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2377|回复: 1
收起左侧

[资料] 层序地层学简介

[复制链接]

478

主题

2万

铜板

146

好友

版主

地信是我家,发展靠大家!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12010
发表于 2010-12-13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意义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

概念的提出
  层序的基本概念在18世纪晚期即已提出,认为地层的顶、底界是不整合的单位。但第一次明确提出层序一词,并用于北美大陆古生代地层划分的是斯洛斯。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地质学家韦尔等,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了第一代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和地震地层学基本原理,成功地解决了北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划分,引起了石油地质界的重视,并于1977年出版了《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一书。它标志着地震地层学的诞生和层序地层学的奠基。

  1987年,美国哈克、韦尔、哈登博尔等,在总结各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并系统地提出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出版了《层序地层学原理》,它标志着层序地层学进入成熟和蓬勃发展阶段。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概括了地震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综合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新成果。其基本原理是构造运动、全球绝对海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地层记录,也可称作地层信号。这些记录反映了上述诸作用的规模、强弱、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其中,构造作用与海平面变化的结合,引起了全球性相对海平面变化,它控制了沉积物形成的潜在空间。

  构造作用与气候变化的结合,控制了沉积物的类型和沉积数量,以及可容纳空间中被沉积物充填的比例。而河流和海洋环境中的沉积作用,又由于水流与地形和水深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不同的岩相分布。

规模分级
  上述作用按其规模可以分为六级:持续时间大于5000万年的称为一级周期,500~5000万年的为二级周期,50~500万年的为三级周期,10~50万年的为四级周期,1~10万年的为五级周期,小于1万年的为六级周期。

  一级周期的起因是地壳的拉张、负载引起的地壳下挠、地壳的热冷缩等,其地层记录表现为沉积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二级周期的起因是板块边界的调整、热的扰动、大洋盆体积的变化等,表现为大规模的海进-海退旋回、大规模的大陆淹没;三级周期的起因是局部或区域性的应力释放、气候的变化、水体体积变化引起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地层记录表现为褶皱、断层、岩浆活动、刺穿作用和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单位沉积层序的形成;第四、五、六级周期的起因分别是气候和水体体积的变化、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地轴倾角的变化以及岁差引起的米兰科维奇频率 。

  一般认为,海平面的升降是全球性的,而构造活动是地区性或区域性的。尽管后者的强度通常明显地大于前者,但是构造活动只能增强或削弱层序的边界不整合面和层序内部的沉积间断面,但不能制造这些面。

  层序地层学主要根据露头、测井、地震资料和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学断代资料,进行沉积层序分析,解释层序、体系域、准层序,建立年代地层框架;根据层序边界编制构造沉降和总沉降曲线,并解释盆地的地质历史;

  将板块碰撞或离散事件、重大海进-海退旋回、岩浆活动、重大不整合面等构造事件与地层特征联系起来,进行构造-地层综合分析,划分构造-地层单元、编制相应图件、利用计算机模拟它们的发展历史;

  研究层序内部的不同绥次地层单位,包括沉积体系域、沉积体系、准层序组和准层序。确定其地层分布模式和相带分布;编制年代地层框图、海面升降曲线、古地理图件、岩相图件等,以进行综合解释;

  圈定有利生油和有利于形成油藏的地段,提出可供勘探的井位,圈定有利于形成其他矿产,如煤、铁、磷灰石等沉积矿床的地段,提出可供勘探的靶区。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依照这些新概念,几乎一切与沉积地质学有关的学科,都要接受重新检验和研究。

  层序地层学下一步重要发展方向是建立和完善不同构造、环境背景下的不同级次的层序地层模式,特别是目前研究薄弱的陆相环境以及元古宙的模式;改进和完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以及统一的年代地层表;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高分辨率地震岩性勘探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油藏、气藏、煤田和沉积矿床等的钻前预测和合理的资源开发。

