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湖熟,天下足。”进入现代农业生产阶段,这首千古传唱的民谣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现代农业科学证实,磷是农作物生产所需的三大元素之一。我国磷肥年总消费量已占化肥总消费量的1/3,磷肥在我国粮食增产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磷肥是粮食的“粮食”——在这个意义上,湖北无疑是全国粮食生产的“粮仓”。2009年,湖北省保有磷矿储量32.42亿吨,居全国第三。近年来,湖北深部找磷再获突破,新增磷资源储量10多亿吨,保有储量跃居全国第一,我国的磷矿资源格局由此改变。
9 r8 N7 j7 Z6 D t% v8 F* F 改写我国磷资源分布格局的人,就是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为代表的一群地质人。
+ A9 M, E, X2 v# h/ I2 X; l7 J) } 为天下粮食增添“粮食”
; Z$ o s: M: c0 ?. O+ B 我国磷矿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但分布极不均衡,云南、贵州、湖北、四川、湖南五省的保有储量超过了全国总保有储量的80%,其中湖南磷矿品质不佳、四川磷矿以自用为主,全国大部分地区所需磷矿均依赖云、贵、鄂三省供应。“南磷北运,西磷东调”,成为我国农作物“粮食”供应的基本局面。
" l4 F3 Y5 S* y 我国东部地区一直是粮食主产区。在3个为全国粮食生产提供磷矿的省份中,湖北是离粮食主产区最近的省,而且在全国八大磷矿分布区中,湖北就拥有宜昌、荆襄、兴神保和黄麦岭4个。减轻运输压力、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扩大湖北磷矿资源的资源储量,对保证全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7 X3 g1 D3 C3 O% B1 e* V0 R 也正是基于此,原化工部于1973年在古城荆州成立了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北地质勘查院,目的就是为全国粮食生产补充更多的“粮食”。
9 l0 z8 x- i2 x V/ t 中化湖北院也不辱使命,在计划经济20年间,共向国家提交磷矿石储量2.8亿吨,完成了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兴神磷矿的勘查,“八五”期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奖、找矿奖,发现了兴神保等大型磷矿矿产地。在与神农架密林为伍的找矿过程中,中化湖北院逐步形成了“热爱地质、奋发有为;敢于探索、巧于创新;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神农精神”。; K' Z: i6 R' K; P3 S
在上世纪末地质工作低迷期,中化湖北院在地质工作量锐减的情况下,一边组织职工在工勘市场找活维持生存,一边组织技术人员开展湖北找磷的基础性研究,形成了以工勘补地质的维持找矿队伍稳定模式,先后设立扬子地台北缘深部找矿研究等课题,应用新成矿理念加强对鄂西磷矿成矿地质条件和背景的研究,进而形成了“在神农架背斜和黄陵背斜两个构造体系间的深部,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的认识。
k n7 A" b1 A( i0 l 新认识对中化湖北院补仓能力的提升是显著的。“十一五”期间,北院以湖北西部宜(昌)——兴(山)——神(农架)——保(康)为主战场,先后完成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1个、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3个、商业性地质勘查项目16个,20个工作矿区中特大型以上矿区7个、大型矿区4个、中型矿区5个,累计新增磷矿资源储量20亿吨。) {4 Q3 v8 S$ J, I& I
中化湖北院补仓能力的提升,直接改变了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格局。湖北这一离我国粮食主产区最近的“粮仓”,磷资源的保有储量一跃成为全国第一。 v% w% I* p& P& _/ D3 o
黑良山:撬开一扇深部找磷的天窗
2 N* F, F* g0 ~& }8 u" L1 q 进入新世纪后,湖北昌达化工有限公司主体矿山樟村坪磷矿出现危机:保有资源储量的服务年限仅剩下5年!9 F" s7 c6 L0 k. n3 ?. [, n
接到昌达公司的请求,中化湖北院的技术人员以此前形成的新认识为指导,认为樟村坪磷矿黑良山矿区位于扬子地台北缘秦岭——大巴山台褶带东南端、黄陵背斜北翼,广泛分布寒武系磷酸盐岩建造,下伏震旦系含磷层位,地下600米~1200米应有磷矿。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并不为同行看好。
3 f( y; y/ E% g2 {. w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2004年 5 月,中化湖北院在黑良山南部设计了验证孔ZK01。2005年5月1日,“找到矿了”的欣喜呼喊声在山谷间回荡——地下550米处,见到3.49米厚的矿层。这一好消息传到院里,时任院长的蔡俊平喜极而泣:“我们赢了!”
