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员
Network change life, change t
- 积分
- 17879
 

|
Google是侵略者也是鲶鱼
2 s9 s$ ^% a" P, m+ r. z0 u( ]' m# H: `8 A4 X
【侵略】指侵犯别国领土、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以及对别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渗透的行为。(《新华词典》)
6 G. L& r( W6 E9 ]/ m4 y “互联网上找不到的东西,意味着根本不存在,或者将不复存在。”(就算策马入林) 0 a- q8 a1 t9 N' v, y
“Google们哪,当你们占领最后一个网络孤岛,会不会觉得贫乏和孤独?”(策马入林) / d1 I% }9 u% e9 |, _/ F" r6 G
. U$ i! n- m% E9 N
Google正在对非美式文化进行大肆侵略。这是5年以来全球非美国有识之士的惊呼。 / w# H6 B( R; @5 S; V C6 h0 i; o& b
吾国吾家,遭受侵略,所有国是,莫此为大,匹夫有责,岂能坐观! . w V& L% L' T. S5 v
当google斥资2亿美元,啸聚哈佛、斯坦福、牛津等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欲耗时10年共同推动“数字化图书世界计划”时,法国媒体很快形容为“泛google化”,称为“对欧洲的羞辱”。随即高调推出quaero搜索引擎计划,打响一场“法兰西文化保卫战”。 8 b! o: \: X! L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19个国家的图书馆承诺推动“猛犸计划”,将完成45亿页文字的数字化。整个欧盟,除了同样说英语的英国外,都聚拢在一起,开始努力打造欧洲自己的网上图书馆。 ( U3 }% v! D7 [: Q) ~- m
亚洲的沙特阿拉伯也宣布,将与德国联合开发阿拉伯语网上搜索引擎sawafi,以刺激阿拉伯语网页的增长,因为目前阿拉伯语网页只占所有网页总数的0.2%,明显处于弱势群体。
: x1 x$ R! g! ]5 A! s2 ^ b- U 是人们过于紧张了吗?有人说搜索引擎的基本功能,“无非是向使用者提供对网络上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料的搜索,似乎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文化传播功能”。而且,google作为一家商业互联网公司,它的“首要目的是赚钱”。的确,google用10年时间,员工从3名发展到2万名,用户从0剧增到6.5亿,市值从10万美元飞升至1500亿美元,已经跻身全球IT企业前五名。 ( |6 x$ N. ?$ y5 i/ }5 Y% g8 b
然而,“首要”之后呢?欧洲战士们这么认为: $ ~! H# A3 x2 z2 z1 G
“真正的问题在于,google的影响是巨大的。危险将是美国绝对主导未来人们思维方式的定义。” ! U* l E. D: W% S' _
“人们的选择标准将深深地烙上美国的痕迹。”
8 W5 X i! H- }! [* F “这将意味着美国文化的巨大胜利。” 6 V2 D" J+ \* w
“担心法国和其它欧洲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传统会消失,或者在英语化数字图书馆的阴影下变得黯然失色。” : `9 ^. r @# K. ^9 D# H( D
看来google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通过强大的网络内容爬梳能力,把更多的精心设计过的美国文化大餐码到网民的盘子里,而且码到最顶端、最嘴边,你不吃也得吃、也想吃。这些像可口可乐、麦辣鸡腿堡和好莱坞大片一样的网络文化消费品,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兜售美国价值观,扩张文化霸权,挤压其他文化生态,继续“使21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 ! j, e {- ]+ T5 L5 A, W; H
对此,学者们提炼了一针见血的学术话语:“文化帝国主义是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而进行的扩张过程。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而实现全球性的文化支配。” . k; R8 ?$ O8 I4 k! G' Q5 p
唉,文化帝国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多么吓人的主题词。我被刺激得目光发抖:在帝国主义文化强大的侵扰下,多少国家因为网络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本国本族文化被边缘化,语言日益成为世界“方言”,面临着“产业形态上殖民化的威胁”!他们停留在“维持性学习境地”,忘却了自己本来具有的上进心和创造力,放弃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认同,结果是永远保持文化落后状态。
% K) T+ v- k( k9 I1 o$ i4 h 与这种网络文化的洪水般的灌输同步,已经产生google依赖症的网民们所有的搜索行为均被记录和分析,他们的搜索内容、指向、偏好、频率等,都成为基础数据催生下一个让自己更加上瘾的google产品。 $ S; {* @5 M7 J1 `& S" ?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网民们,凭着简单、朴素的好感享受着google式的便利与甜味,无意中点击鼠标,即为美国信息、文化和话语的霸权扩张,助上一臂之力。
' ]. k8 R6 \! n1 r 不要在网络传播中变成哑巴,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欧洲战士咬牙切齿:“尽管来在外部的进攻是致命的,但欧洲决不能臣服!” + u9 ~' M- W& G4 G
嗯,这种自醒、自觉、自励和自强让人放心和乐观。经济全球化,决不能挟持文化亦全球化。文化唯有多样性、差异性、多元化,才能维护人类价值制约、生态平衡和生存和谐。
" P5 \/ J8 H! h: f0 V- \: l 决不束手待毙,奋起反对文化入侵。壮大自身力量,发展新技术新产品,阻断侵略和垄断,维护文化纯洁性。这似乎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
z m- p" U, Y7 } g; D+ m 如此,坏事倒是变成了好事。非美国制造的搜索产品开始急起直追。老板们在思考:是美国佬太贪,还是我们太懒?我们本来也是聪明的,为什么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
2 {: h8 c7 Q1 n% h V9 b$ }9 Y6 X 在中国,百度的起早和兴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约150亿美元的市值领跑中国互联网企业,高喊着“更懂中文”,陆续推出“上起先秦、下至清末历代文化典籍的国学搜索服务”和“开放式中文百科全书服务”,以全球迅速增长的中文网民市场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向google叫板! 2 x' x6 e3 @8 j
当然,光靠“百度爬虫”磨烂了爪子也爬不出网络文化强国的。我们还是要举全国180万家网站之力,携亿万网民之手,努力提高网络文化生产能力,增加网页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到达率。
( ^+ a2 m* l; n" O" W' j4 \ 同时还要建立应对网络文化入侵机制,科学评估国外网络巨头渗透对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的实际威胁,编制合作、共赢的底线,及早提出国家应对善策,尽及“引导、有机组织网络信息”的“国家义务”。
5 m9 n1 A5 K. [3 q1 k1 c3 C6 t 这是不是典型的“鲶鱼效应”?身价不菲的沙丁鱼们昏昏欲睡,而它们死掉就将一钱不值。肉食者鲶鱼的到来,使它们为逃生而龙腾虎跃、生机勃勃。结果,虽然有少数鱼被吃掉,但大多数沙丁鱼得以神灵活现、身份倍增地赢得了市场。 ' P& {/ b2 Z4 ~* H
从这个角度,“沙丁鱼”们要感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google“鲶鱼”,是它带来了生死之间的激励和竞争啊!
" n5 D/ y* K+ |( j& {" Z8 qhttp://blog.qq.com/qzone/34200567/1263391387.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