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储层非均质表征方法探讨
卜范青 林承焰 张伟
摘 要: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表征参数是基于少量离散观测值(井点)的统计.文章根据地质建模成果并结合地质规律,对曙光油田杜229区块兴隆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兴隆台油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属不均匀型.兴I-兴V组储层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平面上由于河道摆动频繁,相变快,层与层之间渗透率差异性大;其中分流河口坝砂体非均质性最弱,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最强.兴VI组为水下重力流沉积,岩性变化大,层间渗透率差异明显,非均质性更强.兴VI组辫状水道相非均质性最弱,水道间薄层砂微相非均质性最严重.隔夹层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在冲积扇分流河道内、边滩及心滩内等部位较发育,纵向上,隔夹层分布不均一,上部各油层组之间夹层分布相对稳定.
关键词:非均质性;建模成果;杜229块;曙光油田
作者简介:卜范青 (1981-),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油气藏开发地质专业.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6号海洋大厦1406室
作者单位:卜范青(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林承焰(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张伟(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参考文献:
[1]于翠玲,林承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14(4):15-18.
[2]郑红军,苟迎春,张瀛等,等.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研究流动单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1):18-20.
[3]陈凤喜,刘海峰,张彦琳,等.变差函数在辫状河沉积砂岩储层规模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1):9-11.
[4]毕研斌,麻成斗,石红萍,等.变差函数在描述储集层平面非均质性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3):251-253.
[5]杨少春.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1):53-56.
[6]于兴河,陈建阳,张志杰,等.油气储层相控随机建模技术的约束方法[J].地学前缘,2005,12(3):237-243.
[7]杨少春,周建林.胜坨油田二区高含水期三角洲储层非均质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37-41.
[8]窦之林,董春梅,林承焰.孤东油田七区中馆4-馆6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8-10.
[9]Journel A G,Gomez-hernandez J J.Stochastic imaging of wilmington clastic sequence[R].SPE 19857-PA,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