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土资源网 (2011年9月2日 11:5)
) ]$ V; E! i9 R. |: w& q) @ i# N7 \+ _0 b3 w) `
; I3 a# l7 u/ G/ |( l" w: O4 d( r' n1 Q9 d1 M
: |& g' r7 H) o/ |- B: B# h
) O2 ~. ^, p6 ?; y) S
刘 维
- L: i& G# ]1 ?7 h' D+ y5 E7 R! [0 R4 v5 `( P; ?& f8 Y0 Z" p
& W& H0 j* i; L) o% X
9月1日下午,中国地质科学院8个党支部分别举行座谈会,学习浙江地质七队先进事迹。在人数最多的科技外事信息学报联合党支部座谈会上,地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开门见山地提出,学习先进,首先要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学了之后应该怎么做,一番话引起了众人的热烈讨论。在讨论中,记者明显感受到,对他们来说,七队事迹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无上的光荣和深深的责任。
9 h7 i/ h, Q& E l) x( L; q& {, U: l; ]2 I0 x6 p, U
尽管岗位不同,但同为地质人,七队获得的荣誉让地科院的同仁们与有荣焉。不少人都有过野外工作的经历,尝过野外工作的艰辛,也享受过艰辛工作之后取得丰硕成果的巨大喜悦。: |) k4 g4 r6 P3 f
# G. `2 D ]; q. ` 与其他人相比,王小烈的感受更为强烈——在地勘行业,他已经工作了整整29年。“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过去我们在地勘单位也经常碰到,非常亲切,好像在自己身边发生的一样。”相同的经历,让王小烈深知七队给地质工作者带来了哪些宝贵的财富。“执着、精神、奉献,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地质是探索性很强的科学,需要执着的科学态度,地质科研工作者要脚踏实地,耐得住寂寞。从事地质工作,必须和艰苦打一辈子交道,正因为有了“三光荣”精神的支撑,才会有那些抵住了物质诱惑,将一生奉献给地质工作的人。在王小烈的地勘生涯中,“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同样在地勘一线工作过多年的科技处副处长郝美英说,只要你真的爱这个职业,就不会觉得苦。
) L7 A+ K" ~" P. }' ^6 Y) v8 I0 W; P6 s$ q$ }' }1 A
王小烈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地方政府对地质工作并不太了解。浙江七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定会引起全社会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将为地质工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对提高地质工作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产生重大意义。
/ r$ i! Y8 F9 i3 i1 y9 ?$ i# H. l% q1 H: O# n" x( z
浙江七队的先进事迹,让大家感同身受。因为在他们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这样的人。% i) T0 N6 ^8 T$ B o5 Z7 {
! |3 k, L' Z: `: q$ m; E
在资源禀赋并不好的浙江,七队居然在半个世纪内找到了十几座大矿,几乎每5年就能找到一座。而地科院的科学家们,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找到了丰富的资源,作出了突出贡献。科技处处长吴珍汉对这些事如数家珍。他举例说,在青藏空白区1∶25万填图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很多重要发现,比如国内规模最大的驱龙铜矿;而甲玛铜矿的发现,又让驱龙铜矿在经济价值上稍逊一筹。但找到甲玛铜矿的科学家唐菊兴,并不为大家熟知。“科学家们一般不吭声,但事情做得漂亮。”吴珍汉颇为感慨。科学家们在祁连山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郑绵平院士在盐湖发现金属锂,成为西藏支柱产业之一;女科学家王弭力在罗布泊找到特大型钾盐矿,缓解了我国钾盐短缺的状况;汶川地震科学钻探,是世界上震后反应最快的科学钻探,已经取得了多项重要发现;深部探测工作更是汇集了来自全国的顶尖专家,将为未来的地壳探测工程提供扎实的人才、技术基础……: n8 x# H. n; z! J* ?. n2 k
, L$ l" ]( C# L4 ?% B- K, r+ m* f 坐在大家中间的地球学报编辑部主任魏乐军一点儿也不起眼。如果不是坐在他身边的信息中心主任熊嘉育说起,可能谁也不知道他的艰险经历。2002年,魏乐军到西藏工作,路上,乘坐的汽车车门居然掉了。天气寒冷,魏乐军就用手一路拽着车门回到工地。车里其他人都没事,他却被冻病了,严重的脑水肿让他再也上不了高原。而今,他踏踏实实做编辑,默默地为宣传地科院科研成果贡献力量。) T! z6 }4 s) u. k# n
# s* ^9 I9 F3 t7 A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地质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开展在即,地质工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如何发挥地质科技在地质找矿突破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5 c' d& r' A( q) v5 A. J" w: u
- ~1 T, \. j+ i5 o% f- t- o 在王小烈看来,这就需要地质科技工作者以浙江七队为榜样,激发工作热情,始终坚守精神高地,树立为地质事业、为地质科技事业奋斗终身、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地科院机关的工作人员,要思考如何为科学家服务,为科技工作服务,为基层服务。这点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吴珍汉说,学习七队先进事迹,要学以致用。现在国家对地质科技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抗旱找水、减灾防灾等任务也十分繁重。他希望“十二五”期间,地科院能够组织实施一些大项目,出大成果,出杰出人才,支撑引领地质找矿突破。) f, Z( ?1 }5 p- u1 P% ?4 A) ?
( u& @; {; Z( t, X8 {
较之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的艰辛,科研单位的工作条件要好很多。王小烈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要珍惜现在的工作环境,有机会要到野外工作一段时间。此语一出,点燃了在座年轻人的热情。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走出办公室、走向野外的愿望,并表示要不断学习,同时发挥青年优势,大胆推陈出新。3 z- }9 L j; q) U) u6 {
9 p5 f: t1 y& o5 c( H “有一种幸福叫奉献,有一种快乐叫奋斗。”这是座谈会上一位年轻人学习浙江七队先进事迹的心得。对所有地质人来说,这种感受或许是互通的。4 p/ y; P3 y. M+ C% a8 }- i2 a/ |
3 U4 U# E/ b8 U : u) ^& }9 I$ l' k(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