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登县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整理编写
mapgis中的几个基本术语
图层:用户按照一定的需要或标准把某些相关的物体组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图层。如地图中水系构成一个图层,铁路构成一个图层等。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层理解为一张透明薄膜,每一层上的物体在同一张薄膜上。一张图就是由若干层薄膜叠置而成的,图形分层有利于提高检索和显示速度。
点元:点元是点图元的简称,有时也简称点,所谓点元是指由一个控制点决定其位置的有确定形状的图形单元。它包括字、字符串、子图、圆、弧、直线段等几种类型。
弧段:弧段是一系列有规则的、顺序的点的集合,用它们可以构成区域的轮廓线。它与曲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面元,后者属于线元。
区/区域:区/区域是由同一方向或首尾相连的弧段组成的封闭图形。
拓扑:拓扑即位相关系,是指将点、线及区域等图元的空间关系加以结构化的一种数学方法。主要包括:区域的定义、区域的相邻性及弧段的接序性。区域是由构成其轮廓的弧段所组成,所有的弧段都加以编码,再将区域看作由弧段代码组成。区域的相邻性是区域与区域间是否相邻,可由它们是否具有共同的边界弧段决定。弧段的接序性是指对于具有方向性的弧段,可定义它们的起始结点和终止结点,便于在网络图层中查询路径或回路。拓扑性质是变形后保持不变的属性。
透明输出:与透明输出相对的为覆盖输出。如果区与区、线与区或点图元与区等叠加,用透明输出时,最上面的图元颜色发生了改变,在最终的输出时最上面图元颜色为它们的混合色。最终的输出如印刷品等。
数字化:数字化是指把图形、文字等模拟信息转换成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贮存的数字信息的过程。
矢量:是具有一定方向和长度的量。一个矢量在二维空间里可表示为(Dx,Dy),其中Dx表示沿x方向移动的距离,Dy表示沿y方向移动的距离。
矢量化:矢量化是指把栅格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的过程。
光栅化:光栅化是指把矢量数据转换成栅格数据的过程。
结点:结点是某弧段的端点,或者是数条弧段间的交叉点。
结点平差(顶点匹配):本来是同一个结点,由于数字化误差,几条弧段在交叉处即结点处没有闭合或吻合,留有空隙,为此将它们在交叉处的端点按照一定的匹配半径捏合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结点的过程,称为结点平差。
裁剪:裁剪是指将图形中的某一部分或全部按照给定多边形所圈定的边界范围提取出来进行单独处理的过程。这个给定的多边形通常称作裁剪框。在裁剪实用处理程序中,裁剪方式有内裁剪和外裁剪,其中内裁剪是指裁剪后保留裁剪框内的部分,外裁剪是指裁剪后保留裁剪框外面的部分。
属性:就是一个实体的特征,属性数据是描述真实实体特征的数据集。显示地物属性的表通常称为属性表,属性表常用来组织属性数据。
TIN:是由一组不规则的具有X、Y坐标和Z值的空间点建立起来的不相交的相邻三角形,包括节点、线和三角形面,用来描述表面的小面区。TIN的数据结构包括了点和它们最相邻点的拓扑关系,所以TIN不仅能高效率地产生各种各样的表面模型,而且也是十分有效的地形表示方法。TIN的模型化能力包括计算坡度、坡向、体积、表面长,决定河网和山脊线,生成泰森多边形等。
数字高程模型(DEM):即 Digital Elevation Model,是数字形式的地形定量模型。
数字地形模型(DTM):即Digital Terrain Model,是数字形式表示的地表面,即区域地形的数字表示,它是由一系列地面点的X、Y位置及其相联系的高程Z所组成。这种数字形式的地形模型是为适应计算机处理而产生的,又为各种地形特征及专题属性的定量分析和不同类型专题图的自动绘制提供了基本数据。在专题地图上,第三维Z不一定代表高程,而可代表专题地图的量测值,如重力值、Au含量等。
输入编辑部分的一些基本概念:
MAPGIS把矢量地图要素根据基本几何特征分为三类:点数据、线数据和区数据(即面数据)。与之相应的文件的也分为三个基本类型:点文件(*.WT)线文件(*.WL)和区文件(*.WP)。
