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广州日报(2011年6月8日) 2 j( K) f% V/ M1 h7 y
自2010年以来,中国对稀土资源的整合可谓“步步为营”,为的是改变中国这个稀土资源大国却掌握不了“稀土命运”的被动格局。一年多来,稀土价格的成倍上涨似乎在说明,这种“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但若说已取得稀土定价权则为时尚早。从全球其他国家围绕“稀土之战”所做的各种应对行动看,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中国打造稀土战略资源上的“国际话语权”。; y( i+ F0 v/ C; b% C5 h
其一,针对中国“收紧”稀土出口,西方发达国家处处“钳制”中国的稀土战略部署。自从去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要挟中国解除稀土出口限制,逼迫中国为其提供大量廉价的稀土原材料,恢复中国稀土开发的“丛林法则”,全然不顾中国因稀土无序开采造成的环境恶化。5 [/ }7 L# B9 c5 ~6 i: Q! |- _
其二,考虑到稀土资源的重要性,美国开始主动调整稀土战略,试图掌握核心战略资源的“主导权”。美国的稀土资源同样丰富,只是战略上有意“延缓开发”。美国也正试图通过稀土资源自给的方式,加快推进美国本土的稀土资源重新开发。+ m3 h0 q, Y/ f) i) z1 D* K, _1 c7 X
其三,西方发达国家正多方重寻“稀友”,打破中国稀土优势资源的“定价权”。过去中国稀土资源贱卖的经历表明,掌握定价权至关重要。每年的铁矿石谈判,都会让中国吃尽苦头,主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定价权。而面对稀土定价权的争夺,美日已组建合资公司,开发美国加州的稀土矿,到2012年中期所生产的9种稀土产品,相当于西方从中国进口量的40%。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多方寻“稀友”,借此一方面摆脱对中国稀土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削弱中国对稀土资源的国际定价权。
0 p) A9 w' Y8 l& }8 I2 a 其四,发达国家正在投入巨资研发稀土资源“替代品”,减少对稀土金属的依赖,抢占高新产业的制高点,挤压中国打造稀土完整产业链的发展空间。比如,美国政府已经划拨巨资,加紧研究利用电磁技术替代稀土金属,甚至研制出不需稀土的全电动汽车发动机;日本3月也宣称,已成功开发出一种无需稀土的强力磁铁,可与用于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和家电的钕磁磁力匹敌,预计2025年前后该技术走向实用化。& U& h5 h; n# f9 ]- p- Z& \
发达国家的上述“高调动作”都表明,中国目前稀土资源的整合仍处初级阶段,单靠“固守”稀土原料显然还远远不够,要想掌握稀土资源话语权还任重而道远。“战略资源优势”并不必然会转换成“战略产业优势”。面对他国应对“稀土战”的最新行动,中国应强化稀土资源开发的技术革新,加快推动稀土产业链拓深,深度研发高科技附加值的产品,在中国形成稀土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进而才能真正掌握稀土战略资源的国际话语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