9 b- y3 n5 A- x/ Y2 ? 验证孔见矿,更加坚定了中化湖北院关于鄂西深部有矿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昌达公司深部找矿的信心和决心。2005年,国家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基金启动,中化湖北院与昌达公司沟通后向全国危矿办提出了立项申请,并于2006年正式开始深部找矿。* [# x* e* m4 i1 s4 f+ W
黑良山地处神农架山区。这里虽然最高海拔只有1792米,但相对高差却达到了800多米,山坡陡峭、悬崖遍布,加上让人防不胜防的毒蛇、旱蚂蝗、马蜂等,考验着中化湖北院的地质队员们。为了早日弄清黑良山深部的资源状况,地质勘探人员发扬“神农精神”,钻进神农架的深山老林进行了1年多的地质普查工作,共施工14个钻孔、1个坑道,在590米~900米的地层找到了富磷矿层。随后,矿区进入详查、勘探阶段,共在黑良山探获磷矿石资源储量9650万吨,平均品位24.74%。这一成果,可延长矿山生产年限60年以上。
: i4 d' K2 Z, T2 z 深部找矿成果,像一扇被撬开的天窗,透过它,人们发现,鄂西深部存在巨大的磷矿资源潜力。
( G1 \5 Y# J, i; t; n5 V. [ 杨柳矿区:改写我国磷矿资源分布格局, v# `4 `% G. O! ]% g: G
“在神农架背斜和黄陵背斜两个构选体系间的深部,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这一新认识,虽然让中化湖北院撬开了一扇天窗,但离鄂西“庐山”真面目还有相当距离,必须有亿吨级大矿来证实。$ M+ e1 i' g# X3 A2 ?; D
2006年,湖北省设立地质勘查基金。中化湖北院向远安县国土资源局、省国土资源厅交流汇报,建议在省地勘基金中设立《湖北省宜昌磷矿杨柳矿区普查》项目,查清宜昌磷矿震旦系下统陡山沱组含磷层位向东北部分布规律和赋磷状况,扩大全省磷矿远景规模。4 \+ T* x( ~* R8 }% M6 D
这个立项申请,引来了多方质疑,因为杨柳矿区是当时一社会投资者在钻探验证见矿效果不好后放弃的矿区。在一次次论证、一次次激烈论辩后,湖北省厅最终决策:上!先小步试探、在见到实效后再增加投资。2006年,省地勘基金在杨柳矿区安排普查费用80万元,要求完成钻探1450米/2孔,槽探200立方米,地质填图19.04平方千米。
$ G$ X# o, ?4 q+ d! |1 J$ N 2006年10月18日,ZK104开钻。尽管已经在钻机选型、钻探工艺设计、钻具选配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但钻进中遭遇的地层破碎、涌水、溶洞、掉块等情况,其难度远远超出了想象。湖北省厅相关领导和专家得知后,亲临现场调研、鼓劲,开会共商破解之策,最后确定了新的施工方案:改进钻进工艺、针对不同地层变换钻进孔径、利用全孔化学泥浆护壁……边钻边摸索, ZK104孔竟然整整打了一年才终孔。
2 @; z6 O$ y4 e) e( c# ? 谈到这一情况,机长鲍植顺说:“杨柳矿区是隐伏矿,区内又没有开采矿山可供借鉴,地质技术人员要通过ZK104验证深部资源,还要用它搞清地层、深化对矿区的认识,以便确定整个勘查区工作部署。一个孔打一年,但一个孔能有这么多作用,我们的收入受到影响也是值得的。”
4 w) B( J: w, ]1 t8 z6 p 随后,中化湖北院设计施工了7个钻孔,对杨柳矿区进行全面普查工作。7个钻孔共揭露三层磷矿,其中两层为工业矿层,且矿石品位高、厚度大。院总工郑门关同志带领专业技术人员结合这一成果对此前的新认识进一步细化,认为杨柳矿区深部赋存沉积型磷矿床,且往北及往东空白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2 O0 |* @6 s9 Q7 P* R 湖北省厅领导同意杨柳项目探矿权向北和向东空白区扩展,并要求对扩界后的矿区按普查进行整体设计,以1200×1200米的工程间距布置钻孔进行系统控制,提交推断的资源储量2亿吨。0 _2 x: m) l% d: K, V) p
