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员
Network change life, change t
- 积分
- 17879
|
千里觅清泉——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纪实
鄂尔多斯盆地
初冬季节,一场大雾席卷北方广大地区:浓雾遮挡了古都厚重的城墙,也迷漫了黄土高原万千沟壑中的皑皑积雪……专家说,在我们的脚下,无论严寒和酷暑,地下水都在流淌着。
但是,哪里能找到地下水,怎样才能合理利用地下水?回答这些问题,对水资源稀缺的鄂尔多斯盆地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太行,广袤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空间分布、流向动态、水化学特征在三维模拟图上一览无余。这正是记者在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看到的一幅奇诡壮丽的地下水“景象”。这张地下水三维模拟图,让人们对37万平方公里的鄂尔多斯盆地的地下水赋存、流动以及水质状态了然于胸。
1999年以来,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这片国家能源基地供水紧缺的问题,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地下水勘查项目,对这片地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五省(区)的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演化机理等进行系统勘查和科学评价。
如今,历经十年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不仅为这片国家能源基地的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而且为下一步的能源基地的规划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从11月23日到26日,记者来到负责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就西部找水主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没有水,这里什么也做不了”
“没有水,我们这里就什么也做不了。”与水打了几十年交道的棋盘井灏通水务有限公司经理杭云峰告诉记者,“整个区域不缺资源,不缺发展的基础,唯一缺的就是水”。65岁的他被称为当地最了解水行情的人。
每个了解这片地区的人都和杭云峰一样,十分清楚水对于这一片区域的重要性。
就棋盘井而言,这个原先默默无闻的西北小镇,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多达4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9.6亿吨,铁矿石储量520万吨,石英石储量330万吨,耐火黏土3425万吨,硅石储量10亿吨,石灰石远景储量达100亿吨。此外,萤石、锰、铝、锌、铜、金、钼、云母、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石墨等多种矿产都颇具开采价值。
然而,由于地处内蒙古西部干旱的荒漠草原区,棋盘井年均降水量只有150毫米,这点降雨量意味着人畜基本的饮用水都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更难说助力国家级能源基地的建设了。
“捧着金碗要饭吃,守着聚宝盆过叮当响的穷日子”,回忆当年棋盘井的发展窘况,杭云峰不无叹息,“那时候,许多企业看中了这里的资源,想来投资建厂,可是没有水,谁也不敢来”。
为了找水,杭云峰当年磨破了脚皮,带着“打井队”四处挖井、找水,但由于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好多次都扑了个空,无功而返。无奈之下,他万里奔波,几经辗转找到水文地质专家。通过反复论证和艰辛努力,他们终于在镇东、镇西、镇南建成了四个供水水源地。
有了水源的保证,神华、鄂尔多斯等众多企业纷纷来到棋盘井。整片区域经济就像插上翅膀的雄鹰,发展越来越快,势头越来越迅猛。用杭云峰的话说,“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现在的棋盘井,楼越盖越高了,路越修越宽了,好车也越来越多了”,正所谓一天一个样,三天大变样。
现在的棋盘井辐射面积3614平方公里,人口7.6万,2006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财政收入6.41亿元,是20年前的近100倍。
“棋盘井的发展只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整个项目区还有很多城市也有着相类似的经历。”负责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的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侯光才副总工程师告诉记者。
鄂尔多斯盆地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涵盖了陕西省陕北能源基地、内蒙古鄂尔多斯能源基地、宁夏宁东能源基地、甘肃省陇东能源基地和山西省晋西能源基地等几个规模较大的重点能源基地。据了解,该地区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39%,蕴藏的能源资源约占全国的35%以上,能源调出量占全国能源调出量的一半以上。有人指出,鄂尔多斯盆地目前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生产供应基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能源基地建设的继续推进,大的能源化工项目还在不断“落地”,对水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榆林市水务局局长艾平表示,在这片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作用。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随着榆林能源工业的发展和新项目的落地,当地的水需求量不断加大,预计2010年和2020年的需水量分别为14.57亿立方米和19.94亿立方米,而缺水量将分别是4.45亿立方米和7.11亿立方米。”
预计到2010年和2030年,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总需水量分别为每年72亿立方米和90亿立方米。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每年104亿立方米,经供需平衡分析认为,规划需水量与盆地内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比,基本能满足2010年和2030年需水量的要求。规划需水量与目前供水能力相比,每年分别缺水38亿立方米和57亿立方米。
找水,不仅仅是“一瞬间”的惊喜
在一片茫茫的西北大地,久旱难雨的土地几近龟裂,深挖而下,汩汩的清泉顺隙而出……对于常年在野外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项目人员而言,这种诗一般的景象经常能遇见,而每当此时,那种惊喜和兴奋总让他们难以用言语来形容和表达。
“尤其是发现这种储量巨大的地下水水源,那是很让人高兴的。”指着一幅地下水成柱状喷涌而出的照片,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年轻一代的队员王冬告诉记者,“如果有机会,你也应该好好地去看一看,体验体验。”当然,每有新的发现,队员们总不忘用相机记录下当时的情景。
