明化探工作成果,评述其质量。
本次详查工作按100×20米网度开展化探扫面工作。
5.4槽探工程
对覆盖层小于3m的浅部矿(化)体,用槽探工程进行系统揭露。槽探工程沿矿体走向按一定间距布置,且要垂直矿体走向。为保证采样质量,槽探工程要揭露矿(化)体顶底板,必要时可使用沿脉探槽,探槽必须挖至基岩新鲜面,但在覆盖层较厚的情况下,挖至3米未见基岩也可停工。
探槽规格为底1—1.5米,顶1.5—2米,深度小于3米。
5.5浅井工程
对于覆盖层大于3米的矿(化)体,用浅井工程进行揭露,浅井一般长1.2—1.7米,宽0.8—1.3米,深度不超过20米。本次详查浅井工程主要是用于控制金矿(化)体深度。
5.6坑探工程
坑探工程一般用于矿床首采区或主要储量区,本次详查主要用于对铅锌矿(化)体及化探异常较大的地段进行深部控制验证,控制矿(化)体斜深50米。本次工作坑探布设以探明矿体为主,并考虑将来可为矿山生产所利用。坑探工程其质量要求按DZ/T0141—94《地质勘查坑探工程规程》执行,其规格为
5.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
1、基本分析样品
采样和加工质量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国家地质总局1977年7月颁发)。在各项探矿工程中按矿体(分矿石类型)、并对可能含矿的岩石、矿化带及夹石连续取样,使所取样品能控制矿体、矿化带的顶底板界线。
取样方法为刻槽法,规格为5×3cm,样品长度为1—2米。
基本分析项目铅锌矿为Pb、Zn、Cu、Ag,铁矿为TFe、S、P、SiO2,金矿为Au,岩矿标本进行光薄片鉴定。其工作质量严格按规范、技术要求执行。
2、矿石化学全分析
为全面了解矿石中各组分含量,按主要矿体、分矿石类型采取组合分析副样或单独采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每种矿石类型做1—2个。
3、组合分析
目的是系统了解矿石中伴生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从几个相邻探矿工程中提取若干个基本分析副样,按矿体分矿石类型依样长比例组合成一个样品。
4、物相分析
样品分析可与基本分析同时进行,也可在基本分析的副样中抽取或专门采集,采样与分析要及时进行,以免样品氧化影响质量。分析项目有各类矿床矿化主元素的全含量、硫化态与氧化态含量。
5、样品加工
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
样品加工采用分步缩分加工法,样品的制备流程严格按DZO130.13—94中“一般岩矿分析试样制备流程图”。按切乔特公式进行缩分:Q=Kd2。缩分系数K值选取0.2。
金矿制样不能用逐级缩分法缩分,必须将金矿全样中碎至一定粒度方可缩分。样品破碎前必须扫净加工器械,处理筛上残留物质,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误差。
6、化学分析质量
样品测试必须由获得国家或省级资质和计量认证的一级至三级测试单位承担。
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的结果应分批、分期做内部检查,了解偶然误差。内检样由副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抽取,编密码送原分析实验室进行试验。
最后也要进行外部检查,外检样品由原实验室从正样中按原分析样品总数的5%抽取,当总数量较少时也不得少于30个。
化学分析质量及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办法按DZ/T0130—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
5.8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样品采取要考虑矿石类型、组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代表性,能分采的应分类型采集,否则可采混合样。样品采集和加工选(冶)试验的各环节质量,必须符合《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等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
5.9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
为了研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必须测定岩石、矿石和矿体顶底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能。采样与试验项目包括:矿体的湿度、块度、孔隙度、松散系数;矿体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的稳定性、硬度、安息角以及抗压、抗剪、抗拉强度。采样要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出各种岩、矿石的主要特征。采样方法、数量、质量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等相关技术规程规范的要求。
5.10 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工作
在收集研究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基础上开展1/万水、工、环地质调查。
1、水文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致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
2、工程地质研究:根据矿体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质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
3、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收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
5.11 编录和综合研究工作
1、编录
编录工作必须及时、真实、客观,其具体操作按有关技术要求和规范执行(DZ/T0079—93)。
2、综合研究
分析整理原始资料,针对矿床地质特征开展综合研究,基本查明其成矿规律、成矿地质条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地质依据,并指明方向。
3、室内整理
进行综合图件编制、数字化成图、资源量估算等有关工作和详查报告编写。
第5章 经费预算及实物工作量
本次详查经费预算按《中国地质调查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和《关于修改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函》(中调局[2001]29号)的要求进行,预算费用为189.38万元。
本项目预计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表:
工作项目 比例尺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地形测量 1∶2000 Km2 3.3
地质修测 1∶10000 Km2 16.03
地质简测 1∶2000 Km2 3.3
化探扫面 1∶10000 Km2 4.6
槽探工程 m3 1000
槽探编录 1∶100 m3 1000
坑探工程 m 1000
坑探编录 m 1000
浅井工程 m 400
浅井编录 m 400
刻槽样 m 450 5×3
岩矿鉴定样 件 20
小体重样 件 40
选矿试验样 件 2
水、工、环地质调查 1∶10000 Km2 16.03×3
物理力学测试样 组 6
水质分析 件 2
组合分析 件 20
全分析 件 10
物相分析 件 10
大体重 件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