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度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会在北京召开 【2011-12-28 来源:地调局科外部 作者:刘凤山】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度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会议于2011年12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会议精神,对全局2011年科技和国际合作工作进行了总结,明确了2012年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重点。李金发副局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科技与国际合作面临的新形式,强调科技与国际合作对引领和支撑地质调查工作、实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全局2012年科技与国际合作主要任务。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白星碧副司长到会指导,对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最新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2012年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基础地质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我国获得第十颗“金钉子”,世界第一,在年代地层研究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古生物研究又有新发现,为生命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证据,成果在《自然》和《科学》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编制完成,深化了区域地质和成矿规律的认识。识别出拉萨地体前寒武纪高压变质带,获得青藏高原腹地深地震强反射数据。发现鄂尔多斯岩石圈异常的导电性结构,为研究区域地质演化及其动力学和资源效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是天空地一体化勘查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制我国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轴航磁梯度勘查系统、地面氦光泵磁测系统和高灵敏度航空伽玛能谱勘查系统。研制了我国首套勘探型航空重力勘查技术系统。研制出直升机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仪样机和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仪样机。集成了大幅宽、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定量化等特点的星载高光谱成像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实现与高光谱卫星系统与地面接收处理工程的有效对接,填补了我国地质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空白;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仪成功国产化,破解了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基于我国卫星的野外地质调查服务与管理系统成功试运行,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2000m深部钻探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并进行了推广。多功能车载野外实验分析装备实现了现场分析技术跨越式发展。全自动数字化岩芯扫描仪实现了蚀变矿物快速填图。滑石型难选钼矿选矿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是国际合作不断深入。海洋地质国际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利用德国科学考察船“太阳号”在北部湾开展海上调查,引进了欧洲先进的深海地震调查解译技术方法。中澳CO2地质储存合作取得新进展,与西澳地调局合作开展地质填图示范研究正式启动。不断探索境外地质找矿突破新机制,引导、服务国内大型矿业企业在境外开展地质勘查开发。开展了全球9个巨型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中-塔、中-印尼和中-秘鲁等合作地质地球化学调查进展顺利,全球卫星遥感地质与环境解译“一张图”工程和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服务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三维地质填图技术方法国际研讨会、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国际会议、境外矿产勘查与信息服务论坛等重要会议。 四是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突破,一批实验室入选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9个国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基地获批。新增4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五是系列地质科技成果和优秀科技团队、人员获得嘉奖。有2项成果和16项成果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1项专利获第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14个研究团队、单位和42位同志获得嘉奖。 六是科技成果交流活跃。举办地质调查科技下基层活动,为一线地质调查人员举办勘查新理论新技术培训班。全年开展了近30期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培训,近3000名地质人员参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局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宣传了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全年发表了近2000篇高水平的科技论文。 2012年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将从“业务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野外科研基地建设、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加强业务建设做起,支撑地调工作更好发展。按照地质找矿突破对科技与国际合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梳理制约地质找矿的关键科技问题,明确主要目标任务,并探索科技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绩效评估相互促进的新机制,确实发挥科技对地质找矿突破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按照局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启动业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国际合作布局和网络,推进实质性项目合作,推动地学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人才国际化进程。大力加强境外地质调查,建立境外地质调查工作成果合理、充分利用的新机制,引导国内有实力的大型矿业企业“走出去”。 来自局系统27个单位科技外事分管领导、管理人员和局有关部室共9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李金发副局长作重要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