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地质公园岩溶学的天然教室 http://www.chinamining.com.cn 2011年12月29日 作者:周俊华 编辑:中国矿业报 五峰地质公园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五峰土家自治县境内,东望荆湘,西接巴蜀,南临张家界,北通三峡,325 国道贯穿东西,交通较为便利 。
五峰地质公园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类型齐全,系统完整。园区内,随处可见形态各异的岩溶地貌景观,岩溶体系发育之完备、地貌呈现之雄美实乃一绝,不愧是“岩溶学的一个天然教室”。
五峰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主要包括以五峰组剖面为主的典型地质剖面景观,以岩溶地貌、构造地貌为主的地质地貌景观,以腕足类、笔石类、三叶虫类以及丰富的沉积构造(古生物活动遗迹)、孑遗动植物活化石等为主的古生物景观,其中以岩溶地貌景观最具特色。
该公园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70%以上,岩洞、岩槽、岩溶洼地、岩溶槽谷及构造侵蚀岩谷广布,形态多样,地下岩溶相互沟通,形成了地下岩溶管道网络,构成了奇特的岩溶化地貌。其中尤以柴埠溪大峡谷、长生洞、白鹿景区为最。
柴埠溪大峡谷沿长乐坪背斜轴部的张性断裂发育,这一部位的岩层破碎,是地表水大量入渗和集中产出的区域。在地壳抬升的过程中,水流不断侵蚀下切,岩洞逐步坍塌,最终形成了柴埠溪“U”型大峡谷。
峡谷两侧的地层缓缓向山内倾斜,在侵蚀、溶蚀和重力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的岩体不断崩落后被河流带走,残留的岩层容易形成直立的岩溶石柱。峡谷周边的地表水汇聚于岩溶槽谷或岩溶漏斗,通过岩溶洞穴汇入河道。在河道进一步下切的过程中,也加剧了出水口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从而形成了像“坛子口”、“大湾口”、“断山口”等这样的高陡缺口。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质条件,造就了柴埠溪“幽峡百里,奇峰三千”的地貌景观。
五峰地质公园被称为“溶洞王国”。据考察,五峰境内有大小溶洞上千个,其中以长生洞规模最大。长生洞全长约4千米(已开发出1500米),纵深300米,上下高差150米。洞中有洞,楼上有楼,景中有景,下有厅堂,上有长廊,蜿蜒曲折,纵横交错。
洞中石笋、石钟乳和石幔等岩溶景观十分丰富,断臂女神维纳斯、定海神针、双龙盘柱、金鸡报晓、水晶冰帘、仙花仙果、凯旋门、莲花峰等经典迷人的景致巧夺天工,令人目不暇接。
据介绍,已开发的长生洞发育于寒武系的灰岩中,地下水顺褶皱轴部的张性断层溶蚀,被溶蚀的物质沿断层通道排出,洞体因坍塌与溶蚀而逐渐扩大。整个溶洞构造复杂,支洞繁生,歧路四伏。按溶洞结构和典型景观,全洞分为7个景群,即春和楼、仙人坡、灵隐宫、长廊、天台、凯旋门、冬宫。
白鹿景区是由奥陶系宝塔组的龟裂纹灰岩组成,岩层产状顺坡向缓缓倾斜,水流的长期溶蚀作用形成纵向溶沟,与横向的卸荷裂隙构成网格状,就像一座没有顶盖的迷宫。在这里,有的溶缝非常狭窄,仰头望去,天空就像一条蓝蓝的细线;有的溶缝顶部相连,宛如一座石垒的地宫。这里如同柴埠溪的缩影,虽然少了些柴埠溪的雄和险的气势,却更给人以秀和美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