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国矿业报(2011年9月1日) - g* u. q9 U1 Y
处暑后的京城,天气似乎一下子凉快了很多。+ B3 A# i$ m; x$ Q+ A6 j' s6 k
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的三维地质填图试点工作项目论证会却“火热”依旧。
J: s% t! N, Y' u& V 8月24日,经过论证、审查,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三维地质填图试点,是我国地质工作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我国全面部署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地质调查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显著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 u1 E+ ]0 l. g- M- N$ k3 G1 M. q" n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高度重视三维地质填图工作,曾多次组织专题会研究,并成立三维地质填图领导小组,统筹各专业部室工作,全面负责三维地质填图试点工作。该局还依托地科院地质所成立了三维地质填图业务中心,全面负责三维地质填图的业务技术支撑,进行项目跟踪指导,研究制定技术要求;成立院士专家指导委员会,对三维地质填图进行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 L$ x/ V) @- G7 I# J
“三维地质填图是适应我国当今地质工作需求和未来发展,地质调查工作的一次重大创新。”该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围绕试点项目工作方案,把试点工作部署好,三维地质填图工作即迈好了第一步。
; Q9 M8 p4 y) M 三维地质填图“呼之欲出”
+ k# X$ o, \8 F; G& p3 h9 u9 y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程度大幅度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成效显著,实现了中比例尺陆域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获取了海量的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基本完成我国以1∶20万比例尺为主的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 }1 c& Y' t" E( ^% G D7 j5 \2 o 然而,需要面对的现实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需求的上升,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此,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体系。6 z3 k( V: t+ l, y$ x$ J
面对新形势和新需求,基础地质工作必须转变工作模式,适应新机制要求。在2011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提出我国基础地质调查要“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二维走向三维”,为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提供基础保障。
9 W6 d* K; t- \$ g2 Y8 K 据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三维地质填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贯穿我国主要造山带的地壳三维地质填图,建立中国大陆地壳三维结构模型,揭示区域成矿与地震灾害的深部背景,在深部地质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区带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三维地质填图,实现0~2000米深度的“透明化”。查明成矿地质背景和主要地质控矿因素,圈定深部成矿有利地段,为矿集区深部第二空间找矿提供依据。基本完成我国陆域主要盆地三维地质填图,查明盆地沉积结构,构建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揭示油气成藏条件和地下水赋存条件,为开辟能源“新区”和合理开发地下水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基本完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成渝、长株潭等经济区和全国省会级城市及重大工程建设区三维地质填图,查明500米以内地下地质结构和工程地质条件,为经济区规划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分类建立不同层次深部综合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深部地质资料集群化管理和社会共享。在地质科学理论、勘查方法技术方面取得重大创新,建立三维地质填图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团队和高层次人才。8 N& j5 I3 ?6 g- s3 x& j( x
记者了解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以下原则,选择确定了试点项目:一是按照《三维地质填图规划纲要》的总体工作部署,拟按不同比例尺、不同方向进行部署,≤1∶100万部署地壳结构深部探测;1∶25万~1∶50万部署重要成矿区带、重要经济区、重要盆地、环境脆弱区三维地质填图;1∶5万~1∶25万部署矿集区、整装勘查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城市群,灾害易发区、区域含水单元三维地质填图。二是全面落实大项目机制,做好顶层设计,统一部署,集中力量出大成果。三是选择工作基础较好,所解决问题明确的项目开展试点。优先考虑与深部探测、大陆科钻和正在开展的项目结合。四是优选有能力的承担单位,尽可能考虑不同专业队伍联合组队。首批试点重点考虑了地科院及其研究所、大区地调中心和大专院校。6 j4 I) q& I- i' e/ \
“三维地质填图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要把三维地质填图看作是实现地质工作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地表观察,转变为地物化遥手段综合应用,从传统的机械强调‘网格式’填图,转向以解决地质问题为重点的填图,从平面地质图,向揭示深部三维地质结构的立体地质图发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表示,“地质找矿战略突破行动计划和地质灾害调查专项战役即将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加强深部找矿和深部地质灾害机理的调查。为地质找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深部地质信息,是今后地质工作发展的重要核心任务。三维地质填图要为支撑地质找矿、保障国家地质生态安全、促进地球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u) n, t' s* s; y
* k/ `3 z. ? x" l' d “试点先行”探索新运行体系. z! P. g! a5 ]6 z+ h. y
重要成矿区带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0~2000米深度“透明化”,要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
) E$ V6 c* O& L3 w 对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各业务部室与各大区地调中心、地科院及相关地调院研究,对试点项目进行进一步落实,编制了《三维地质填图试点工作方案》。
- s/ k1 l3 T$ V2 ?: H8 Q7 a3 _ “三维地质填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多专业有机结合、多元数据的科学集成,需要充分论证、科学部署、精心组织,做好顶层设计。”李金发在试点工作论证会上表示,首先要做好试点,在试点项目设置上,要以需求为导向,考虑不同需求、不同地质背景、不同比例尺。在项目承担单位选择上,要突出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实施体系。# l# ~* X4 ^6 n: {7 L0 h/ b
他还表示,要切实加强遥感对地观测、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科学钻探以及三维信息管理与可视化等现代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的研究。要研发和应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多维综合信息处理和反演技术,提高探测水平。要加强不同层次三维地质填图信息管理和三维可视化表达软件系统研究,提高成果的应用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强地球科学理论创新,通过三维地质填图,揭示深部地质作用和过程,发展地质理论。+ r8 X& K; s }& n
“试点阶段的总的目标是采用地、物、化、遥、钻、三维可视化相结合的综合调查研究手段,组织开展不同类型三维地质填图试点工作,探索和研究三维地质填图技术方法,编制三维地质填图技术标准和规范,创新地质填图方式,为全面组织实施三维地质填图计划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工作人员也向记者举例表示,“比如创新地质填图方式,我们将通过地物化遥手段综合应用,建立星-空-地一体、地质测量与地球物理探测及深部钻探相结合、数据管理与可视化相结合的地质填图工作新方式,使地质填图‘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二维走向三维’,实现地质填图方式的根本转变。”; r4 X$ R* B0 L$ ~2 Z7 ^/ z' `3 h
“要通过试点,建立三维地质填图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探索地质工作新的运行体系和工作方式。”李金发在论证会上强调,要通过三维地质填图的组织实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六个促进”:促进公益性地质工作长效机制建立;促进地质找矿新突破;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促进调查与研究的相结合;促进地质资料信息化服务;促进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
& w/ S0 p/ |7 H( P2 e. o$ E “三维地质填图是调查和研究的结合,是地质理论模型和地质技术探测相结合,既要建立在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要解决影响地质找矿、地质灾害评价的具体地质问题。”李金发还在会议上着重指出,在试点项目设置上,既要考虑中国大陆地壳深部结构、陆块聚散动力学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也要解决重要成矿带、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的地质背景和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必须加强各专业的配合,以地质为基础,物化遥为主要手段,以钻探为标尺,才能建立科学合理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