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支期(三叠纪)
印支期岩浆活动仍然继承了加里东期的构造岩浆活动格局。北部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地区,中部区、藏滇区和华南区岩浆活动明显增强。从岩性特征分析,北部区以花岗岩为主,向东出现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有碱性岩石(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云霞正长岩)的出现;中部区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组合,在秦岭出现环斑花岗岩和混合花岗岩;藏—滇—川区主体岩石与中部区相同,但出现许多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小岩体,有的成为三叠纪蛇绿岩的组成部分;华南区岩性特征和岩石组合则与此前变化不大,唯滇桂交界一带出现大片该期的辉绿岩墙(席、脉)群。
火山岩
1 新疆地区
新疆地区火山岩主要是中—晚三叠世陆相火山岩,见于祁漫塔格山南,吉木萨尔县大龙口、三工河一带,西准噶尔的克拉玛依—百口泉一带地下也有产出。祁漫塔格山南坡,主要为流纹岩、石英斑岩、霏细斑岩、基性—酸性角砾熔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安山岩、玄武岩(199 Ma~222 Ma,K-Ar,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1985)等。吉木萨尔县,为杏仁状安山岩。克拉玛依—百口泉一带,在钻孔内的 1 118~2 798 m深处,见有流纹岩、玄武岩(197.5 Ma~218 Ma,K-Ar,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1985)和碱性玄武岩等。
2 西秦岭地区
该区早三叠世以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安山玄武岩等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伴有火山碎屑熔岩。晚三叠世在祁连山地区及向西延入青海省有凝灰岩、酸性凝灰熔岩等零星分布。
3 青海地区
区内火山岩可分为早—中三叠世海相火山岩和晚三叠世海相、陆相互生火山岩。前者集中分布于柴达木东缘与西秦岭、祁连山结合处,以及西秦岭及巴颜喀拉山等地,如下三叠统洪水川群(海相)中上部及中三叠统闹仓坚沟组(海相)下部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及英安质凝灰熔岩、安山质凝灰熔岩、中性火山角砾岩、晶屑岩屑凝灰岩等。后者陆相火山岩沿东昆仑—西秦岭自西向东由中酸性熔岩—中性岩—基性岩。亦即西段祁漫塔格—喀雅克登塔格一带,以流纹质角砾岩(222 Ma~235 Ma, K-Ar,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为主,中段都兰—鄂拉山一带,以安山岩、安山质角砾凝灰熔岩为主,东段西秦岭黄南等地,以橄榄辉石玄武岩为主,夹有基性凝灰角砾岩等。海相火山岩分布于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南缘与唐古拉山结合部,西起西金乌兰湖经玉树后向SSE转折进入四川,其南带以中基性熔岩为主,局部枕状构造发育,夹有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北带主要为枕状构造发育的富钠细碧岩—角斑岩,并有少量中酸性—酸性熔岩,岩石均已变质。西昆仑奥依塔格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还夹有少量橄榄玄武岩、安山岩。东昆仑八宝山-鄂拉山和西秦岭青海茶卡、甘肃北山、夏河等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内见有海相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组合;晚三叠世海陆交互相火山岩,分布于八宝山-鄂拉山地区,为碱性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组合(222 Ma~235 Ma,K-Ar)(204 Ma~225 Ma,K-Ar,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在祁漫塔格和青海都兰地区的陆相火山岩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青海东部同仁-泽库地区为玄武安山岩-石英安山岩组合。
