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7463|回复: 17
收起左侧

[资源勘查] 【成功】《中国西北煤层气地质与资源综合评价》

  [复制链接]

276

主题

5805

铜板

196

好友

资深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3271
发表于 2010-12-11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铜板




中国西北煤层气地质与资源综合评价
作者:
杨起等著
字数(千字):
479千字
书号:
7—116—04593—7
页数:
出版日期:
开本:
16开
出版物类别:
地质矿产
版次印次:
第一次印刷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装帧:
平装
中国西北煤层气地质与资源综合评价.jpg
内容简介:
  本书以准噶尔、塔里木、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等含煤盆地的地质演化和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为基础,对典型含煤盆地及其不同构造部位煤层气田的形成条件、不同类型煤系、煤层储集性和渗透性及其控制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影响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地质因素进行了探讨;计算了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和资源丰度,圈定了若干个有利目标区。
  本书可供从事煤层气地质学、煤地质学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西北地区区域地质背景……………………………………………………………(1)
第一节西北地区构造背景…………………………………………………………………(1)
一、准噶尔盆地…………………………………………………………………………(2)
二、伊犁盆地……………………………………………………………………………(7)
三、塔里木盆地…………………………………………………………………………(7)
四、吐哈盆地……………………………………………………………………………(8)
五、柴达木盆地…………………………………………………………………………(15)
六、鄂尔多斯盆地………………………………………………………………………(16)
第二节西北地区地层发育概况……………………………………………………………(21)
一、准噶尔盆地…………………………………………………………………………(21)
二、伊犁盆地……………………………………………………………………………(23)
三、塔里木盆地…………………………………………………………………………(23)
四、吐哈盆地……………………………………………………………………………(25)
五、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地区……………………………………………………………(28)
六、鄂尔多斯盆地………………………………………………………………………(33)
第二章西北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43)
第一节准噶尔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43)
一、沉积特征…………………………………………………………………………(43)
二、沉积环境…………………………………………………………………………(45)
第二节塔里木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49)
一、沉积特征…………………………………………………………………………(49)
二、沉积环境…………………………………………………………………………(53)
第三节伊犁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6)
一、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6)
二、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6)
第四节吐哈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7)
一、含煤岩系沉积特征………………………………………………………………(57)
二、侏罗纪含煤岩系岩相空问展布…………………………………………………(61)
第五节柴达木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66)
第六节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岩石特征及沉积相……………………………………(69)
一、上石炭统太原组…………………………………………………………………(69)
二、下二叠统山西组…………………………………………………………………(71)
三、上三叠统瓦窑堡组…………………………………………………………………(73)
  四、中侏罗统延安组………………………………………………………………(73)
第三章西北地区煤储层的地质特征……………………………………………………(77)
第一节煤储层的发育与展布特征……………………………………………………(77)
  一、准噶尔盆地……………………………………………………………………(77)
  二、塔里木盆地……………………………………………………………………(82)
  三、吐哈盆地………………………………………………………………………(84)
  四、伊犁盆地………………………………………………………………………(87)
  五、柴北缘一祁连地区……………………………………………………………(89)
  六、鄂尔多斯盆地…………………………………………………………………(92)
第二节煤储层的岩石学特征…………………………………………………………(100)
  一、煤储层的煤岩类型及特征……………………………………………………(100)
  二、煤储层的显微组分组成及岩石学特征………………………………………(115)
第三节煤储层的化学与工艺特征……………………………………………………(133)
  一、准噶尔盆地……………………………………………………………………(133)
  二、塔里木盆地……………………………………………………………………(134)
  三、吐哈盆地………………………………………………………………………(137)
  四、伊犁盆地………………………………………………………………………(137)
  五、柴北缘一祁连地区……………………………………………………………(141)
  六、鄂尔多斯盆地…………………………………………………………………(142)
第四节煤储层的煤级与煤类特征……………………………………………………(149)
  一、准噶尔盆地……………………………………………………………………(149)
  二、塔里木盆地……………………………………………………………………(151)
  三、吐哈盆地………………………………………………………………………(156)
  四、伊犁盆地………………………………………………………………………(160)
  五、柴北缘一祁连地区……………………………………………………………(161)
  六、鄂尔多斯盆地…………………………………………………………………(166)
第五节煤储层的煤相类型及分布特征………………………………………………(168)
  一、煤相标志………………………………………………………………………(169)
  二、西北地区煤相类型及分布特征………………………………………………(172)
第四章西北地区煤储层及围岩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187)
第一节煤储层微裂隙及其区域分布……………………………………………………(187)
  一、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分类及术语………………………………………(187)
  二、煤储层微裂隙及其区域分布…………………………………………………(188)
第二节煤储层微孔隙及其区域分布……………………………………………………(194)
一、煤储层汞置换法孔隙特征………………………………………………………(195)
二、煤储层低温氮吸附法孔隙特征…………………………………………………(205)
第三节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0)
  一、准噶尔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0)
  二、塔里木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1)
三、吐哈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1)
四、柴达木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1)
五、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2)
第四节煤储层的甲烷吸附一解吸特征…………………………………………………(223)
一、准噶尔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_解吸特征………………………………………(223)
二、塔里木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_解吸吸特征……………………………………(224)
