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组织,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和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起草编制的《地下水污染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发布,给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工程方面应用发展带来了活力。 2019年国家下发“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深圳市赛盈地脉技术有限公司(下称赛盈地脉技术)参与了2.3节“场地污染环境数字化与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方向”的申报与实施。 场地污染环境信息的获取一般以场地调查采样、监测和实验室分析为主,辅以踏勘调查、访谈、历史资料收集分析等手段来实现污染风险的判别,所获取的信息具有静态、单一等特征,难以精细刻画污染空间分布,且一般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实时共享程度低。随着“3S”技术(遥感 RS,地理信息系统 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环境信息获取方面的快速发展,高精度卫星遥感、无人机、近地传感、非侵入式探测等新调查技术也在场地尺度上逐渐开展探索实践,使得快速、低成本、密集地获取场地污染环境信息成为可能,因此,场地污染信息获取也逐渐呈现出由单一手段向多手段、多方法综合发展的新趋势。但目前在多源、多尺度、多维的场地环境信息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多元场地信息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首先,场地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实时传输缺乏技术规范,信息识别与分析成果的量化程度低,导致原本关联的大量污染相关的信息没有充分挖掘。其次,场地污染环境信息缺乏量化融合,从而制约了场地污染空间分布的精细刻画和表征。主要表现为场地污染物含量空间分布表达仍以二维或准三维(分层二维)为主,相应的空间插值方法也以单一的确定性模型为主,难以实现场地污染环境信息的融合,加之缺乏明确的空间表达规范以及由于模型假定条件、数据源和模型基本参数差异而导致的空间预测不确定性等,制约了场地污染信息空间插值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 赛盈地脉技术自2016年以来,在着力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引入环境场地污染调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应用实践,随着《地下水污染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进一步坚定了公司在该方向上不断深耕的信心,未来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探索、共建行业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