然而,负责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的党学亚博士却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其实,找水带给我们的惊喜远不止于此。现在干项目跟以前不一样,我们的工作远远超出找一口井,发掘几个水源,而是要探清整片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含量、分布以及相关状况,为地方发展所用。”
“对!他们的成果就是我们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所需要的。实际上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打井队。打井队我手下也有几个,他们找水、打井,但并不能说清楚整体的地下水情况,告诉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调容量。”他的话立即得到榆林市水务局局长艾平的回应。
带着摸清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家底”的使命,来自17个专业调查队伍与科研院所500多名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系统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终于在全盆地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勘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明全盆地地下水年补给总量为105亿立方米,年可开采量为58亿立方米,目前开采量为11亿立方米/年,开采潜力为47亿立方米/年。结合国家能源基地建设对水资源的急需和严重缺水地区饮用水安全,他们还提出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和全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与此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当地成井100多眼,累计出水量每日达33万立方米,在严重缺水地区解决了20多个城镇、上百个乡村及部分厂矿近5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然而,随着项目的深入和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新的课题不断涌现。党学亚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水文地质工作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地下水勘查,地下水工作已经和土壤、植被的研究相结合,而且和地表水研究相结合,和矿产资源的开发研究相结合,它成为一个系统的研究问题,需要更加长期深入的研究和把握。”
首先,这是一个生态脆弱的地区,无论是鄂尔多斯草原还是黄土高原,“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很多人认为只要地下水一开采,便会对当地的植被和生态造成破坏,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还有待破解。此外,盆地很大的一片区域煤层富集分布,而这些地方恰好是地下水分布最丰富的地方。如何保证煤层开采过程中不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破坏地下水循环,还需要用科学的数据来监视,在监测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开发,以解决水资源长远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此,党学亚信心十足,在他看来,“这是对目前的研究提出的新的课题和挑战,也是身为科学工作者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起点上前行
历经十年,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硕果累累,已经成为我国大型盆地地下水勘查研究的典范——首次对我国西部的大型构造沉积盆地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勘查研究,查明了鄂尔多斯盆地的构架和地层、岩性特征,建立了全盆地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查明了盆地内不同含水层系统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动态、水化学与同位素特征;查明了地下水的起源及不同水体间的水力联系,首次揭示了不同深度地下水的循环机理和更新能力;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和研究手段对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全盆地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计算与评价;提出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和全盆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建议,助力能源基地建设,解决部分严重缺水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
然而,对于多年来的成果,侯光才并不认为这意味着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任务已经终结。在西部大开战略还将持续、能源基地建设不断推进、鄂尔多斯盆地在整个西部地区以及全国的能源战略地位更为举足轻重的今天,整个区域地下水的勘查、开采、利用将迈向一个新的更高阶段的起点。
他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的勘查、利用和管理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地质基础调查,这个阶段主要要探明当地地下水的总量和赋存条件等,但离应用的距离还很大;第二阶段是应用阶段,基础工作能不能为社会所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地下水勘查力度,深化项目成果,使得水资源勘查的成果真正为能源基地建设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用;而进入它的终极目标,第三个阶段则是要搭建一个地下水的动态评价数据库,建立检测平台,提供实时的数据,来指导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服务当地经济发展,达到资源的开发、地下水的开发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而目前,正在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
对于未来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下一步目标和水文地质未来的发展,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李文渊另有一番论断,他说,地下水勘查不仅仅是要摸清水的总量和赋存状况,最主要是要推动地下水学科的发展成果的管理和应用,成为资源系统管理的一部分,在管理上解决长期平衡的问题,这也是地质勘探工作,包括未来水文地质发展的总体方向。(记者 周怀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