三、吐哈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解吸特征…………………………………………(226)
四、柴达木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解吸特征………………………………………(227)
五、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解吸特征……………………………………(227)
第五节煤储层压力特征…………………………………………………………………(233)
一、煤储层压力类型划分……………………………………………………………(233)
二、煤储层压力概略趋势特征………………………………………………………(233)
三、煤储层压力影响因素……………………………………………………………(235)
第六节煤储层围岩物性特征……………………………………………………………(235)
第七节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6)
一、煤储层孔隙结构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6)
二、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7)
三、煤储层等温吸附曲线类型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8)
第五章西北地区煤层气控气地质因素…………………………………………………(239)
第一节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因类型……………………………………………………(239)
一、煤层气藏形成条件………………………………………………………………(239)
二、煤层气藏的类型…………………………………………………………………(244)
第二节构造作用控气特征………………………………………………………………(246)
一、构造背景与煤层气聚集…………………………………………………………(246)
二、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246)
三、构造类型与煤层气富集…………………………………………………………(249)
第三节沉积作用控气特征………………………………………………………………(252)
一、沉积作用影响煤储层的发育……………………………………………………(252)
二、沉积环境控制煤层气生成的物质基础…………………………………………(253)
三、煤储层围岩特征与煤层气聚集…………………………………………………(254)
第四节水文地质控气特征………………………………………………………………(256)
一、西北早中侏罗世煤田水文地质特征……………………………………………(256)
二、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特征……………………………………………………(257)
三、西北地区侏罗系水化学特征……………………………………………………(260)
四、西北地区煤田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263)
第六章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264)
第一节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预测……………………………………………………(264)
一、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方法………………………………………………………(264)
二、计算块段划分……………………………………………………………………(266)
三、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266)
第二节西北地区煤层气综合评价………………………………………………………(274)
一、评价方法…………………………………………………………………………(275)
二、评价参数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280)
三、评价结果…………………………………………………………………………(281)
第三节部分有利地区煤层气资源评价…………………………………………………(290)
一、准噶尔盆地阜康至乌鲁木齐区…………………………………………………(290)
二、塔里木盆地库车一拜城区………………………………………………………(290)
三、吐哈盆地艾维尔沟至依拉湖区…………………………………………………(291)
四、鄂尔多斯盆地乡宁地区…………………………………………………………(291)
五、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吴堡地区……………………………………………………(292)
六、鄂尔多斯盆地横山堡地区………………………………………………………(294)
七、鄂尔多斯盆地韩城矿区…………………………………………………………(295)
八、鄂尔多斯盆地离石一柳林区……………………………………………………(296)
第七章结语………………………………………………………………………………(297)
第一节主要成果…………………………………………………………………………(297)
  一、较系统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形成的地质背景……………………………(297)
  二、深入剖析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的生气物质基础………………………………(297)
  三、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特征………………………………(297)
  四、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储层围岩及顶底板物性特征……………………………(298)
  五、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98)
  六、系统阐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及煤层气藏类型………(298)
  七、采用容积法计算了西北地区1500 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和煤层气资源丰度(298)
  八、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全面评价了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299)
第二节关于后续工作的建议……………………………………………………………(299)
  一、深入开展低煤级煤储层的煤层气资源评价与研究…………………………(299)
  二、对高煤级煤储层的生气机理及成藏机制开展深入研究……………………(299)
参考文献…………………………………………………………………………………(300)
[/td][/tr][tr][td][/td][/tr][tr][td]序言/前言:[/td][/tr][tr][td][/td][/tr][tr][td]  煤层气是煤层在漫长的煤化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煤层共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少部分以游离气和溶解气的形式赋存在煤层中。煤层气具有采收率较高(一般30%~60%,最高可达80%左右)、发热量高(达33.44~37.62 MT/m2?)、埋藏较浅(一般小于1000~1500 m)及勘探开发成本较低等特点。更重要的是,煤层气是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开发这一新型能源对缓解国民经济发展中能源的供求矛盾,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矿瓦斯灾害,改善大气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开展煤层气研究有利于推动刚刚起步的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符合国家关于“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
  我国煤层气勘探起步较晚,把煤层气作为独立的能源种类进行资源评价始于“六五”。“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专题进行煤层气资源预测研究。
地矿、煤炭、石油系统的有关单位各自进行煤层气资源预测工作。由于受研究程度、资料精确性、实验条件及认识水平等的限制,加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各单位所获资料与结果很难进行比较。在此期间,开始由巷道瓦斯抽放发展到地面钻井。