4 东北地区
区内火山岩主要为早三叠世陆相安山岩,晚三叠世有陆相流纹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属英安岩—流纹岩组合;海相火山岩仅见于完达山,系枕状熔岩与放射虫硅质岩、镁铁质岩、超镁铁质岩共生。
5 滇—藏地区
在羌中南—唐古拉—保山带大水塘组中赋存有主要为玄武岩、橄榄玄武岩、安山岩和碱性流纹岩。羌北—昌都—思茅带在江达组中赋存有以陆相玄武岩、安山岩、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及少量中酸性岩火山岩。松潘—甘孜带的德格至中甸一带,向北延到青海,在曲嘎寺组、图姆沟组中,有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属典型的安山岩组合。义敦地区也为安山岩组合。理塘、道孚、阿尼玛卿地区的火山岩则显示了由拉斑玄武岩向碱性玄武岩过渡的情况。澜沧江带芒怀组和小定西组以中基性岩为主,中性及酸性岩次之,岩石组成包括玄武岩、橄榄玄武岩、细碧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安山岩、角斑岩、英安岩、流纹岩、石英斑岩等,他们在中三叠世时为海相喷发岩,晚三叠世时属陆相喷发岩。滇东富宁-开远一带,有孤立分布的具中心式喷发特点的玄武岩,同期并伴有潜火山岩出露,岩石变质较深。
6 华南地区
滇东、桂西右江地区,有赋存在海相三叠纪地层中的玄武岩、细碧岩,及少量的基性火山碎屑岩和酸性熔岩。桂西南那坡—凭祥一带早期为细碧岩,后期为中酸性火山岩。右江—崇左—十万大山一带以流纹岩、流纹斑岩(223.8±22.5 Ma,Rb-Sr,薛怀民等,1995)等酸性熔岩为主。早期至晚期,也由基性向酸性演化。
侵入岩
1 超基性—基性岩
超基性—基性岩发育于昆仑山、滇、藏、川西等地区。
藏北查多岗日、拜惹布错至若拉岗日一带有6个岩体侵入于晚三叠世地层中,可能属印支晚期形成,岩石类型为方辉辉橄岩和辉绿岩,多已强烈变质而成片理化的滑石-菱镁岩。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索布力嘎—格日朝鲁一带有斜长岩、苏长岩、辉长岩、橄榄二辉岩组成的田家营子基性杂岩。川西义敦地区,有方辉橄榄岩、含辉石纯橄岩、单辉橄榄岩、辉长岩组成杂岩体。桂西南至滇东,超基性-基性岩小岩体很多,其中,北侧的西林-田园一带,沿西江断裂两侧分布,有100余个层状及似层状岩体,面积约50 km2,侵入于石炭系及下二叠统中,主要为辉绿岩和辉长辉绿岩,局部有橄榄辉绿岩和辉石辉绿岩。那坡-凭祥一带,沿那坡断裂和凭祥-东门断裂也分布有辉绿岩、辉长辉绿岩、橄榄辉绿岩和单辉橄榄岩等 70余个岩体,面积约35 km2。湘东板杉铺加里东期中酸性-酸性岩体内外侧,也有较多辉绿岩及云斜煌斑岩脉侵入。河北青龙杜家营子见有辉长岩、辉石闪长岩。赣南安远也发现有印支期超基性岩筒。黑龙江省完达山见有超基性—基性岩岩体,岩体为辉石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等。
2 中性-酸性岩
主要分布在青海、秦岭、昆仑山、东北、华南以及藏滇等地区。而华北—内蒙古和昆仑—秦岭两带则保留EW向构造岩浆带痕迹的基础上,东北、华东、华南区,已显现出主体转为NE向构造岩浆带的轮廓(图3-6),这种构造走向的转变可能反映了太平洋板块对大陆构造的影响。
3 碱性岩
辽、冀、晋、川、滇、黔等省的部分地段零星出露有印支期碱性岩。辽南花岗岩带内晚三叠世赛马碱性岩体内,有碱性正长岩、碱性黑云辉石正长岩、霓辉岩、霞石正长斑岩。内蒙古包头地区见有两个碱性岩小岩体(庙沟、膝盖沟),出露面积6~8 km2,主要为霓辉正长岩。山西天德—河北阳原一带见有以霞石正长岩为主的碱性岩小岩基。东秦岭—大别山的木桐沟—九里沟及松扒等地,有霓辉正长岩、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脉或岩墙。川西理塘、江官山、巴亨等地,有霓辉正长岩,可能属玄武岩浆晚期分异演化产物。黔东南、黔西南和滇东南等地区,碱性岩呈岩脉、岩墙等沿断裂带成群分布,侵入最新地层为中三叠统。黔西南有含霓石、霓辉石的辉石岩、黑云母岩。滇东南有含副长石的钛铁辉长辉绿岩、碱闪钛辉辉长岩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