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1590|回复: 1
收起左侧

[热点讨论] 地学科研滞后局面亟待转变

[复制链接]

1150

主题

5952

铜板

51

好友

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9457
发表于 2011-11-2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11月25日)

( o+ p1 C. B. R: E4 j/ y3 P2 z  重大找矿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地学科研综合能力的支撑。然而,近几年来,科研落后于找矿已成为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妨碍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的因素之一。
" \1 k4 j9 j' B& y" A1 U) N  当前,“先找矿后科研”现象普遍存在。发现的很多矿床都是快速普查、详查、勘探,在1~3年时间里就完成找矿任务。政府和地勘单位更重视的是该地区地质条件符合哪种找矿理论,然后根据此理论开展相关地质工作,由于经费、人员紧张或别的原因,没有安排专门经费和力量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即使开展了科研工作,大多都是在找矿任务完成以后。科研滞后,违反了地质工作规律,造成学科发展被动地跟着找矿任务走的局面,不利于找矿工作的持续开展。8 m- `/ s* R/ q! n+ H7 @% O% A! f5 P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记者经过调查后认为,其一,科研工作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不少地勘单位认为自己就是负责找矿的,科研工作是科研院所的事,找到矿了,再搞科研也没太大的意义。科研经费投入的紧缺,也是地勘单位不太情愿搞科研的原因。“十一五”期间,西南某地矿局共下达55个科研项目,配备经费1300余万元,该局科研工作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而科研经费与全局地质工作的投入相比,可谓九牛一毛。9 T* V5 H  ?9 i
  其二,政府投资科研的热情明显不高。科研工作费时长,见效慢,成绩短期内不容易看到,所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不太愿意投入过多费用。即便有的科研项目开展了,也是缺乏持续性,在资金分配上“撒胡椒面”。“十一五”期间,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地质工作的投入,大多省份都建立了省级地勘基金。几个矿业大省(区)如内蒙古、河南、云南,对地质调查的投入少则30亿元,多则50亿元,规模前所未有。但从一些省份公布的数据来看,科研投入的比例远远少于找矿投入的比例。% V3 U9 {0 L; e$ w4 m
  其三,社会对科研没有积极性。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资料显示,财政投入与商业投资地质勘查市场的比例,已由“十五”时期的“七三开”变为“十一五”时期的“三七开”,地质工作正在成为社会热钱投入的重点区域。在云南等矿业大省,社会资本甚至占到了地勘投入的八成以上。社会对地质科研的投入却少之又少,即使投资,也是针对一些尾矿综合利用回收等实用性项目,资金量很有限。7 Q4 e% D, w, m* H9 X: ~
  其四,科研工作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从现有仪器装备整体情况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成套技术装备还严重不足,更新换代、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普遍,仍未摆脱封闭式研究的模式。开放、联合、设备与信息等科技资源共享的研究机制远未建立,这也是难以取得重大技术进步和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 Z4 G$ o2 z% Y5 K  地质工作的战略转变需要先进技术作为支撑,需要多种现代技术的集成,需要多“兵种”、多技术、多手段对重大地质问题进行攻关。要实现成为地质强国的目标,地质科技必经发挥引领作用,必须持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一些重大地质理论和方法技术成果在国际地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增强话语权。
/ r$ H9 D) D! y0 ~" ~  p  目前,业界普遍认识到找矿工作需要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例如,已知矿区盲矿体的寻找需要详细的构造和矿化蚀变分带研究,扩大找矿远景离不开矿区综合研究;若进行战略选区,确立找矿方向和目标,则更需要运用新的思路和理论创新。为解决科研滞后问题,笔者建议:
4 s6 i+ G% W- @' [6 G* j, y4 L4 W  一是将地质找矿任务和科研工作同时下达。地方政府应加大地质科研投入,在重点区域坚持找矿任务与科研工作同时下达,以找矿任务带动地学科研发展,发挥科研在开展重大找矿任务中的支撑作用。坚持将科学研究与找矿实践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下工夫。要有重点、有选择、有计划地瞄准当地一些地质问题开展部省联合研究,解决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
* H) w( G) D3 s  二是在各种地勘市场投资中规定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形成制度,规定一定资金比例用于地质科研,在政策层面做好保障,不断提高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投身地学研究的积极性。7 W5 c" u3 E/ P) O
  三是要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势集成形成整体合力。建议部、厅、局有关科技管理部门进行优势集成,整合地质科技资源,加强地质科研平台建设,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地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广泛应用。# N2 \# ?; D6 a/ P4 C% v  \: ^. Y
  四是着力培养一流的找矿科研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要有计划、有重点、有规模、有层次、有措施,地方政府要在提升人才素质和能力上做文章,科研项目向各地质专业科技带头人倾斜,培养地学领军人物,从各个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打造一支能打硬仗、一流的找矿科研综合人才队伍。[/blue]
大家好!

4

主题

3万

铜板

1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803
发表于 2011-11-25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认同!地质队基本上仍是生产单位,在技术骨干人手偏紧的地勘单位,首先需要完成大量面积性地质调查工作或点上矿产勘查工作,能有科研项目跟进,或出质量较高的科研成果实属不易。最近几年大批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到了地质队,可能会慢慢扭转科研力量不足的局面。
前段时间北京的天简直是冷煞我也!从澡房出来到宿舍不过一分钟,头发里的水分全结成冰嘎嘎;上课路途伴随身体颤栗和牙根磕磕;在没多少暖气的宿舍里还得无奈地做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