  由于对煤层气高产富集条件、地质规律研究不深入,在选区研究及掌握现代煤层气勘探技术上没有突破而未获成功。“八五”、“九五”期间,国家对勘探开发煤层气继续予以扶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煤层气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相继实施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深层煤层气勘探”和“浅层煤层气开发”等项目,还完成了“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煤层气选区评价”等专项研究工作。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大量实际资料。由于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煤变质作用类型不同和煤变质程度不一,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和探索我国煤层气理论及勘探开发技术,总结出适合我国地质特征的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指出煤层气勘探开发方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地质调查局从加强我国西北地区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委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织实施“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地质大调查项目。项目起止年限:2000年1月~2001年12月。2001年项目任务书编号:70401209178,项目编号:200010100102。项目组分别于2000年2月和2001年2 月收到地质调查局下达的2000年度和200 J年度项目任务书,项目组随即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开始编写项目设计,并于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完成年度项目没计审查论证。项目组在编写项目设计的同时,收集了塔里木、吐哈、准噶尔、柴达木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煤层、煤岩、煤质及煤层甲烷等资料。
  特别是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区与煤地质和煤层气有关的详查、精查地质报告、基础图件、矿井地质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专著、学位论文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共收集各种资料及图件1000余份。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构造相对简单、稳定,煤层气地质条件在某些方面与国外开发成功的地区颇为相似的特点,项目组在煤层气研究和勘探开发活动中,采用多学科理论与多种分析测试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研究。以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等为理论基础,采用含气量测试仪、压汞仪、等温吸附仪、孔渗联用仪、岩心流动实验系统、图像分析仪等方法为测试手段,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综合研究,就西北地区煤层气成藏特点、赋存与产出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MAPINFO软件编制煤层气基础图件,综合分析影响煤层气的各种地质因素,进而提出煤层气评价指标,进行煤层气有利区块判识。
  项目组根据西北地区煤层气的具体地质特点,以含煤盆地地质演化为依据,以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为基础,突出非常规煤储层与煤层气可采性研究,对典型含煤盆地及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气田的形成条件,不同类型煤系和不同构造一热演化背景下煤层气的形成,煤层储集性和渗透性及其控制因素,不同地质背景(温度、压力、水文条件等)下的煤层气赋存等煤层气勘探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影响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储层地质条件(煤层厚度及稳定性、煤变质作用类型与变质程度、煤相类型及煤岩组成),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性及吸附量)和封盖性能(煤层埋深、顶板岩性、构造类型及水文条件)等三方面影响因素,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判别方法研究圈定了若干个有利目标区。
  根据项目设计,2000年度主要对新疆地区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等盆地进行重点研究,2001年度主要对柴达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进行重点研究。项目组于2000年7月5日至9月4日、2001年4月15日至6月16日及2001年8月2日至8月26日分4批11人次分别赴塔里木盆地俄霍布拉克、阿艾、阳霞及和田,吐哈盆地葡萄沟、三道岭及艾维尔沟,准噶尔盆地硫磺沟、阜康三工河、三塘湖及巴里坤,伊犁盆地霍城,柴达木盆地鱼卡、旺尕秀、大通、热水,鄂尔多斯盆地汝箕沟、东胜鑫源、神木柠条塔、华亭,河东煤田保德、临县庞庞塔、裕民、柳林、乡宁毛则渠以及渭北煤田韩城等25个矿区(煤田)进行野外样品采集工作。共采集煤层顶底板、夹矸和煤层样品500余块。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块煤光片、粉煤光片、煤薄片及岩石薄片制作,显微组分反光、透光及荧光鉴定,显微组分及显微煤岩类型定量,镜质组反射率测定,煤储层显微裂隙定量统计,煤质分析(水分、灰分),煤的元素分析(固定碳、氢含量),煤储层孔隙度(包括压汞及孔径等)、渗透率分析,煤储层含气性、吸附一解吸及储层临界压力等17个项目1563块次分析。项目组以西北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完成了相应的工业制图47幅。达到了项目的具体目标:①重点解剖了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5个盆地中若干矿区(煤田)煤层气发育赋存的地质条件及其规律;②编制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地质资料统计分析及资源评价图件;③计算出各盆地1500 m以浅煤层气资源丰度,分析其分布特征;④总结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及其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⑤确定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指出了西北地区煤层气有利的开发区块。
  项目于2002年4月13日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与验收,专家一致指出项目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较系统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形成的地质背景。西北地区晚古生代时期槽台相间,以台地相为主体的沉积为煤层发育的主要地区,因沉降适中、厚度大且分布广泛而利于煤层气发育;地槽区的含煤地层,因沉降过快,形成的煤层多而薄,不利于煤层气发育。早、中侏罗世,整个西部地区处于挤压背景下的内陆坳陷型盆地沉积期,形成如塔里木、准噶尔、吐哈、鄂尔多斯、柴达木等一系列大中型挤压盆地,湖沼相沉积发育,形成了厚一巨厚煤层,为煤层气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的生气物质基础。从煤储层的发育与展布特征、宏观与微观岩石学特征、化学与工艺特征、煤级与煤类特征以及煤相分布特征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煤层气储层的地质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煤层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光亮一半亮型煤及微镜煤发育,镜质组含量高、低灰、低硫、高热值煤储量丰富,煤级在气煤及更高煤级,煤相以森林泥炭沼泽相为主,有利于煤层气的发育富集。
  3)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特征。采用荧光分析方法、压汞及比表面分析、低温氮吸附曲线分析、渗透率分析及等温吸附曲线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技术与煤层气最新理论方法,对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与综合评价,为西北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储层围岩及顶底板物性特征。西北地区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页岩和粉砂岩为主,一般具低或特低孔、特低渗的物性特点,对煤层气的封盖起促进作用,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5)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从孔隙结构、渗透率、等温吸附曲线类型等角度探讨了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