一幅地图或几个地区的地理信息数据可以由上述的一类或几类数据叠加组成。为了将几类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管理这些数据,我们引入了“工程”的概念,采用工程文件(*.MPJ)来描述管理各种数据。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在GIS中还引入了一个“图层”的概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1.点:点是地图数据中点状物的统称,是由一个控制点决定其位置的符号或注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点,而是包括各种注释(英文,汉字、数字等)和专用符号(包括圆、弧、直线、五角星等各类符号)。所有的点图元数据都保存在点文件(*.WT)中。
2.线:线是地图中线状物的统称。MAPGIS将各种线型(如点划线、省界、国界、等高线、道路、河堤)以线为单位作为线图元来编辑。所有的线图元数据都保存在线文件(*.WL)中。
3.区:区通常也称面,它是由首尾相连的弧段组成封闭图形,并以颜色和花纹图案填充封闭图形所形成的一个区域。如湖泊、居民地等。所有的区图元数据都保存在区文件(*.WP)中。
4.工程:对MAPGIS要素层的管理和描述的文件,它提供了对GIS基本类型文件和图像文件的有机结合的描述。它可由一个以上的点文件,线文件,区文件和图像文件(*.MSI)组成。在工程管理中还提供了对工程所使用的不同的线型、符号等图例以及图例参数、符号的管理和描述。
5.图层:通常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要素分为一层,如等高线、公路、铁路、河流等地理要素可以分别存放到不同的层中。每一种要素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层,如公路可以细分成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普通公路、乡村公路等。
对图形进行分层,有助于图形的编辑与检索。当我们对图形编辑时可以调入相应的图层,无关图层不调入,这样进入工作区的图形数据就可大大减少,从而提高检索与显示速度;同时也避免了无关图形干扰编辑者的视线。
对图形分层更有意义的是有利于制作专题图。例如,某一地区的地形图按照要素的特性分成公路层、水系层、地貌层等等。由于某种需要,要制作此地区的水系分布图,那么就可以容易地把水系层及有关的要素提取出来,保存为一个新文件,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MAPGIS中我们提供了两级图层管理的机制,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要素的层称作“要素层”,在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普通图层”。每一个要素层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对应于工程中的每一项文件,使用工程管理工具进行管理。在每一个要素层中细分出来的普通图层,使用编辑器中的图层管理工具进行管理。
第一讲 光栅文件的前期处理
每幅图建立一个以图号为名的文件夹,以便存储各阶段文件。将图历薄拷至当前文件夹中,填写相关内容。
扫描光栅文件纠正:
1、在综合考虑软硬件的承受能力及图件质量之后,选择适当的分辩率、二值扫描或者灰度方式把全县(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扫描为光栅图(影像图)。
2、所有扫描图件经过扫描纠偏后进行矢量化。 矢量化前在photoshop中检查光栅角度是否在0.2度之内,若大于等于0.2度,转正后在进行矢量化,并在图历簿上登记,最后在全县(市)矢量化完成后对这类光栅文件重新刻盘。
第二讲 制作标准图框
永登县:34度带,中央经线1020000
投影变换: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将地球表面(椭球面或圆球面)表示在地图平面上。这种表示方法有多种,而不同的投影方法实现不同图件的需要,因此在进行图形数据处理中很可能要从一个地图投影坐标系统转换到另一个投影坐标系统,该系统就是为实现这一功能服务的,本系统共提供了20种不同投影间的相互转换及经纬网生成功能。通过图框生成功能可自动生成不同比例尺的标准图框。
制作标准图框在“实用服务——投影变换子系统”中进行。
第一步:生成标准图框(*TK.W?)
