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地信网论坛 返回首页

 

日志

由暴雨成灾想到城市生态危机

热度 1已有 533 次阅读2012-8-8 17:46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讨论

近日,香港凤凰网有文称,此次北京暴雨酿成大灾,有几个原因:一是城市对农地侵占过分,一些农田消失;二是汽车社会使停车位遍地,公路遍地,北京成为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地面丧失渗水性。此文值得思考。由北京“7·21”特大暴雨,让人想到一个词——“城市生态危机”。

  有研究表明,城市私家车使用过多,通勤距离过长,城里房价就越高;人口越密集,越靠近城市,公路所占的地面比例就越高,公路又超量挤占了住房用地。而今在中国很多城市,实际已成混凝土“一统天下”。正常情况下,雨水降落地面,土壤像海绵一样吮吸雨水,剩余的则流入江河湖泊。这一过程被称为“海绵效应”。但土地“水泥化”后,“海绵效应”不复存在,排水管道来不及排泄,遇到大暴雨,城市焉能不淹?另外,为数不多的绿地也为了突出城市景观,都高出地面,变成了“高地”,自然也影响城市蓄水。

  其实并非没有出路:用透水材料替代沥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渗透率;将城市绿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储蓄雨水;露天公园、运动场等,可作为有效的临时蓄水场所。此外,还可利用房顶、地下蓄水池等滞留雨水。一些邻国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比如日本和韩国。日本东京2006年竣工的地下排水系统,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还建立了雨水调整池,最大的池子一次可存储雨水2.5万立方米。韩国的路面似乎不像中国这样坚硬,首尔的人行路多由小砖砌成,小草从中长出来,一旦下雨,雨水很快渗下去。

  在中国不断加速的城镇化建设中,如何避免生态城市危机已迫在眉睫。房地产的开发、公路的铺设不能不考虑抗击自然灾害的因素,这也是顶层设计的应有之义。可惜的是,时下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多是一心想着巨额的利润,想着土地财政,鲜有考虑如何应对特大暴雨之类的考验,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