  6)系统阐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及煤层气藏类型。从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及构造类型等角度探讨了构造条件对西北地区煤层气生成和富集的控制作用。详细阐述了沉积作用对聚煤作用、煤相及煤岩组成等煤层气物质基础的控制作用,进而探讨了沉积作用与煤层气储层围岩类型及封盖性能的制约关系。水文地质条件,一方面,由地层压力通过煤中水分对煤层气起封闭作用;另一方面,在断层发育地区通过导水断层和裂隙使煤层与含水层沟通,以致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携带煤层气运移而逸散。总结归纳出西北地区存在4种煤层气藏类型:构造圈闭气藏、地层压力圈闭气藏、水压一水力封闭气藏及构造一水力复合圈闭气藏。
  7)采用容积法计算了西北地区1500 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和煤层气资源丰度。西北地区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01838.39×lO8m3。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39151.336×108m3。资源丰度平均为3.11×108m3/km。。塔里木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9106.019×lO8m3,塔北库车一拜城矿区、焉耆及塔东的孔雀河等区域资源丰度在l×108m3/km2以上。吐哈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20586.8413×lO8m3,艾维尔沟矿区、依拉湖矿区、柯尔碱及柯柯亚矿区资源丰度较高。柴达木盆地北缘及祁连区资源量为782.96l×108m3,木里矿区及热水矿区一带资源丰度值较高。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30241.73×108m3,河东煤田、府谷矿区及吴堡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度多在1.5×lO8m3/km2以上,西北部高煤级区多在2×lO8m3/km。以上。
  8)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全面评价了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根据评价结果及参考部分块段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结果,可将西北地区煤层气区块分成5类。其中一类有利地区主要分布在准南的乌鲁木齐矿区、玛纳斯,准东的丘河一帐篷沟区,塔北温宿包孜东、拜城铁列克、库车阿艾、吐哈艾维尔沟、依拉湖矿区,鄂尔多斯柳林、韩城、吴堡、乡宁、汝箕沟、铜川;二类较有利地区包括准南的阜康矿区、巴音沟,准东的北山煤窑一将军庙、滴水泉~五彩湾老君庙、三塘湖一巴里坤,准西北的夏子街区、和什托洛盖,塔北俄霍布拉克、康苏、沙里拜、吐哈野马泉、梧桐窝子、柯尔碱、三道岭、骆驼圈子、胜金口,柴北缘的大头羊及祁连区木里及海德尔、鄂尔多斯石嘴山、澄合、庞庞塔、蒲白、石炭井、韦州、横城等。其他地区为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较差一差的地区。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自始至终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完成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给予具体指导和业务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王瑞江主任、陈仁义副主任、龙宝林处长、局科技外事部彭齐鸣主任、局总工室张虹高级工程师和王志敬博士等多次参加项目设计审查论证、听取项目汇报并检查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大大推动了项目的进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军副校长、校地质调查研究院领导万晓樵教授和顾德林教授,对项目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条件保障,使项目组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中国矿业大学金奎励教授、安徽理工大学唐修义教授、煤炭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叶敦和研究员及原地质矿产部勘察司尹善春高级工程师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资料收集和样品采集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疆煤炭管理局、新疆地质矿产局、乌鲁木齐矿务局、哈密矿务局、艾维尔沟矿、伊犁地矿局、霍城县煤管局、库车矿管局、轮台矿化公司、阳霞煤管局、阿艾东风矿、昌吉硫磺沟矿、巴里坤县矿管局、新疆156地质队、青海煤炭管理局、青海地质矿产局、甘肃华亭矿、山西神东公司康家滩矿、临县庞庞塔矿、裕民矿、柳林矿、乡宁毛则渠矿、韩城燎原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有关图件,并协助采集煤层样品等;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磨片室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磨片室承担了粉煤光片、块煤光片、煤薄片的制备工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煤地质实验室承担了煤显微组成、反射率及显微裂隙定量统计工作,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储层物性实验室承担了煤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比表面及孔径、低温氮吸附及等温吸附一解吸等实验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所属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煤化学实验室承担了煤质分析和元素分析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汤达祯教授、武法东教授等专家对报告初稿进行了详细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龙宝林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遵仪院士、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冯三利副总经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金奎励教授、中国煤炭科学信息研究院叶敦和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汤达祯教授在项目评审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项目组全体成员对各有关单位、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两年来给予的极大关心和有力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主要是在“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项目成果报告基础上精炼而成,部分资料成果来自国家973煤层气项目(2002cB211702)。杨起院士负责主持全书的编写工作,并执笔前言和第七章的编写工作;第一章和第二章由黄文辉、车遥、胡宝林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三章由车遥、刘大锰、胡宝林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四章由刘大锰、胡宝林、车遥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五章由刘大锰、胡宝林、车遥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六章由胡宝林、刘大锰、车遥和蔚远江执笔编写。最后由刘大锰负责全书的统编和审校工作。全书的插图清绘工作由车遥完成。
  鉴于全书篇幅较大,书中引用了不少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数据,有些在书中未能一一标出出处;同时,书中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二00五年五月十八日于北京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0 铜板 +4 收起 理由
dingzhang + 2 好资源一定要顶!可怎么下载啊
ianzoui + 2 好资源一定要顶!
lijiangdan + 10 感谢提供!

