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最重要的性格、气质、能力即人格品质是什么?是积极向上。
何谓积极向上?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心态;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状态;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追求;
有人说,积极向上是一种精神。
我以为,积极向上是一种人格品质,而且,与其他构成人格品质的因素不同,积极向上是构成人格品质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最具决定、统领和引导性的因素。因为对一个社会人而言,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有追求;只有积极向上,才会有理想;只有积极向上,才富有激情。一言以蔽之,只有积极向上,才能激活其他一切优秀品质的优秀元素。
譬如:坚韧不拔是一种优秀品质,但坚韧不拔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坚韧不拔。
诚实守信是一种优秀品质,但诚实守信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诚实守信。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优秀品质,但这些优秀品质必须建立在积极向上的基础之上;只有积极向上,才可能坚持真理、保持气节。古今中外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周文王。支撑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力量是什么?是积极向上。正是积极向上这一品质,才使文王位居下而心向上、身被拘而意不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积极地面对人生。
如果说积极向上是人格品质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决定性、统领性和引导性因素,那么如何理解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治?从字面上讲,“无为”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但认真体悟不难发现,这种理解甚为偏颇。作为一种治国理念,无为而治建立在“道”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纵横弛骋在天下最坚强的地方,于是我知道了无所作为是有益的。正是因为无所作为是有益的,天下都希望达到无为的境界。因此我们说,“无为而治”决不是要人们消极无为,而是要人们积极有为,其最终目的是以“无为”之欲实现社会自我管理。同样,表象看,姜子牙磻溪垂钓、诸葛亮躬耕南阳、竹林七贤恬淡一生、陶渊明采菊东篱都有些消极成分。但深研细究就会发现,子牙垂钓、孔明躬耕,琴曲有异,但异曲同工,都是为了遇明主,展抱负。可见,“无为”的内里,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如果不以积极向上为支撑,很可能既无老子、七贤的千古名篇,也无子牙、诸葛这样的千古名相。“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看似消极、看似无为,实则积极、实则向上,是积极向上在更高精神层面的一种表现形态。
那么,积极向上作为一种人格品质,其根本特征是什么呢?我以为,至少表现在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意志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生态度上,无论贫富、贵贱、宠辱、欣戚,无论多少误解、委屈、冤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阳光心理、灿烂心态,容事、容物、容人。
第二,在人生追求上,无论顺逆、高下、起落、远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守初衷、恒守志向。
第三,在人生意志上,无论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挫折磨难、多少急流险滩,也无论财富多少、成就丰欠,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不气馁、不放弃,向上之步不停,向上之作不止,向上之志不坠,向上之求不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