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钙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矿物质之一,在促进骨骼和牙齿的形成、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人体对钙的需要量因年龄、性别、种族、生理状态、疾病因素等不同而有差异,盲目补钙,不但于机体无益,反而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因此补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多吃含钙食物。食物中钙含量最丰富的是乳制品,虾皮、海带、大豆、干酪、果仁等含钙也十分丰富,在绿叶蔬菜、强化淀粉和硬水中含量也较高。我国居民每天食物中的钙摄入量约0.5—1.0克,主要在小肠内吸收,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吸收率约为食物中含钙量的60%。
2、只有在饮食中钙摄入量低于生理需要时,才需要补钙。口服补钙剂目前广泛应用于那些从日常饮食中难以获得足够量的钙或需要更多钙的人,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儿童及因某种原因正在控制饮食或因患有乳酸酶缺乏症而不能消化乳制品者、对乳糖不耐受者、骨质疏松症及其它骨骼疾病患者,因血钙浓度较低造成的慢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佝偻病、软骨病和慢性肾衰患者也需补充钙。
3、补钙应选用适宜的制剂。应尽量选择含钙量高、制剂溶出度好、吸收好和生物利用度高的制剂。有些钙剂在体液中不被溶解和吸收,反在器官内堆积,造成肾内钙质堆积,或尿道结石或损伤。对胃酸分泌不足者,不宜选用碳酸钙、蚝贝钙、活性钙及龙牡壮骨冲剂等。
4、补钙的剂量要适当。钙在体内的吸收量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的阈值后,即使摄入量增加,钙的吸收并不同步增加。在计算给药剂量时,还应考虑到食物中的钙摄入量,对嗜酒者、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患者,钙摄入量应在1250毫克/天左右。
5、注意钙的服用时间。口服钙剂以清晨和临睡前各服用一次为佳,如采用一日三次的用法,应于餐后一小时服用,以减少食物对钙吸收的影响;若选用含钙剂量高的制剂如钙尔奇D等,则宜每晚睡前服用,因为人体血钙水平在后半夜及清晨最低,睡前服用可使钙剂得到更好的利用。
6、补钙的同时应补充维生素D和磷。缺钙通常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同时也要适当补磷,美国推荐的钙磷比为1:1—3:2。但患有甲状旁腺机能减退和慢性肾衰的病人不能服用含磷的钙制剂,否则由于血磷的升高可导致症状加重。
7、注意某些食物可影响钙剂的吸收。某些蔬菜和水果含有过多的草酸和磷酸盐,可与钙形成不溶性的钙盐,使钙的吸收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可与钙形成2价的钙皂,也会影响钙的吸收。故应注意与食物服用的间隔时间。
8、注意钙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异烟肼、四环素及含铝的抗酸药可减少钙的吸收,同时钙也可减少异烟肼、四环素及铁剂的吸收;钙可增加洋地黄类药物的毒性;对服用噻嗪类利尿剂以降压的患者,大剂量口服碳酸钙可能出现高钙血症或代谢性酸中毒,故应避免与上述药物合用。
9、注意钙剂的不良反应。口服钙剂常见的副作用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和便秘,对老年人和有遗传性代谢缺陷者,特别是肾功能衰竭者,长期大量补充钙剂,会出现高钙血症、高尿钙症或代谢性碱中毒,严重时可诱发心律失常和昏迷;对尿液偏酸的患者,尿液中的尿酸及其它的酸根易与钙形成结晶,可能形成肾或尿道结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