查看全部评分

44

主题

2万

铜板

31

好友

地信名人堂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积分
2678

斑竹勋章

QQ
发表于 2010-12-1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991

铜板

43

好友

地信院士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329
QQ
发表于 2010-12-1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谢谢楼主的分享!
o(≧v≦)o~~好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万

铜板

7

好友

地信院士

还没有签名,写一个吧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030
发表于 2010-12-11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改是再来下载了,今天忙不得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25万

铜板

290

好友

钻石会员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6641

灌水勋章

发表于 2011-11-6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西北煤层气地质与资源综合评价
在QQ上传给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7

铜板

0

好友

技术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
发表于 2012-1-4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是个好人,是一本好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254

铜板

12

好友

高级工程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79
发表于 2012-3-7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1万

铜板

121

好友

黄金会员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411

斑竹勋章

QQ
发表于 2012-9-23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西北煤层气地质与资源综合评价
作者:
杨起等著
字数(千字):
479千字
书号:
7—116—04593—7
页数:

出版日期:
开本:
16开
出版物类别:
地质矿产
版次印次:
第一次印刷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装帧:
平装
2010-12-11 15:27 上传
下载附件 (26 KB)


内容简介:
  本书以准噶尔、塔里木、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等含煤盆地的地质演化和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为基础,对典型含煤盆地及其不同构造部位煤层气田的形成条件、不同类型煤系、煤层储集性和渗透性及其控制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对影响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地质因素进行了探讨;计算了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和资源丰度,圈定了若干个有利目标区。
  本书可供从事煤层气地质学、煤地质学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西北地区区域地质背景……………………………………………………………(1)
第一节西北地区构造背景…………………………………………………………………(1)
一、准噶尔盆地…………………………………………………………………………(2)
二、伊犁盆地……………………………………………………………………………(7)
三、塔里木盆地…………………………………………………………………………(7)
四、吐哈盆地……………………………………………………………………………(8)
五、柴达木盆地…………………………………………………………………………(15)
六、鄂尔多斯盆地………………………………………………………………………(16)
第二节西北地区地层发育概况……………………………………………………………(21)
一、准噶尔盆地…………………………………………………………………………(21)
二、伊犁盆地……………………………………………………………………………(23)
三、塔里木盆地…………………………………………………………………………(23)
四、吐哈盆地……………………………………………………………………………(25)
五、柴达木盆地及祁连地区……………………………………………………………(28)
六、鄂尔多斯盆地………………………………………………………………………(33)
第二章西北地区沉积特征与沉积相………………………………………………………(43)
第一节准噶尔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43)
一、沉积特征…………………………………………………………………………(43)
二、沉积环境…………………………………………………………………………(45)
第二节塔里木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49)
一、沉积特征…………………………………………………………………………(49)
二、沉积环境…………………………………………………………………………(53)
第三节伊犁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6)
一、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6)
二、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6)
第四节吐哈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57)
一、含煤岩系沉积特征………………………………………………………………(57)
二、侏罗纪含煤岩系岩相空问展布…………………………………………………(61)
第五节柴达木盆地煤系沉积特征与沉积相……………………………………………(66)
第六节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岩系岩石特征及沉积相……………………………………(69)
一、上石炭统太原组…………………………………………………………………(69)
二、下二叠统山西组…………………………………………………………………(71)
三、上三叠统瓦窑堡组…………………………………………………………………(73)
  四、中侏罗统延安组………………………………………………………………(73)
第三章西北地区煤储层的地质特征……………………………………………………(77)
第一节煤储层的发育与展布特征……………………………………………………(77)
  一、准噶尔盆地……………………………………………………………………(77)
  二、塔里木盆地……………………………………………………………………(82)
  三、吐哈盆地………………………………………………………………………(84)
  四、伊犁盆地………………………………………………………………………(87)
  五、柴北缘一祁连地区……………………………………………………………(89)
  六、鄂尔多斯盆地…………………………………………………………………(92)
第二节煤储层的岩石学特征…………………………………………………………(100)
  一、煤储层的煤岩类型及特征……………………………………………………(100)
  二、煤储层的显微组分组成及岩石学特征………………………………………(115)
第三节煤储层的化学与工艺特征……………………………………………………(133)
  一、准噶尔盆地……………………………………………………………………(133)
  二、塔里木盆地……………………………………………………………………(134)
  三、吐哈盆地………………………………………………………………………(137)
  四、伊犁盆地………………………………………………………………………(137)
  五、柴北缘一祁连地区……………………………………………………………(141)
  六、鄂尔多斯盆地…………………………………………………………………(142)
第四节煤储层的煤级与煤类特征……………………………………………………(149)
  一、准噶尔盆地……………………………………………………………………(149)
  二、塔里木盆地……………………………………………………………………(151)
  三、吐哈盆地………………………………………………………………………(156)
  四、伊犁盆地………………………………………………………………………(160)
  五、柴北缘一祁连地区……………………………………………………………(161)
  六、鄂尔多斯盆地…………………………………………………………………(166)
第五节煤储层的煤相类型及分布特征………………………………………………(168)
  一、煤相标志………………………………………………………………………(169)
  二、西北地区煤相类型及分布特征………………………………………………(172)
第四章西北地区煤储层及围岩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187)
