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们是这样一群人——在大庭广众下或许会拘谨紧张,但在与手机的交往中却显得如鱼得水,宛如社交高手。手指轻轻划过屏幕,无论是IPS材质的,还是ASP材质;无论是苹果的,还是三星;亦无论是双核的,还是单核;是Ipad,还是GALAXY Note……都不重要,载体介质的异同,并不妨碍这群人姿态的相同。他们在与机器的互动中乐此不疲。
如果你留意一下,便会发现他们不是在聊微信,就是在刷微博,亦或者是在RFID装置上,运用着最前端的NFC功能。这真是一个迷离多彩的世界!似乎有了手机,我们能完成生活中的一切,换句话讲,似乎指尖上的生活成了人生的主体。
就拿当下最火的“微信”、“微博”来说吧!
“微信”让我们明白,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在千里之外,只需摇一摇,就可以瞬间对话,距离从来都不是问题。而屏幕上显示出的同一时刻正在摇动手机的名单儿,你是否会感慨不是夜深了所有人都会乖乖的躺着睡觉!在这个庞大繁华的都市里,很多人都和你一样渴盼着一场对话一场不知所谓的倾诉?
微博,让大家知晓,无论再无聊的话语,都会有人隐身在一张张屏幕之后,默默的收听着你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形同废话的一句“喂”。你是不是已经养成了习惯,大清早一睁眼,便要先登录微博看看粉丝数量是不是增长了,并享受着它带给你的别样的快乐?你是否经常看到身边的同事好友,一边在键盘上剑指如飞似乎为工作忙的不亦乐乎,一边却又一脸兴奋样儿的死盯着那个不大的文字输入框苦思冥想的想要写点什么?
……
将视野打开,让我们聊聊整个儿生活。只要你愿意,我们甚至可以以“微”之名,组成当下最为丰富的词汇——
微软(其实是庞大且坚挺的公司)、微点(软件)、微星(主板)、微卫星计划(台湾与俄罗斯合作)、微积分(描述物体运动的局部性质和整体性质,大多数人的屠龙术)、微生物(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小型生物)、微创(手术)、微电脑(微型电子计算机)、微雕(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微型雕刻)、微光源(LED)……人人都有微状态:微观(思维视野)、微笑(最受欢迎最易懂的国际化身体语言)、微醺(能刚好通过交警的酒精测试仪)、微懂(能上手,不专业)、微爱情(恰似李敖说的那种“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现在,微家族加入了新成员:微支付(交易量大额度小,如‘千字2分钱’的文学网站商业模式)、微公益(如‘多背一公斤’式的普通人微不足道的付出所达成的义举)、微表情(因美剧Lie to me而流行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手法)、微小说、微电影、微招聘……
这些庞大的词汇,几乎构成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是值得深思的是,一向追求高大全形象的社会主流意识,何以到了当下竟然调转头来,追求“微”化形态呢?换言之,是什么造就了“微”化浪潮?
伟人说过,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黑格尔亦说过,存在即合理。当下种种以“微”之名进行的常态化生活方式,难道是凭空发生的吗?显然不是!
如果逆向思之,答案或许就会显现。“微”,即微小简短之意。因此,一切冠以“微”名义的产品或方式,便具备了简洁的特性。微信,解放了手指,动动嘴就行;微博,解放了思想,说句废话也好;微小说,让阅读成为分分钟之事;微爱情,让感情浅尝辄止……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一件事:当下的人们越来越等不及干一件完整的事情,人们浮躁、急切,喜欢暧昧,总喜欢将目的放在首位,而忽略了享受过程,刚一开始便已然结束,就像是一对男女刚一攀上感情就想着上床了事。
但这样说未免焚琴煮鹤有故作标榜之嫌,存在的即是合理,那么我们不妨这样认为:其实“微时代”的来临,为我们的城市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它化繁为简,让许多繁杂不堪的事务变得简单易行,让很多纠缠不清的情感变得有迹可循,让很多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变得新潮好玩儿……
然则,这一切谁又能条分缕析自陈心迹于众生之上,还不得叹一声“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发生的已然发生,早在觉察之前就已存在。当下能做的,乃是“动十指于键盘之间”,回味这些年,我们一起了乐此不疲做过的事情,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以“微”之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