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
层序
    嵩山的层序分明的岩层
1.基本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其对应的整合面限定的一组相对整合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序列(Mitchum等,1977)。小层序和小层序组是层序的地层建造块(Van Wagoner等人,1990)。层序也称基本层序、沉积层序,也称为“三级层序”。对层序涵义的理解和划分,目前比较统一。   2巨层序或大层序: 层序地层学术语体系中的Megasequence一词争议最大,目前对其理解和解释尚未完全统一。 随着层序地层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据Vail等人(1988)分析,大部分超层序是在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二级周期(超周期)期间沉积的,是从水域最大到最小时期沉积的地层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盆地形成、演化至消亡,再从形成到消亡是一个连续的地质演化过程,因而构造层序被认为是一个巨型盆地充填序列,每一个构造层序代表一个具有特定充填类型的原型盆地充填序列,具有特定的地层或岩性组合,形成于不同的地壳演化阶段和构造环境(林畅松,1995)。因此,可以认为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亚层序:是比层序小,比小层序大的层序。但这一级层序一般不单独划出,有时与小层序级别相当。因此,亚层序不常使用。   6.小(准)层序和小层序组:小层序是由海泛面及其对应面所限定的一组相对连续的、有成因联系的层和层组。在层序中的特殊位置上,小层序可能要么上面、要么下面被层序界面所限定(Vang Wagoner,1985; Van Wagoner等人,1987,1988,1990)。   7小(准)层序:parasequence一词国内翻译有不同的术语,如“准层序”、“副层序”、“亚层序”、“小层序”等。“准”或“亚”都带有略差一些或稍低一点的涵义,而实质上sequence和parasequence在等级上差别较大。 将parasequence译为“小层序”较之其它译名更能准确地反映其原本含意,因为一个层序要包括十几或几十个小层序,两者存在组别上的差异(李思田,1992)。作为一种沉积实体,小层序往往是某一沉积体系域中的一个沉积旋回的产物。因此,本书采用小层序这一术语。   8小层序组是由主海泛面和其对应面所限定的一组有成因联系的小层序组成的具有显著叠置方式的地层序列(Van Wagoner,1985;Van Wagoner等人,1987,1988,1990)。小层序组内的小层序叠置方式可以是进积式的、退积式的或加积式的(图1-4),这主要取决于沉积速度与可容空间腾空速度的比值,因此,一个层序内的小层序叠置方式是可以预测的。   9进积小(准、副)层序组:向盆地远处沉积的、连续的年轻小层序组,总体上,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形成速率(Van Wagoner等人,1990)   10加积小层序组:一组相互叠置的连续的组无明显侧向迁移的年轻的小层序组,总体上可容空间形成的速度近似于沉积速度(Van Wagoner,1990)。   11退积小层序组:以台阶状后退叠置的型式向陆地方向沉积的一套连续的年轻小层序。总体上,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形成的速率(Van Wagoner等人,1990)
体系域
  体系域 :由小层序和组成层序的次级单元的一个或多个小层序组形成的同期沉积体系的联合体称为沉积体系域。体系域的解释是建立在小层序堆叠型式、与层序的位置关系和层序边界类型的基础上。
低水位体系域[LST]:
  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盆底扇:
  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Van Wagoner等人,1987)
斜坡扇:
  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Van Wagoner等人,1987,1988,1991;Posamentier 和Vail,1988)。
低水位楔:
  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
陆架边缘体系域:
  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海进(海侵)体系域 [TST] :
    我国沿海海进海退线
  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 SMST。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 TST更为发育。 特点:(1)在发育 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 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2)在发育2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
高水位体系域 [HST]:
  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积。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 HST,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 HST;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 HST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晚期 HST。 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
其他相关概念
  1.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消截(或与之相对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  兴山大峡口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
  2.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包括老空间(早期未被充填遗留下的空间)和新增加的空间。这一空间是否完全被充填,取决于沉积物对盆地供给的速率。   3.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一个分隔年轻的和年老的地层的界面,穿过此面水深明显增加。这种水深伴随着少量海底侵蚀或无沉积,但不伴有由河流回春或相的的朝盆地迁移引起的陆上侵蚀作用,包括异常陆上暴露,有一小的沉积间断。与海泛面有关的海底侵蚀界是变化的,其变化范围大致从几米到十几米,通常是几米,海泛面在滨海平原和陆架上有一个对应面(Van Wagoner等人,1987,1988,1990)。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4.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   5.相对海平面变化: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当地盆地沉降速率的函数,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物堆积无关,不能与水深相混淆   6.密集段或凝缩层(condensed section)   (1)密集段是薄的海相地层单位,由远洋到半远洋沉积物组成,以极低的沉积速度为特征。   (2)密集段往往以薄的但是连续的、发育潜穴的、轻微石化的地层(缺失面omission surface)的方式产出。   (3)密集段还可能以丰富的、多种多样的浮游和底栖生物组合、自生矿物(海绿石、磷灰石和菱铁矿)、有机质等为特征,并可能拥有较大浓度的铂族元素,如铱。   (4)密集段主要是由于相对海平面的相对快速上升,于海岸线的海进时期在大陆边缘形成,而大多数洋盆沉积物处于密集段定义范畴内,因为深海中沉积速度通常是低的(<1cm/1000a)   (5)作为一个薄的沉积单位,密集段在一个沉积层序的中部,从盆地伸展到陆架。因为密集段是由于相对海平面上升和海岸线突然海进造成的沉积速度极低时期产生的,密集段更具深远的重大意义。   (6)密集段把开阔大洋微古生物分带提供的时间地层框格与向陆方向的浅水剖面中的沉积层序提供的物理地层单位联系起来。   密集段代表了浅水和深水剖面之间的物理地层连接链环,并且是可以通过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加以识别的。   (7)在地震剖面上,通常由高水位体系域的前积斜层的底面来证实,每个斜层都下超到下伏的海进和低水位体系域上。因此,下超面通常是密集段存在的一个很好标志。 在露头剖面中和测井曲线上,下超面被用来定义一个与密集相伴生的、在无沉积作用或者沉积作用极缓慢时期形成的一个面。海平面与沉降作用相结合的协同作用,产生一个大的、区域广泛分布的密集段。   (8)海绿石在海进体系域和密集段中是经常发现的,具有较高浓度钾的海绿石,在密集段中是常见的。因此,每个单独沉积层序内的密集段中海绿石的放射性年龄测定,对大陆边缘剖面中生物带产层的标定和沉积层序的年代确定方面,提供补充信息具有潜力。
下切谷(incised valleys),也称深切谷
  其形成和充填分两个阶段: 一是在海平面相对下降时期,滨岸发生侵蚀作用,沉积物路过侵蚀谷而在低水位岸线处沉积; 二是在低水位晚期或海侵初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谷内发生沉积作用。 其沉积物由各种环境的不同岩石类型组成,如河口湾、辫状河砂岩、潮坪砂泥及滨岸沉积等。 深切谷的邻区为地表暴露面,以土壤或根土层为标志。 下切谷沉积为Ⅰ型层序的特殊沉积。

[资料]层序地层学教材
本文来自地信网论坛:http://bbs.3s001.com/viewthread.php?tid=10535.html
锄禾日当午,签到好辛苦!...

14

主题

1164

铜板

15

好友

工程师

要有自己的想法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93
QQ
发表于 2010-12-1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了,有没有更详细的关于层序地层的书?
大家多多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