第一节煤储层微裂隙及其区域分布……………………………………………………(187)
  一、煤储层的孔隙、裂隙系统分类及术语………………………………………(187)
  二、煤储层微裂隙及其区域分布…………………………………………………(188)
第二节煤储层微孔隙及其区域分布……………………………………………………(194)
一、煤储层汞置换法孔隙特征………………………………………………………(195)
二、煤储层低温氮吸附法孔隙特征…………………………………………………(205)
第三节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0)
  一、准噶尔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0)
  二、塔里木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1)
三、吐哈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1)
四、柴达木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1)
五、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渗透性及其区域分布……………………………………(222)
第四节煤储层的甲烷吸附一解吸特征…………………………………………………(223)
一、准噶尔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_解吸特征………………………………………(223)
二、塔里木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_解吸吸特征……………………………………(224)
三、吐哈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解吸特征…………………………………………(226)
四、柴达木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解吸特征………………………………………(227)
五、鄂尔多斯盆地煤储层的甲烷吸附-解吸特征……………………………………(227)
第五节煤储层压力特征…………………………………………………………………(233)
一、煤储层压力类型划分……………………………………………………………(233)
二、煤储层压力概略趋势特征………………………………………………………(233)
三、煤储层压力影响因素……………………………………………………………(235)
第六节煤储层围岩物性特征……………………………………………………………(235)
第七节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6)
一、煤储层孔隙结构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6)
二、煤储层渗透率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7)
三、煤储层等温吸附曲线类型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38)
第五章西北地区煤层气控气地质因素…………………………………………………(239)
第一节煤层气成藏条件与成因类型……………………………………………………(239)
一、煤层气藏形成条件………………………………………………………………(239)
二、煤层气藏的类型…………………………………………………………………(244)
第二节构造作用控气特征………………………………………………………………(246)
一、构造背景与煤层气聚集…………………………………………………………(246)
二、构造演化与煤层气富集…………………………………………………………(246)
三、构造类型与煤层气富集…………………………………………………………(249)
第三节沉积作用控气特征………………………………………………………………(252)
一、沉积作用影响煤储层的发育……………………………………………………(252)
二、沉积环境控制煤层气生成的物质基础…………………………………………(253)
三、煤储层围岩特征与煤层气聚集…………………………………………………(254)
第四节水文地质控气特征………………………………………………………………(256)
一、西北早中侏罗世煤田水文地质特征……………………………………………(256)
二、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特征……………………………………………………(257)
三、西北地区侏罗系水化学特征……………………………………………………(260)
四、西北地区煤田水文地质条件与煤层气富集……………………………………(263)
第六章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264)
第一节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量预测……………………………………………………(264)
一、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方法………………………………………………………(264)
二、计算块段划分……………………………………………………………………(266)
三、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266)
第二节西北地区煤层气综合评价………………………………………………………(274)
一、评价方法…………………………………………………………………………(275)
二、评价参数相对重要性排序权值…………………………………………………(280)
三、评价结果…………………………………………………………………………(281)
第三节部分有利地区煤层气资源评价…………………………………………………(290)
一、准噶尔盆地阜康至乌鲁木齐区…………………………………………………(290)
二、塔里木盆地库车一拜城区………………………………………………………(290)
三、吐哈盆地艾维尔沟至依拉湖区…………………………………………………(291)
四、鄂尔多斯盆地乡宁地区…………………………………………………………(291)
五、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吴堡地区……………………………………………………(292)
六、鄂尔多斯盆地横山堡地区………………………………………………………(294)
七、鄂尔多斯盆地韩城矿区…………………………………………………………(295)
八、鄂尔多斯盆地离石一柳林区……………………………………………………(296)
第七章结语………………………………………………………………………………(297)
第一节主要成果…………………………………………………………………………(297)
  一、较系统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形成的地质背景……………………………(297)
  二、深入剖析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的生气物质基础………………………………(297)
  三、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特征………………………………(297)
  四、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储层围岩及顶底板物性特征……………………………(298)
  五、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关系……………………(298)
  六、系统阐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及煤层气藏类型………(298)
  七、采用容积法计算了西北地区1500 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和煤层气资源丰度(298)
  八、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全面评价了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299)
第二节关于后续工作的建议……………………………………………………………(299)
  一、深入开展低煤级煤储层的煤层气资源评价与研究…………………………(299)
  二、对高煤级煤储层的生气机理及成藏机制开展深入研究……………………(299)
参考文献…………………………………………………………………………………(300)
序言/前言:
  煤层气是煤层在漫长的煤化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煤层共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且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在煤层之中,少部分以游离气和溶解气的形式赋存在煤层中。煤层气具有采收率较高(一般30%~60%,最高可达80%左右)、发热量高(达33.44~37.62 MT/m2?)、埋藏较浅(一般小于1000~1500 m)及勘探开发成本较低等特点。更重要的是,煤层气是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开发这一新型能源对缓解国民经济发展中能源的供求矛盾,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矿瓦斯灾害,改善大气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开展煤层气研究有利于推动刚刚起步的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符合国家关于“开发新能源,实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同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