中化湖北院干得更欢了。到2010年6月,中化湖北院仅用4个工作年度,就基本查明了32.27 平方千米杨柳矿区的地质构造、磷层、磷矿石质量特征、矿藏规模、矿段开采技术条件等,共提交磷矿石333+334资源量约7.3亿吨,达到特大型规模,平均品位24.44%。7 k8 A: \1 L2 e6 y0 F% ~+ m/ L
杨柳矿区的找矿成果改写了我国磷矿资源的分布格局,湖北省磷矿储量在全国的排名也由第三跃升为第一。
+ v' z! n( J/ z3 ]- D 杨柳矿区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单一矿区最大规模的磷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超千亿元。杨柳矿区的成果向人们预示:湖北省神农架—保康—宜昌的磷矿资源可能连成一片,在原宜昌磷矿区的北部和东部延伸区域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一旦这些预测被证实,湖北这个“磷矿粮仓”也必将进一步被充实。+ |( V+ H) f/ i S2 L ?8 j
为了“仓禀实” 付出再多也高兴
3 F5 K V3 F- @$ \+ G 据统计,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化湖北院在鄂西地区共完成各类找矿项目 20 个,探获的磷矿石资源储量 20 亿吨。
, E3 ]- r) d$ z4 F+ V0 d' A. q, R 沉甸甸的成果背后,是中化湖北院干部职工的无私付出。( r5 e4 h+ c( f& V0 [( l- g+ v
杨柳矿区普查开工前夕,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程昌红的岳母癌症已进入晚期。但程昌红拎上行李,毅然走向矿区。得知岳母去世的消息,正在矿区的他泪如泉涌。
6 T( I+ r; o' N 同样身体力行的,还有朱熙槐、张国鹏、梁正清、段先进、钟新洲等老党员,王华所、曹祥咏、李金楚、陈明生、荣红仁、吴中柱等退而不休的老同志。他们或在野外与年轻人比着干,或在室内帮助进行资料处理、技术把关,有的身患绝症还坚持工作,把好自己负责的关口。$ h+ M, h5 f$ j) b8 s, u- h" v
更可喜的是,通过鄂西找磷项目的实施,“神农精神”在中化湖北院得到传承。1 t# ]* t* v; ]& v- w2 Q' B- B! R _
杨柳矿区,还有一群“80后”。这批生力军,每天都是带上咸菜、鸡蛋、冷馒头上山,一双登山鞋个把月就磨破了。他们还要时时提防毒蛇猛兽的突袭。一次,杨涛在野外工作时,就被毒马蜂蜇了一下,半边脸顿时肿得像气球,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同伴冯礼赶紧护送他到十几公里之外的镇医院治疗。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但毒素刚消,杨涛又出现在了野外工作现场。
% I& ?4 k' {# ~: Z" t8 n \2 b 初为人父是件值得庆祝的事,但狄慧江得知自己成为爸爸时,却正奔走在杨柳矿区的崇山峻岭里;为了找矿,常年坚守在野外,现在已经二十七八岁的杨涛、冯礼,至今还没有女朋友;水文工程环境分院院长、女勘探队员曾波说,她很喜欢这份工作,对岩石有感情,再苦也心甘。许多单位请她去教书,她都拒绝了。
# X! w+ N4 \" `* K 这群改写了我国磷矿资源分布格局的地质人,就是这样,为鄂西“磷矿大粮仓”的不断丰腴,风险着,拼搏着……& H# K; e/ ?/ N( H' d$ N
来源:中国矿业网. c6 y$ m- ?: I(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