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1548|回复: 0
收起左侧

[其他] 黄文炜:孔庆东给“南方报系”一个反思的机会

[复制链接]

89

主题

9万

铜板

35

好友

钻石会员

木页蓝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积分
6852

灌水勋章宣传勋章贡献勋章

发表于 2011-11-1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2011年11月7日下午3点21分发出的一条微博,注定要成为“新论语”的首选:“一分钟前,《南方人物周刊》电话骚扰要采访我,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孔和尚斩钉截铁答复了一个排比句:去你妈的!滚你妈的!操你妈的!”
以下是本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1、首先感叹微博的影响力。一条微博就能激起千层浪。很多公众关心的事、有争议的事,都是从微博传播开的。孔教授很好地利用了微博。据说,这一事件之后,孔教授的书加印了之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教授是赢家。
2、骂人的真相是什么?本人不相信孔教授真的在电话里骂了那三个排比句,要是真骂了的话,他没有必要在微博上坦白的吧。不知道记者在电话里是如何与孔教授对话的,“态度很和气,语言很阴险”——这是孔教授的感觉,无疑他拒绝采访,具体怎么说的,只有那位记者和他两人知道。但是孔教授拒绝之后还是恨意难消,于是用过激的言辞在微博上再现了一下自己的情绪而已,不,他用一种炫耀的方式骂人。这就让人扼腕叹息了。恐怕与人品有关。
3、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教授虽然很博学,但不够大气。《南方人物周刊》之前采访过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胡总编就显得就大气得多,接受采访了,而且访谈很精彩,其中不乏碰撞的思想火花,双方能够理性和建设性地对话。观点不同,能够对话,更是一种彼此的升华,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议论的空间,这等于是造福百姓。孔教授为什么不能接受采访呢?为什么不利用这一机会与自己眼中的所谓“汉奸的南方报系”媒体正面交锋呢?这是一篇本人很想看到的人物报道,很遗憾,恐怕再也看不到了。只能说,他是把对方完全当作敌对势力了,完全把自己和对方彻底置于敌我矛盾中了。
中国媒体出现左右两大队列,这是好事,说明大家并不是靠通稿吃饭,有自己的见解。本人既给《环球时报》写稿,也给《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写稿,当然写的都是与日本有关的事。媒体不管是左还是右,都有思想的火花,不恶劣地骂人就好,就算骂人也可以文明地骂。《南方人物周刊》曾经把日本的石原慎太郎做封面人物,笔者也贡献了一篇。东京都网站上石原慎太郎专辑报道的日文译文,日本文化人也感佩中国媒体的深度,赞叹中国媒体的进步和开明。笔者佩服“南方报系”的勇气,认真研究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人,给他说话的机会。这个创意值得珍惜和发扬。
说明一下,在本人眼中,左派、右派、汉奸等等,统统都是中性词,“左”抑或“右”,只不过代表一种思想和立场,不代表好坏优劣。“汉奸”这一词,其实也不可怕。本人替日本说好话,也曾被人骂为汉奸,当时心态很平静,在中国,原来“汉奸”这么容易就当上了?所以,甚至觉得“汉奸”一词还颇有亲切感呢。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也在不断变化。这次事件后,笔者第一次听说,还有叫做乌有之乡的左派网站,但是右派网站有吗?谁能告诉我。
4、为什么有些网民在网上投票中支持孔庆东骂人?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微博火了之后,网络上有这样一种风气:谁会调侃,谁会巧妙地骂人,谁会耍嘴皮子,谁就吃香、谁就红起来。这就是微博的特殊功能——练嘴皮子。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娱乐精神吧。在中国,从来不乏起哄的人。孔教授的文字编排功夫自然了得,用排比句推出骂声,自然让一些人折服。所以,有网民说,孔教授成了相声演员,这一点评是很到位的,说穿了,就是演戏嘛。但是孔教授身为教授,更应该想到如何用文明的方式影响大众。
另外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有些媒体和记者的形象有些扭曲了,比如拿红包、比如面对群众趾高气扬……于是咱们只知道孔教授骂媒体了、骂记者了,管他是“南方报系”还是“北方报系”,觉得骂了就是好,出气了。这点是媒体和记者需要反省的地方。
5、最后向“南方报系”进一言,孔庆东事件给“南方报系”一个反思的机会:积极关注社会阴暗面和弱势群体,宣扬普世价值的同时,还要思考,怎样让各个层次的读者、包括不同政见者接纳自己?可以尖锐,但不要尖刻;可以激动,但不要急躁;可以深刻,但不要隐晦……哎,有时不得不隐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