(1)、若图面无破损,选图框外写高斯坐标,参数输图左下角经纬度,文件名为*tk.w?(*图框.w?)
(2)、选椭球参数
(3)、图框参数选平移至原点,旋转至水平
(4)、退出时保存文件
(5)、加点、线属性结构,使其与矢量化文件完全一致。
第二步:进行投影变换(*sx.w?)
(1)、打开*tk.w?,改为150层,添加*jz.w? →换名存为*sx.w? →退出。
(2)、在投影变换中打开*sx.w?(顺序),进行投影变换;→图元参数不转换→选择线文件→目的投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坐标系类型,椭球参数,投影类型,比例尺分母[1:1],坐标单位[米],投影带类型,投影带序号,任意点纬度输图左下角纬度)→开始转换→再回到选择文件选点文件。点、线文件转换完后另存为*JZ.W?(覆盖原*JZ.W?)
第三讲 光栅文件校正配准
第一步:在图象处理的图像分析系统中先进行tif文件转换msi文件。
1、文件→数据输入→转换数据类型→选择tif→添加文件(或添加目录)→转换。
2、完成→确定退出。
第二步:msi文件进行镶嵌配准
镶嵌配准的概念:
图象镶嵌配准系统是一个32位专业图象处理软件,本系统以MSI图象为处理对象。本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控制点编辑环境,以完成MSI图象的几何控制点的编辑处理;当图象具有足够的控制点时,MSI图象的显示引擎就能实时完成MSI图象的几何变换、重采样和灰度变换,从而实时完成图象之间的配准,图象与图形的配准,图象的镶嵌,图象几何校正,几何变换,灰度变换等功能。
操作步骤:
1、图像处理→镶嵌配准
2、文件→打开影像(打开转换好的msi文件)
3、镶嵌融合→打开参照文件(msi文件对应的标准图框文件即*ty.Wl)
4、镶嵌融合→删除所有控制点→添加控制点。
5、以*ty.Wl中的内图廓点和公理网交点为控制点与msi文件的内图廓点和公理网交点控制点一一对应,确定位置后按空格键确认,依次采集完所有控制点→校正预览。
6、在镶嵌配准→镶嵌融合→影像精校正。
7、控制点点位误差要求在0.1以内,超出时要做好图历薄记录,中误差要控制在2以内。
8、保存校正控制点。
第四讲 地图数字化(点、线文件的矢量化采集)
应熟练掌握:
自动封闭线,在快封闭时按下ctrl+鼠标右键;F5放大屏幕;F7缩小屏幕;F6以鼠标所在位置为中心移动屏幕;F8线矢量化时加点;F9线矢量化时退点;F11线该向;F12抓线头,靠近线等操作。ctrl+s 复制,ctrl+v粘贴。
此部分是工作量最大的环节,是学好mapgis的基础,应勤奋练习。
准备工作:使用MAPGIS软件进行分层矢量化,为了保证数字化精度,我们要求显示窗口放大比例在25倍以上,采用半自动、交互式分层矢量采集,分层及编码原则严格按照《县(市)(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规定要求执行,此时的文件矢量化在*ty.w?文件中,为了检验我们扫描和矢量化的质量,必须对矢量化文件,进行错误检查,如有错误则作改正。
1、线文件采集(打开*ty.wl)*指矢量化图幅的图幅号
(1)、线划采集时窗口参数要大于25倍。线划分层采集,两端点做靠近线,采集顺序:界线、水系、道路、地类界。
(2)、界线层采集时要注意多重属性要素,即渠、路、坎等线状地物与境界线并行,以路或渠等线状地物为主只采一条线(双线河、双线沟渠内的境界不属此类,需分别采集), 线参数以线状地物为准,属性中加“线状要素编码”、“地类号”等项。采集界线时注意采集界址点及界址点号,将界址点号输入界址点属性中的“点号”中,若有两个以上的界址点号,中间用“;”隔开。
(3)、铁路按中心线采集,河流、渠道严格按从上游向下游方向采集,注意点文件中采集图上标出的水流方向箭头。
