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一代开展国产GIS软件研发并推进应用的专家,邬伦教授见证了我国GIS软件从无到有和GIS产业蓬勃发展的整个历程。 伴随着中国GIS产业的发展,高校GIS论坛迅速成长,从2006年至今12年,作为高校GIS论坛主席团成员的邬伦教授又是见证者。 在他看来,高校GIS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大批从事GIS教育的同仁们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讨论问题、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成长,在培养和壮大GIS教师队伍的同时,也推动我国GIS教育事业的发展。 值2018第七届高校GIS论坛筹备之际,记者采访了邬伦教授,听一听他对GIS技术的前沿研究,对于GIS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看法。 融合地理大数据,社会感知大有可为 谈起新的研究方向和关注课题,邬伦教授表示,基于地理大数据的社会感知是地理信息科学一个新的方向。地理信息范围拓宽了,原来是以测绘地图、遥感数据源为主的“传统”GIS数据。但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出行、社交等方式都在网络上进行,自然地产生了大量新型地理大数据,如手机定位、签到、公交刷卡等,能实时反映出人员的移动变化、出行时空规律等。相较于传统的通过遥感和测绘方式获取的是偏自然地理层面的信息,新型的地理信息更多反映人类的活动、社会经济状况等。 邬伦老师说:“可以利用这些新型的地理数据来感知社会和人文经济层面的动态信息,我们称之为社会感知。它为解决地理学核心问题-人地关系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技术途径” 数字/智慧城市虽初见成效,但在大建快建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信息管理对“物”而不对“人”,缺乏定量的人地关系,信息把握不全、融合不足,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无法综合地理科学决策。因此,建立全面的动态感知体系,尤其是加强地理大数据分析和社会感知研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围绕这个方向,邬伦教授及所在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几位教授、副教授等和二十多位研究生的团队,核心骨干刘瑜教授已获国家杰青并牵头国家重点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开展理论方法研究,社会感知理论已得到学界认可,有关成果被写入国际GIS经典教科书,还获得了MIT评选2015大数据的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 目前团队取得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另外还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将来有望对地理信息科学进行拓展,另外对地理学、人文地理研究方法手段形成良好补充,对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也是新的数据源的拓展,和应用方法、应用系统的补充。 此外,围绕智慧城市应用,聚焦于城市安全,邬伦教授及其团队也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城镇公共安全立体网络化监测及示范应用”项目课题支持,试图建立起城市的安全感知体系和监测指标体系,能够更实时动态智能地感知城市的风险,甚至预测风险、防范风险,及时有效地应急处置。 产业发展危机与机遇共存,商务智能与精准广告是新的契机方向 谈及产业发展,邬伦教授观点是:要一分为二来看待。一方面,当前整个从政府应用到社会再到公众等都是很大的需求,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泛GIS产业发展迅猛,智慧城市是大的产业方向,投入动辄几十几百亿,产业的需求很大。另外,日益增多的社会化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人工智能首先要实现空间智能,当前的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都与GIS相关。 产业重大利好有之。但另一方面,竞争也激烈了,互联网企业也在大量推进地理信息应用,而且做得很大。但他们和传统地理信息企业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我们需要反思,传统的GIS产业方向似乎存在不足,那些和GIS相关甚密的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做得很大的新应用领域似乎与我们这些地理信息传统企业都无缘,而且共享单车、滴滴等并没有用传统的GIS体系和我们这些传统企业的GIS软件产品。这样就出现了大家在讨论的GIS危机问题:新经济发展形势下地理信息需求变得更大,但地理信息系统会不会湮灭?地理信息产业由谁来主导?地理信息科学是否要重新定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邬伦老师认为,随着越来越普及的公众化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微核化”,看起来是像淹没在IT的巨潮中,但这没什么不好。记得以前有个很有名的广告词“Intel inside”,对于绝大多数微机用户来说,都不知道Intel是电脑中的CPU芯片,但无妨Intel的伟大的成就。也许当有一天,全社会都用GIS,但老百姓都不提GIS,更不需先去学了GIS课程才会用,一句话:GIS inside就成功了。当然我们传统GIS领域和企业要跟上数字经济的思维模式和发展脚步,别落伍被淘汰。但我们要有信心,因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地理信息服务需求都是永恒的,而且除了公众型“微应用”,大规模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中枢大脑、商务智能、行业提升等都需要更多、更强、更聪明的“高级”地理信息服务,需要GIS与时俱进。 地理信息科学需要新的理论发展与技术变革,核心在时空数据模型与地理空间认知,即如何建立起对现实世界完整的信息与知识表达,不是机械唯物论的点线面简单构成再加数据库,而是基于地理知识与空间推理对人地关系的重构,需要融合社会感知、AI等,建立地理知识库、智能模型库等,形成新的理论方法体系。 高校GIS要打好基础,着重能力培养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围绕这些问题,需要反过来求诸教育变革,从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应对时代的变化和需求。”邬伦教授说。 邬伦教授十分重视学科与课程建设,二十多年前开设的本科生《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十多年还为北大GIS专业设计了一门室内野外结合、多课程知识手段融合的3S综合实习课程,并亲自踏勘和野外率队。 此外,邬伦教授开设的博士生空间信息讨论班也很有独到见解,十分强调发展历程的启示和技术脉络的思辩。他认为对研究生教学更应强调在思维上的启发,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因为知识技能对于学生固然重要,但这些对于上了不少专业课的研究生来说不是最缺的短板了。而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梳理已有方法与探索创新途径才是研究生最需要提升的关键,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邬伦教授认为,大学教育应当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要着重打好基础,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也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思考、计算、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和具有开放性、广阔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的思维能力。有了这些基本能力,就有了终生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才真正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人才市场的需要,并且在人才竞争中始终占据高位。 作为高校GIS论坛主席团成员,邬伦教授认为,高校GIS论坛对于高校老师和学生是重要的平台。通过论坛一方面交流高校界GIS的研究进展教学经验,论坛对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对学生来说也是扩展视野、获取新知识的平台;帮助拓展学校与学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同时,邬伦教授也希望,论坛也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不断前进,社会的需求也不断变化,论坛的主题及内容也要很好围绕这些方面,引领研究和教学的前进。让更多高校和师生参与进来。另外,论坛要为科研创新起思想交流、脑力冲撞的作用。“创新创业分论坛”就是很好的尝试,结合学科、技术、工程、产业,为学生提供了课程教育中很难做到的事情,让学生有好的想法能做成作品,进一步还有希望变成产品。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得到锻炼,从而引导学生的创造能力。 邬伦,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委委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专家、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FAO)GIS顾问、住建部数字城市专家组成员等。 论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联系方式 电话:010-62985187 网址:forum.gisera.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三街九号嘉华大厦C座1201 邮编100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