  我国煤层气勘探起步较晚,把煤层气作为独立的能源种类进行资源评价始于“六五”。“七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设立专题进行煤层气资源预测研究。
地矿、煤炭、石油系统的有关单位各自进行煤层气资源预测工作。由于受研究程度、资料精确性、实验条件及认识水平等的限制,加上没有统一的规范,各单位所获资料与结果很难进行比较。在此期间,开始由巷道瓦斯抽放发展到地面钻井。
  由于对煤层气高产富集条件、地质规律研究不深入,在选区研究及掌握现代煤层气勘探技术上没有突破而未获成功。“八五”、“九五”期间,国家对勘探开发煤层气继续予以扶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煤层气地质理论和勘探开发技术,相继实施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中国煤层气资源开发”、“深层煤层气勘探”和“浅层煤层气开发”等项目,还完成了“全国煤层气资源评价”、“煤层气选区评价”等专项研究工作。这些项目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积累了大量实际资料。由于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煤变质作用类型不同和煤变质程度不一,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和探索我国煤层气理论及勘探开发技术,总结出适合我国地质特征的煤层气资源评价方法,指出煤层气勘探开发方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地质调查局从加强我国西北地区能源战略发展的角度,委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组织实施“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地质大调查项目。项目起止年限:2000年1月~2001年12月。2001年项目任务书编号:70401209178,项目编号:200010100102。项目组分别于2000年2月和2001年2 月收到地质调查局下达的2000年度和200 J年度项目任务书,项目组随即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开始编写项目设计,并于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完成年度项目没计审查论证。项目组在编写项目设计的同时,收集了塔里木、吐哈、准噶尔、柴达木与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构造、沉积、煤层、煤岩、煤质及煤层甲烷等资料。
  特别是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区与煤地质和煤层气有关的详查、精查地质报告、基础图件、矿井地质研究报告、专题研究报告、专著、学位论文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共收集各种资料及图件1000余份。
  针对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构造相对简单、稳定,煤层气地质条件在某些方面与国外开发成功的地区颇为相似的特点,项目组在煤层气研究和勘探开发活动中,采用多学科理论与多种分析测试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研究。以天然气地质学、煤地质学及水文地质学等为理论基础,采用含气量测试仪、压汞仪、等温吸附仪、孔渗联用仪、岩心流动实验系统、图像分析仪等方法为测试手段,通过运用多学科理论综合研究,就西北地区煤层气成藏特点、赋存与产出条件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MAPINFO软件编制煤层气基础图件,综合分析影响煤层气的各种地质因素,进而提出煤层气评价指标,进行煤层气有利区块判识。
  项目组根据西北地区煤层气的具体地质特点,以含煤盆地地质演化为依据,以煤层气成藏机理研究为基础,突出非常规煤储层与煤层气可采性研究,对典型含煤盆地及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气田的形成条件,不同类型煤系和不同构造一热演化背景下煤层气的形成,煤层储集性和渗透性及其控制因素,不同地质背景(温度、压力、水文条件等)下的煤层气赋存等煤层气勘探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对影响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储层地质条件(煤层厚度及稳定性、煤变质作用类型与变质程度、煤相类型及煤岩组成),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性及吸附量)和封盖性能(煤层埋深、顶板岩性、构造类型及水文条件)等三方面影响因素,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判别方法研究圈定了若干个有利目标区。
  根据项目设计,2000年度主要对新疆地区准噶尔、塔里木及吐哈等盆地进行重点研究,2001年度主要对柴达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进行重点研究。项目组于2000年7月5日至9月4日、2001年4月15日至6月16日及2001年8月2日至8月26日分4批11人次分别赴塔里木盆地俄霍布拉克、阿艾、阳霞及和田,吐哈盆地葡萄沟、三道岭及艾维尔沟,准噶尔盆地硫磺沟、阜康三工河、三塘湖及巴里坤,伊犁盆地霍城,柴达木盆地鱼卡、旺尕秀、大通、热水,鄂尔多斯盆地汝箕沟、东胜鑫源、神木柠条塔、华亭,河东煤田保德、临县庞庞塔、裕民、柳林、乡宁毛则渠以及渭北煤田韩城等25个矿区(煤田)进行野外样品采集工作。共采集煤层顶底板、夹矸和煤层样品500余块。对所采集的样品进行块煤光片、粉煤光片、煤薄片及岩石薄片制作,显微组分反光、透光及荧光鉴定,显微组分及显微煤岩类型定量,镜质组反射率测定,煤储层显微裂隙定量统计,煤质分析(水分、灰分),煤的元素分析(固定碳、氢含量),煤储层孔隙度(包括压汞及孔径等)、渗透率分析,煤储层含气性、吸附一解吸及储层临界压力等17个项目1563块次分析。项目组以西北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完成了相应的工业制图47幅。达到了项目的具体目标:①重点解剖了西北地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柴达木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等5个盆地中若干矿区(煤田)煤层气发育赋存的地质条件及其规律;②编制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地质资料统计分析及资源评价图件;③计算出各盆地1500 m以浅煤层气资源丰度,分析其分布特征;④总结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储层物性特征及其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⑤确定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开发地质条件,指出了西北地区煤层气有利的开发区块。
  项目于2002年4月13日通过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成果鉴定与验收,专家一致指出项目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较系统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形成的地质背景。西北地区晚古生代时期槽台相间,以台地相为主体的沉积为煤层发育的主要地区,因沉降适中、厚度大且分布广泛而利于煤层气发育;地槽区的含煤地层,因沉降过快,形成的煤层多而薄,不利于煤层气发育。早、中侏罗世,整个西部地区处于挤压背景下的内陆坳陷型盆地沉积期,形成如塔里木、准噶尔、吐哈、鄂尔多斯、柴达木等一系列大中型挤压盆地,湖沼相沉积发育,形成了厚一巨厚煤层,为煤层气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深入分析和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的生气物质基础。从煤储层的发育与展布特征、宏观与微观岩石学特征、化学与工艺特征、煤级与煤类特征以及煤相分布特征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煤层气储层的地质基础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煤层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光亮一半亮型煤及微镜煤发育,镜质组含量高、低灰、低硫、高热值煤储量丰富,煤级在气煤及更高煤级,煤相以森林泥炭沼泽相为主,有利于煤层气的发育富集。
  3)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特征。采用荧光分析方法、压汞及比表面分析、低温氮吸附曲线分析、渗透率分析及等温吸附曲线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技术与煤层气最新理论方法,对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与综合评价,为西北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论述了西北地区煤储层围岩及顶底板物性特征。西北地区煤层顶板岩性以粉砂岩及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页岩和粉砂岩为主,一般具低或特低孔、特低渗的物性特点,对煤层气的封盖起促进作用,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5)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从孔隙结构、渗透率、等温吸附曲线类型等角度探讨了煤储层物性与煤层气可采性的关系。