(4)、水系、道路等线状地物在宽度变化处断开(图上若无标注,一般应在上一个交叉口),同时输入线属性项中的“宽度”,点文件中也同时输入宽度属性值。图上没有标出宽度,量算表中也没有量算的线状地物,根据相邻地物估出其宽度;若图上线状地物有编号,则输入属性中的“线段号”。
(5)、被符号等压盖而间断的线划要连续采集;公路穿越居民点的要连续采集。
2、点文件采集
(1)、点注记分数线左端要注于图斑内部。
(2)、采集图上的零星地物点,并在矢量化点完成后将零星地物点属性结构中的“点类型”统改为1。
(3)、高程点注记一律注在高程点位右侧。
(4)、地名点要尽量多的采集。
3、矢量化文件检查
(1)、高程点子图点位
(2)、线与光栅套合情况、线打折
(3)、水流方向、线宽度
(4)、点,线图层情况
(5)、清线重叠坐标及自相交
(6)、注记准确
矢量化文件必须在25倍以上认真检查后才可进入下一工作程序。
第五讲: 区文件的生成(拓朴造区)
理论:拓扑处理及实用工具
MAPGIS拓扑处理子系统,作为图形编辑系统的一部分,改变了人工建立拓扑关系的方法,使得区域输入,子区输入等这些原来比较繁琐的工作,变得相当容易,大大提高了地图录入编辑的工作效率。为了方便用户,让用户能正确地使用MAPGIS拓扑处理子系统,下面将详细地介绍系统各部分的功能,以及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项。另外,在编辑系统的[其它]菜单下,有一组常用的实用工具。
一、拓扑处理工作流程
1.数据准备
将原始数据中那些与拓扑无关的线(如航线、铁路等)放到其他层,而将有关的线放到一层中,并将该层保存为一新文件,以便进行拓扑处理。
2.预处理
用户用数字化仪或矢量化工具得到的原始数据是线数据(*.wl),进行拓扑处理前,须进行预处理,其核心工作是将线数据转为弧段数据(*.wp)(这时还没有区),存入某一文件名下,然后将之装入;此后就可以做拓扑处理的工作了。
为了纠正数据的数字化误差或错误,在执行线转弧的前后可以选择执行以下功能项: 编辑线、自动剪断、自动平差等,具体的先后次序不难从功能项中推知,如“自动线结点平差”应在“线自动剪断”后,“自动剪断线”只对线文件起作用,因此,要运用“自动剪断”功能,应在线转弧段前执行,或将弧段转换为线后再执行。在执行这些功能时,可按下边的顺序进行:
[自动剪断线]→[清除微短线]→[清除线重叠坐标]→[自动线结点平差]→[线转弧段]→[装入转换后的弧段文件]→[拓扑查错]。
注意:自动结点平差时应正确设置“结点搜索半经”。半经过大,会使相邻结点掇合一起造成乱线的现象。反之半经过小,起不到结点平差作用。
3.拓扑查错
可以执行查错操作,根据查错系统的提示改正错误。
4.重建拓扑
所有的预处理工作认为做好了,执行“重建拓扑”这个功能项,系统随即自动构造生成区,并建立拓扑关系。拓扑处理时,没有必要注意那些母子关系,当所有的区检完后,执行子区检索,系统自动建立母子关系,不需人工干预。当拓扑建立后,人工手动建立的区,且有区域套合关系,就得执行“子区检索”功能。
二、拓扑处理与实用工具的功能与操作
1.自动剪断线
用户在数字化或矢量化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在该断开的地方线没有断开,这给造区带来了很大障碍。在造区过程中,遇到线在结点处没有断开,剪断线后才能继续造区,这显得很麻烦,所以系统提供自动剪断功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动剪断”有端点剪断和相交剪断。“端点剪断”用来处理“丁”字型线相交的问题,即一条或数条弧段的端点(也就是结点)落在另一条线上,而这条线由于数字化时出现失误却没有断开,端点剪断处理这类情况,将线在端点处截断。“相交剪断”是处理两条线互相交叉的情况。自动剪断线后,有可能生成许多短线头,而且这些线头并无用处,此时,可执行下边的[清除微短线]功能。
