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液矿床 §1 概述 一、定义 各种成因的含矿热液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在各种有利的构造与围岩中,通过充填或交代作用的方式形成的矿床。 二、基本特点 1、矿床形成温度一般<400℃,少数可达500~600℃,尤其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气液矿床。最低可达50℃±。形成深度范围变化较大,可为深~中深(4.5~1.5km)也可为浅—超浅(1.5~近地表或地表)。地表以下4.5km—近地表。 2、矿床受构造控制明显,各种构造既是矿液的通道,又是沉淀场所。矿体的形成一般晚于围岩,属后生矿床。 3、含矿热液作用于围岩,常使矿体附近的围岩发生强烈的蚀变。 4、成矿方式:以充填作用和交代作用为主。 5、矿石成分以金属硫化物(和砷化物)为主,其次有金属氧化物和含氧盐类等,脉石矿物除石英外,还有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矿物及少量的含水硅酸盐矿物。多数矿床中矿石成份与围岩成分有明显的差异。 6、矿床的形成是多期、多阶段的。整个成矿过程较为复杂。 7、是有色金属矿产的主要来源,可提取呈类质同象存在的分散元素(Ge、Ga、In、Cd)及Co、Ni、Fe等。还有许多非金属矿产。 §2 岩浆热液充填—交代矿床 与侵入岩浆有关的一类矿床,矿床与侵入体有空间和时间,成因上的联系。有人又称为“岩浆期后期热液矿床”。习惯上根据成矿温度将其分为:高温、中温、低温热液矿床。其意义并非只反映温度。 一、高温热液矿床 1、形成条件 ① 形成温度:400~300°,大部分矿物在400℃以下形成,其中石英主要是α石英。矿石中有时可见到形成于300℃以下的硫化物,这些矿物是后期迭加上去的。 ② 深度:有深也有浅,一般以深—中深为多(4.5~1.5公里),少数可形成于地下1km±以至更浅(高温浅成矿床)。 ③ 与侵入体关系:一般与深成相的酸性侵入体有关,侵入体常呈岩基、岩株或岩瘤。矿体常产在侵入体的顶部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附近围岩中最远离侵入体不超过1km。侵入常常是矿床的母岩。 ④ 围岩条件:高温热液矿床的围岩常是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硅铝质岩石。若围岩是含Ca的碳酸盐时,热液若为酸性将形成矽卡岩,但如果热液为碱性时,即使围岩是碳酸盐也不会形成矽卡岩矿床。 ⑤ 构造条件:区域性深大断裂常是母岩体侵位的通道,与侵入体裂隙系统(岩体的原生裂隙)(深大断裂旁的次一断裂)为空矿构造。 成矿作用及方式:充填作用为主。围岩以Al2O3、Fe2O3为主,惰性不利于交人,但碎性。早期的岩浆热液含量F、Cl的阴离子,多为酸性,W、Sn的氧化物多在酸性介质中生成。所处围岩多为Si、Al质岩石,不易长距离搬运,以充填作用为主在裂隙中成矿。 2、矿床特点 ① 矿体形态:由于成矿方式以充填为主,其矿体形态常为脉状、扁豆状、串珠状,常沿一个方向呈雁行状排列。矿体大的可长达几km,裂隙中的矿脉一般宽10cm~1~2m,延深可由几m~几百m甚至上千米。 ② 矿石成分:主要是金属氧化物、含氧盐类,其次有高温硫化物及少数自然元素典型的矿物共生组合:Fe3O4-Fe2O3-FeS-SnO2-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毒砂、自然金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含水硅酸盐及少量挥发分矿物(电气石、黄玉、云母类。) ③ 结构、构造:形成的温度较高,矿物结晶颗粒粗大为特点,以粗粒结构为主。常出现对称带状构造。块状构造。 ④ 围岩蚀变:高温蚀变,蚀变的种类因围岩的成分而异。 花岗岩→云英岩化。泥质岩、粘土岩时→电气石化、黄玉化。另外常常还出现钠长石化、阳起石化、方柱石化。 3、矿床类型 黑钨矿~石英脉矿床 锡石~石英脉矿床 辉钼矿~石英脉矿床 含金~石英脉矿床(山东招远) 二、中温热液矿床 1、形成条件 ① 温度:主要矿物形成温度为300~200℃,很海风了高温硅酸盐矿物,可有低温矿物的迭加。 ② 深度:一般为中深条件(2~0.5km) ③ 侵入体关系:常与中小型、中深成相的酸性=中酸性侵入体有关,少数与中性、基性岩有关。矿体产出位置较高温热液矿床离岩体远,矿体常产在侵入体附近的围岩中。 ④ 围岩性质:围岩既可是硅铝质的,也可是碳酸盐岩。围岩的性质不同常影响矿床的成矿方式。当围岩是硅铝质时,主要以充填方式成矿,碳酸盐围岩时以交代作用方式成矿。 ⑤ 构造条件:多数产在地壳活动区,主要受深大断裂的次一级构造单元控制,导矿配矿及容矿构造常常都是围岩中的裂隙构造。 2、矿床特点 ① 矿体形态:矿体形态较为复杂,因成矿作用方式不同而异。充填作用形成的矿体为脉状。交代作用形成的矿体常为不规则状,与围岩常呈渐变过渡关系。 ② 矿石成分:以复杂的矿物组合为特征,主要是金属硫化物部分氧化物硫酸盐及自然元素。典型矿物组合:自然金、自然银、赤铁矿、菱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黔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 脉石矿物主要为碳酸盐、硫酸盐、及石英。含挥发分矿物显著减少。 ③ 结构构造 由于形成温度降低,主要矿物一般是中粒结构,还有交代熔、蚀结构和固熔体分离结构。 矿石构造:充填作用常形成梳状、晶簇状、角砾状构造。交代作用则形成细脉浸染状构造。 ④ 围岩蚀变:种类较多,高温蚀变消失,有典型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 成矿方式:充填及交代作用均有,视围岩性质不同而定。 3、矿床类型:多金属脉状铅、锌矿床(湖南桃林) 锡石—硫化物矿床
广西大厂(是我国Sn主要来源之一) 五元素(Ni、Co、Ag、Bi、U)建造矿床(加拿大大熊湖、捷克矿石山) 非金属矿床:石棉、萤石、重晶石 三、低温热液矿床 1、形成条件 ① 温度:大约200~50℃,早阶段矿化可超过200℃。 ② 深度:多数为浅成矿床,形成在地表以下1公里范围内。 ③ 与侵入体关系:多数情况下与岩浆岩的关系不明确,矿床一般远离岩浆岩侵入体,矿区附近常见不到大规模的侵入体。或仅见少数岩脉、岩瘤等小型侵入体。 ④ 与围岩性质关系 可产在各类围岩中,但以碳酸盐及火山岩中较多。 ⑤ 构造条件:受多种因素控制,区域断裂的次一级断裂常作为导矿构造,褶皱核部(地层整合面)。层间裂隙及破碎带常是容矿构造。 2、矿床特点 ① 矿体形态: 火山岩为围岩时矿体呈脉状,碳酸盐围岩时呈层状或似层状 ② 矿物成分 以硫化物为主,其次有碲化物(Te)、硒(Se)、砷化物及自然元素。 典型矿物组合:辰砂、辉锑矿、雄黄、雌黄、自然金、Ag、Cu、碲金矿、硒银矿、辉银矿。中温矿床中的矿物在此可见 脉石矿物:石英、玉髓、蛋白石、方解石、高岭石、沸石、水长石、萤石等。 ③ 构造构造: 细粒结构—非晶质结构为主。 构造主要反映充填作用特征,晶洞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及特有的胶状构造。 ④ 围岩蚀变:明矾石化、粘土化、蛋白石化、青盘岩化 3、成矿方式:以充填作用为主,当围岩为碳酸盐时可发生部分交代作用。 4、主要矿床类型:雄黄—雌黄矿床、湖南、蓟利、菱铁矿矿床、贵州观音山 四、地下水热液矿床(非岩浆热液矿床) 1、概念 当地下热卤水(地下水热液)在地壳中流动时,从地层中,矿源层中或早期形成的矿床中淋滤出有用矿质,使之发生迁移、富集,并在利岩层或构造部位沉淀成矿床,(与岩浆岩无关)地下水的来源具有普遍性:最主要的是大气降水,地层水。 地下热卤水是具有一定含盐度的(35%)。 类型:SO4超浅成,HCO3-型,浅成,Cl-深成卤水。 2、矿床特点 ① 主要成矿温度200~50℃,形成于地表以下1.5km范围内。 ② 矿床产于一定的地层中,具有一定的层位。矿床受岩性控制(Pb、Zn、Hg矿多产于碳酸盐中,层状Cu矿多产于砂岩中)。 ③ 矿床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层状、透镜状、脉状,具有多层的特点。 ④ 矿石成分简单,主要是金属硫化物(少数氧化物的含氧盐类)。 矿石以浸染状构造为主,矿物形成温度50~150℃。 ⑤ 矿体附近有强度不大的围岩蚀变,硅化、碳酸盐化、粘土化、重晶石化。 ⑥ 矿床与岩浆没有明确的关系。 ⑦ 常受褶皱控制,并与元素化学活泼性有关。一般规律是活动性较差的铁常集中在向斜核部,相对活泼的元素(Pb、Zn、Hg、Sb、As……)常集中在背斜的核部。此外,一般断裂构造控制脉状矿体、褶皱控制层状、似层状矿体。 3、成矿过程 ① 沉积阶段:通过沉积作用,在一定层位中使金属物质得到初步的富集,既形成矿源层的过程,为矿床形成提供物质来源。 ② 后期改造阶段:加热 成有利层位地下热卤水淋滤成矿物质地下热水深部热源地下水。 地下水的来源主要是天水,及岩体封存水,油气田水等,由于地下深部热源的影响,将地下水变为地下热水,使活动性及溶滤围岩中物质的能力相应增大。将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带入溶液,因而提高了热液的盐度和矿化度。变为地下热卤水。当其向温度、压力减小的方向移动时,达到一定的有利层位和构造部位时将发生卸载,这环境总是还原条件,将热卤水中的矿质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出来。 定过程也就是沉积一再造过程,其成矿作用的独特性表现在,① 首先是成矿介质(溶液)与火成岩无关,它们为各种类型的地下水。② 再者成矿物质来源于各种围岩。 围岩:地表或近地表的各种矿床及含矿围岩 矿源层:含盐地层(含盐类的沉积地层) 火山岩地层 4、矿床类型 碳酸盐地层中:汞矿床(湘西、贵州) 锑矿床(湖南锡矿山) 铜矿床(砂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