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地信网论坛 返回首页

日志

探宝西昆仑——新疆地矿局地质二队采访纪实

已有 503 次阅读2012-10-21 13:20 |个人分类:行业动态|系统分类:技术交流| 工作者, 王海军


作者: 余星涤 徐金广  乔思伟 万明秀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网 2012-10-20 11:06:17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网

  在西昆仑找矿,没有理想和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

  看上去,新疆地矿局地质二队2008年以来的找矿突破,仿佛到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顺利。事实又是如何呢?记者欲一探究竟。

  队领导们向记者介绍,二队近年的找矿突破,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他们说,天时,得益于航磁测量技术在西昆仑地区的运用;地利,得益于宝贵的公益性地质资料;人和,是二大队在西昆仑长期工作厚积薄发的结果,是二大队地质队员们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精神,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催生了辉煌。

  “我大学毕业分配时,老师说,西昆仑虽然艰苦,但工作程度低,潜力很大。学地质的,哪个没有找大矿的梦想呢?于是,我就来了。”去年才被推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先进工作者的副队长石玉君对记者说。

  和他一样,“70后”冯昌荣、石光辉、何立东、郝延海、王海军、孟宝东,“80后”杨平有、应学谦、吴海才,“90后”李民飞、张欣锋,怀抱着找到宝藏的梦想,攀上了高寒缺氧终年积雪的西昆仑。他们曾经无数次地预想过艰苦,但现实总是以一些意想不到的方式考验他们的意志。

  项目负责人郝延海回忆,十几年前,作为一个新队员,他第一次上山,整整五个月没有下山。老队员告诉他,这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地质队员必须过的第一关:忍受寂寞。每天面对着雪峰沟谷,十几个小时的外业工作后,回到帐篷,还要挑灯整理资料,研究第二天的工作路线。山上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家人,更谈不上换衣洗澡。当他们离开队部喀什市时,树还没有绿,可回到喀什时,叶子已经掉光了;当他们进入工区时,工区是雪的世界,当他们走的时候,它还是雪世界。“可能只有退休后,才能真正过上一个夏天吧。”

  这,只是一个开始。

  “在高原上不能跑”,是每个新上高原的人都会听到的叮嘱。石玉君毕业不久刚上山时,仗着身体好,搭帐篷时跑着去搬大石头,结果石头没搬起来,人一下瘫坐在了地上。这就是他高海拔找矿之旅的起点。后来,他去过的最高工区海拔达5950米,走20米,就得休息一下。

  队里的爬山高手“黄羊”何立东说,在海拔4600米左右的营地,人的状态就相当于在低海拔地区负重20公斤。地质队员们在5000米以上、积雪厚度深达1米~2米的工区跋涉,一脚踩下去,积雪都没过了大腿。早晚奇寒,中午暴晒,突发的暴雨、暴雪,让身上湿了干,干了又湿,晒脱几层皮,对各工区的队员们来说,就像吃根雪糕一样正常。

  记者一路听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

  一个项目分队,在昆仑项目区化探异常查证的归途遇上洪水,无法过河,只好在不远处的一个羊圈栖身。高原的夜太冷了,队员们来来回回搬了一夜石头。不敢睡,睡着了可能就再也醒不来了。

  两个年轻的队员,翻5000多米高的山梁填图,只带了中午的干粮。由于发现了好的矿化线索,在兴奋地追踪过程中忘了回程的时间,只好在山里的背风处蹲了一晚。两个队员彻夜未归,项目组四处寻找无果,只好上报大队,大队启动应急预案,邀请当地武警、老乡,与地质队员一起搜寻,连夜搜索了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找到。当第二天下午5点,这两个地质队员出现在视线里时,在搜救中表现得镇定坚强的项目负责郝延海,觉得自己一下子浑身都软了:“当我打电话报告说 ‘人回来了’时,我实在忍不住,眼泪掉下来了。”那边听电话的安保科科长,声音也带着哽咽。

  在二大队,流传着一句话,不怕死的跟着石光辉跑野外。这么多年,石光辉跑得都是最危险、最艰苦的线路,有很多惊险的经历。但有两位同事的殉职,给他以最深的触动:

  1998年,一位同事,为采样方便,把样品袋绳子绑在手腕上,在涉水游过冰冷凶险叶尔羌河时,腿部抽筋,又无法挣脱样品袋,被急流冲走;2006年,他们两辆车翻越大阪时,突遇泥石流,其中一个司机一时慌乱,在方向盘打死的情况下,车和人直接冲到了崖底……那一年,石光辉始终没敢回家,他觉得自己没有勇气去面对司机的亲人。以后,每遇危险情况,石光辉总是自己先冲上去,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年轻人。因为他觉得,能留在西昆仑继续干的年轻人不容易,培养和保护他们,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项目区,记者更多看到的,是80后甚至90后年轻的笑脸。萨瓦亚尔顿金矿项目负责人孟宝东充满自豪地介绍,在他的项目组,已形成了70后带队,80后中坚,90后紧紧追随的非常有战斗力的梯队。搞了一辈子地质的退休返聘专家杨光庆在一旁补充说:“原以为80后、90后的孩子不能吃苦,现在看来,他们上进心、责任心都很强,不仅勤学好问,而且还会主动与师傅探讨,学的快得很!”

  诚然,也有不少人耐不住寂寞和艰苦,选择了离开。但凡留下的人,都在常年面对高原反应、狂风骤雪、紫外线暴晒,洪水、泥石流、崩塌,迷路、陷车甚至是死亡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没有点儿理想和精神,是支撑不下来的。用冯昌荣质朴的话说,就是“对找矿有一种情怀,对用脚丈量出来的土地,有一种使命感。”

  石光辉曾对他的徒弟说:“西昆仑条件虽苦,但也正是这点使得它成为现在为数不多的处女地,等着那些不畏险阻的地质工作者去探索。这个苦涩和悲壮的历程,可以铸造出我们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足以自豪的回忆。”

  “地质立队,矿业富队、资质稳队、人才兴队”,实现地质找矿良性循环

  说起二大队的发展规划,崔洪斌队长充满激情:“我们领导班子提出了‘地质立队,矿业富队、资质稳队、人才兴队’四大发展战略,现在看来,非常有成效。”

  首先,坚持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在工作部署上突出国家和自治区急需的优势矿种和具有大型——超大型找矿前景的重要成矿类型,开展整装勘查和快速评价,形成了以“三铁一金”(即赞坎铁矿、莫喀尔铁矿、叶里克铁矿和萨瓦亚尔顿金矿)为核心的勘查布局和“查证一批、评价一批,开发一批”的找矿梯次特征,先后申请了30多个探矿权,从被动找矿,到主动找矿,地质找矿工作呈现出科学有序、后劲十足的良好势头。

  近几年来,二大队除了积极申请国家整装勘查项目、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外,还主动承接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承担地质灾害环境治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业权设置方案调查等公益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一五”以来,二大队总收入年均增长26%,节余与利润年均增长42%,职工收入年均增长24%。到2011年,全队实现收入1.68亿元,节余与收益超过4000万元; 2011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状”荣誉称号、国土资源部“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分别获得新疆地矿局2009年度、2010年度、2011年度新发现矿产地二等奖、三等奖等奖励。

  其次,通过矿业富队,实现地质找矿与矿业开发的良性循环。目前,二大队入股15%的赞坎大型磁铁矿已建成投产,形成了年产铁矿石120万吨产能,年产铁精粉30万吨,为地方政府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由二大队控股的莫喀尔、叶里克铁矿,预计“十二五”末达到年生产100万吨铁精粉的生产能力,产值将达到5亿元到7亿元。

  资质稳队,就是要不断强化找矿手段,进一步开拓市场。二大队根据地质找矿发展的需要,每年用于设备仪器的投入均达100万元以上。2011年固体矿产勘查甲级资质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批,并成功申请获得了地球物理勘查丙级、岩矿测试乙级资质。

  人才兴队,是二大队的工作重点。近年来,二大队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原始资料成果展评会,近年来,有30多个项目60多人次获大队找矿成果奖,30人次获新疆地矿局奖励。落实职工收入增长和分配向一线职工、关键岗位倾斜政策,大幅度提高野外津贴标准。在二大队,一线的项目负责收入超过队领导,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二大队领导,不参加队里的评奖,把奖励全部留给一线人员。

  为了培养技术人员,提升地质科研能力,二大队还进一步加大对重点成矿带的成矿因素、找矿规律的研究力度,目前,由新疆地矿局和二大队共同筹资设立的塔什库尔干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作用研究课题已立项审批。

  据赵加洋介绍,为让职工们不仅能安家,还能安心,这两年,二大队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绿化美化办公家属区环境,配备健身器材,建起职工餐厅,创造了花园式的工作生活环境。目前二大队人均住房面积25.3平方米;在岗职工人均收入7.1万元,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从前,二大队领导经常为留不住人而发愁,现在,大学生、研究生接踵而来。

  “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赵加洋充满信心地对记者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