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Ⅲ一1号矿体 该矿体位于矿群西北角。呈似层状,长60米,宽4米,厚3.6米,呈北西一南东方向展布。底板产状50°∠65°,顶板产状为51°∠44°,矿体产于一张性断层破碎带的上盘,矿液由张性断裂导入。赋矿岩石为安山质凝灰岩,顶底板围岩亦为同样岩性,断层破碎带见8米,其倾向为50°,倾角65°,对该矿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主要矿石矿物有:孔雀石、辉铜矿、兰辉铜矿、斑铜矿,均为他形粒状集合体。表明成矿期较为短暂,矿液未得到充分的结晶,矿体是在快速冷凝过程中形成的,故铜的品位较高。孔雀石均沿岩石裂隙充填,在脉石矿物颗粒之间和裂隙空隙中,细脉一般厚1至数毫米, 矿石中铜品位为0.58~8.04%,平均4.12%;伴生银含量最高67克/吨,平均29克/吨。矿体与围岩中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强烈。 ② Ⅲ—2号矿体 位于大沟西侧,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长170米,厚8米,北西一东南方向展布,倾向北东一北北东,倾角50~70°。 矿石矿物有:斑铜矿﹙2%﹚、辉铜矿﹙2%﹚、兰辉铜矿(2~3%)、铜兰(<1%)、孔雀石(1~2%),局部地段见有黄铜矿(10~13%),其它金属矿物有赤(褐)铁矿(1~2%),有黄铁矿(<0.5%),方铅矿(极微)。这些金属矿物多为他形粒状合体,主要呈稀散浸染状、稀散细脉浸染状分布于脉石矿物颗粒间、角砾岩之间的接触空隙处或岩石的裂隙空隙中。 矿石中铜品位为:0.36~1.23%,平均0.85%;伴生银含量8~30克/吨,平均16克/吨。矿体围岩蚀变强烈,主要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③ Ⅲ一3号矿体 位于大沟东侧,矿体分布于断层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破碎带宽2.5米,产状为207°∠82°。赋矿围岩为安山质凝灰熔岩。 矿石矿物为:辉铜矿、兰辉铜矿、斑铜矿和孔雀石,均为他形粒状集合体。主要呈稀疏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分布于脉石矿物颗粒间和岩石微细裂隙空隙中。 矿石中铜品位平均2.53%,伴生银含量平均10克/吨。矿体围岩蚀变强烈,主要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 ④ Ⅲ一4号矿体 位于Ⅲ一3号矿体南侧,沿一近东西向的断裂破碎带呈脉状产出。该破碎带出露长120米,宽40米,产状175°∠85°。赋矿岩石为安山质凝灰熔岩、玄武安山质角砾岩,其特征一般为块状、角砾状构造、碎屑岩构造,熔岩胶结,碎屑与熔岩属同源同构。矿体呈脉状产出,长114米,厚4~8米,平均厚度6米,矿体产状与断层破碎带基本一致,倾向175°~190°,倾角82°~85°,矿体南界与围岩呈渐变关系。 矿石矿物为:辉铜矿、斑铜矿、兰铜矿,其它金属矿物有赤铁矿、褐铁矿(1~2%)、黄铁矿、碲铋矿(极微),均为他形粒状以集合体或单体出现。主要呈稀疏-稠密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不均匀分布于脉石矿物颗粒间和岩石裂隙空隙中。 矿石中铜品位为:6.03~10.34%,平均3.18%;银含量为31克/吨。 ⑤ Ⅲ-5矿体 位于矿群东北角,呈透镜状、脉状产于一逆断层破碎带的下盘。逆断层起到隔挡封闭作用,利于矿质的堆积。断层产状为210°∠56~75°。赋矿围岩为安山质凝灰熔岩、安山质角砾熔岩。其特征为块状、角砾状构造,火山碎屑熔岩结构。熔岩胶结。矿体长126米,厚度平均7米,其产状与逆断层一致,北西-南东向展布,倾向210°,倾角57~75°。 矿石矿物为:辉铜矿、兰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均为他形集合体,表明矿液冷却较快。呈稀散一稠密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不均匀分布于熔岩或角砾岩中,以及脉石矿物颗粒间、角砾岩屑之间的接触空隙处或岩石的微细裂隙空隙中。 矿石中铜品位为:0.6~3.97%,平均1.64%;伴生银含量:7~18克∕吨,平均9克∕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