  6)系统阐述了西北地区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及煤层气藏类型。从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及构造类型等角度探讨了构造条件对西北地区煤层气生成和富集的控制作用。详细阐述了沉积作用对聚煤作用、煤相及煤岩组成等煤层气物质基础的控制作用,进而探讨了沉积作用与煤层气储层围岩类型及封盖性能的制约关系。水文地质条件,一方面,由地层压力通过煤中水分对煤层气起封闭作用;另一方面,在断层发育地区通过导水断层和裂隙使煤层与含水层沟通,以致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携带煤层气运移而逸散。总结归纳出西北地区存在4种煤层气藏类型:构造圈闭气藏、地层压力圈闭气藏、水压一水力封闭气藏及构造一水力复合圈闭气藏。
  7)采用容积法计算了西北地区1500 m以浅煤层气资源量和煤层气资源丰度。西北地区煤层气总资源量为101838.39×lO8m3。准噶尔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39151.336×108m3。资源丰度平均为3.11×108m3/km。。塔里木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9106.019×lO8m3,塔北库车一拜城矿区、焉耆及塔东的孔雀河等区域资源丰度在l×108m3/km2以上。吐哈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20586.8413×lO8m3,艾维尔沟矿区、依拉湖矿区、柯尔碱及柯柯亚矿区资源丰度较高。柴达木盆地北缘及祁连区资源量为782.96l×108m3,木里矿区及热水矿区一带资源丰度值较高。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量为30241.73×108m3,河东煤田、府谷矿区及吴堡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度多在1.5×lO8m3/km2以上,西北部高煤级区多在2×lO8m3/km。以上。
  8)采用多层次模糊数学方法全面评价了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根据评价结果及参考部分块段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结果,可将西北地区煤层气区块分成5类。其中一类有利地区主要分布在准南的乌鲁木齐矿区、玛纳斯,准东的丘河一帐篷沟区,塔北温宿包孜东、拜城铁列克、库车阿艾、吐哈艾维尔沟、依拉湖矿区,鄂尔多斯柳林、韩城、吴堡、乡宁、汝箕沟、铜川;二类较有利地区包括准南的阜康矿区、巴音沟,准东的北山煤窑一将军庙、滴水泉~五彩湾老君庙、三塘湖一巴里坤,准西北的夏子街区、和什托洛盖,塔北俄霍布拉克、康苏、沙里拜、吐哈野马泉、梧桐窝子、柯尔碱、三道岭、骆驼圈子、胜金口,柴北缘的大头羊及祁连区木里及海德尔、鄂尔多斯石嘴山、澄合、庞庞塔、蒲白、石炭井、韦州、横城等。其他地区为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较差一差的地区。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自始至终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完成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调查研究院给予具体指导和业务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王瑞江主任、陈仁义副主任、龙宝林处长、局科技外事部彭齐鸣主任、局总工室张虹高级工程师和王志敬博士等多次参加项目设计审查论证、听取项目汇报并检查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大大推动了项目的进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邓军副校长、校地质调查研究院领导万晓樵教授和顾德林教授,对项目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条件保障,使项目组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中国矿业大学金奎励教授、安徽理工大学唐修义教授、煤炭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叶敦和研究员及原地质矿产部勘察司尹善春高级工程师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资料收集和样品采集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疆煤炭管理局、新疆地质矿产局、乌鲁木齐矿务局、哈密矿务局、艾维尔沟矿、伊犁地矿局、霍城县煤管局、库车矿管局、轮台矿化公司、阳霞煤管局、阿艾东风矿、昌吉硫磺沟矿、巴里坤县矿管局、新疆156地质队、青海煤炭管理局、青海地质矿产局、甘肃华亭矿、山西神东公司康家滩矿、临县庞庞塔矿、裕民矿、柳林矿、乡宁毛则渠矿、韩城燎原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了大量资料和有关图件,并协助采集煤层样品等;在研究工作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磨片室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磨片室承担了粉煤光片、块煤光片、煤薄片的制备工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煤地质实验室承担了煤显微组成、反射率及显微裂隙定量统计工作,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储层物性实验室承担了煤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比表面及孔径、低温氮吸附及等温吸附一解吸等实验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所属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煤化学实验室承担了煤质分析和元素分析工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汤达祯教授、武法东教授等专家对报告初稿进行了详细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龙宝林处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杨遵仪院士、中联煤层气有限公司冯三利副总经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金奎励教授、中国煤炭科学信息研究院叶敦和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汤达祯教授在项目评审过程中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项目组全体成员对各有关单位、各位领导、专家和同志们两年来给予的极大关心和有力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主要是在“西北地区煤层气资源综合评价”项目成果报告基础上精炼而成,部分资料成果来自国家973煤层气项目(2002cB211702)。杨起院士负责主持全书的编写工作,并执笔前言和第七章的编写工作;第一章和第二章由黄文辉、车遥、胡宝林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三章由车遥、刘大锰、胡宝林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四章由刘大锰、胡宝林、车遥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五章由刘大锰、胡宝林、车遥和蔚远江执笔编写;第六章由胡宝林、刘大锰、车遥和蔚远江执笔编写。最后由刘大锰负责全书的统编和审校工作。全书的插图清绘工作由车遥完成。
  鉴于全书篇幅较大,书中引用了不少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数据,有些在书中未能一一标出出处;同时,书中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二00五年五月十八日于北京

开开心心,真爱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4万

铜板

26

好友

传奇会员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积分
249457
发表于 2012-10-21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16

铜板

0

好友

助理工程师

Rank: 5Rank: 5

积分
218
发表于 2012-11-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的感谢杨起老先生为中国煤炭地质事业做出的贡献,也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