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一下引爆角砾岩
引爆角砾岩应该形成于次火山构造中,
引用《矿田构造学》:次火山岩构造是指在次火山岩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构造要素的总和。由于次火山岩体是在浅成—超浅成的环境下形成,岩体的迅速冷凝和高压流体的强烈作用,使岩体内部的原生裂隙及角砾岩体十分发育。
隐蔽爆发角砾岩体是指在地下一定深度由气体爆发作用形成的角砾岩体。这是火山岩分布区最重要的控矿构造类型之一。其形成机理是:在火山岩浆演化的一定阶段,常形成富含挥发分的岩浆。 当这种岩浆迅速上升到地壳浅部, 物理化学条件骤变, 主要是突然降压时,导致岩浆具有盈余能量并迅速气化和分熔。挥发分在岩浆柱顶部大量聚集,剩余能量释放引起气体产生强烈的地下爆炸(破)作用。由热能、内能转变为机械能,使周围的岩石强烈破碎,形成隐蔽爆发角砾岩体。爆发作用产生的角砾岩,也可以在高速上升的气流作用下(流化作用)做远距离迁移。从而形成“侵入角砾岩体(脉)”。
隐蔽爆发角砾岩主要有以下特征:
1)它们主要分布在次火山岩或浅成岩体的顶部及附近的围岩中。有些则受断裂控制,产在各种岩石中。分布在断裂的弯曲、交切及分叉部位。
2)它们与围岩呈“侵入状”接触关系。常呈筒状、蘑菇状、不规则状、脉状、岩墙状等,一般上大下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尖灭。
3)角砾大小不一,一般几毫米到几十厘米,大的可达几米,无分选性,有明显位移。角砾多呈棱角状,有时也见有半浑圆状到浑圆状。在“侵入角砾岩体”中则以后者为主。
4)组成角砾岩体的角砾主要是斑岩(玢岩)和附近围岩的角砾。也有少量来自深部岩石的角砾。胶结物主要是气成热液矿化和同源熔浆物质,也有同成分的碎屑物。
5)常具明显的构造分带。一般从中心向外为:强角砾岩化带→弱角砾岩化带→裂隙化岩石带→裂隙不发育的围岩(图 6—15)。在裂隙化岩石带内侧常出现压性弧形断裂及放射状断裂。
6)隐蔽爆发角砾岩通常都具有较强烈的热液蚀变,但含矿性差别较大,一般与分异良好的侵入体伴生的角砾岩体,有成矿期断裂叠加和矿化蚀变具多阶段性的角砾岩体含矿性较好。
构造角砾岩
属于动力变质岩中的碎裂岩系,动力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1)产在断裂带、韧性剪切带、褶皱的翼部或其他形式的构造变形带内,所以又称为断层岩,常因应变局部化成带状分布。其宽度不等,从毫米至数米,呈线性分布,但有时动力变质岩也具区域性的规模。在大陆壳范围内,造山带根部和变质核杂岩内部是动力变质岩常见的构造部位;在大陆边缘地区常见区域规模的构造混杂岩;大洋板块的边缘,转折断层和狂张洋脊,则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动力变质岩的发育区。
2)由于与围岩的差异风化,动力变质岩在地貌上常见形成洼沟或陡墙。
3)具碎裂结构、糜棱结构,有或多或少的棱角状或眼球状碎搬或碎块。
4)动力变质岩带内岩性变化大,岩石面貌受原岩、变形机制和变形强度控制。
5)由于动力变质带是流体活动地带,所以常伴随有蚀变或矿化。
根据是否固结、是否面理化以及基质性质、基质含量等特征进行区分碎裂岩系和糜棱岩系。(这里所说基质,是指岩石中的粉碎物质)
动力变质岩分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