2.清除微短线
该功能用来清除线工作区中的短线头,将其从文件中删除掉,避免影响拓扑处理和空间分析。选中该功能后,系统弹出最小线长输入窗口,由用户输入最小线长值,输入完毕,系统自动删除工作区中线长小于该值的线。
3.清除重叠坐标
该功能用来清除某条线或弧段上重叠在一起的多余的坐标点,这些重叠的点有可能是用户重复输入或采集的。查出存在重叠坐标后,只需按右键即刻自动的消除重叠坐标。
4.自动节点平差
有线结点和弧段结节平差两种。可对线和弧段进行。有关涵义如前所述,只是这里对所有的线(或弧段)图元自动进行平差。
5.线转弧段
将工作区中的线转换成弧段,并存入文件中,这样的文件只有弧段而没有区;在拓朴处理中需要这样的文件。
6.弧段转线
将工作区中的弧段转换成线,并存入文件中。我们把区域的轮廓线定义为弧段,它与曲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面元轮廓边界,后者是属于线元。一个区域是由若干条弧段形成的封闭图形。弧段转换成线,就是把面元的轮廓边界转换成线元,但不改变其形态与坐标位置。
注意:在输出面元时,只输出面色,不画弧段,面元边界靠与弧段吻合的线来画。因此,若线文件与弧段不吻合,在输出图中,区域的色块和边界就会不吻合。所以,当区域生成好后,可利用[弧段转线]功能重新生成线文件,这样可保证区域的色块和边界完全吻合。
7.拓扑查错
该功能是拓扑处理的关键步骤,只有数据规范,无错误后,才能建立正确的拓扑关系。而这些错误用户用眼睛是很难发现的,利用此功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类型及出错的位置。用户在执行[拓扑重建]功能前,一定要执行该功能,看还有没有错误。 由于数据输入过程中难免有许多错误,数据的准确性较差,在建立拓扑关系前,应该先进行查错处理,检查数据错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拓扑建立的效率。查错可以检查重叠坐标、悬挂弧段、弧段相交、重叠弧段,结点不封闭等严重影响拓扑关系建立的错误。所有查错工作都是自动进行的,查错系统在显示错误的同时也提示错误位置,并在屏幕上动态的显示出来,供您改正错误时参考。错误信息显示窗口如下图所示,在该窗口中,移动光条到相应的信息提示上,双按鼠标左键,系统自动将出错位置显示出来,并将出错的弧段用亮黄色显示,同时,在错误点上有一个小黑方框不停的闪烁。按右键即可自动的修改错误。
8.拓扑重建
拓扑关系的处理,是本系统的核心,只有建立了拓扑关系,才能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等。
用户从数字化得到的线数据,通过[线转弧段]转为弧段数据,这些数据仍是一条条的孤立弧段,毫无拓扑关系可言。[拓扑重建]就是要建立结点和弧段间的拓扑关系以及弧段所构成的区域之间的拓扑关系,并赋予它们属性。
该功能的操作相当简单,当经[拓扑查错]后,没有发现错误,即可执行这项功能。选中该功能后,系统自动建立结点和弧段间的拓扑关系以及弧段所构成的区域之间的拓扑关系,同时给每个区域赋予属性,并自动为区域填色。拓扑关系建立好后,用户可修改区域参数及属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若用户发现数据有问题,利用相应的编辑功能,重新修改数据后,再重建拓扑。只要数据规范,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有问题。
9.子区搜索
编辑器自动搜索当前面工作区中所有区的子区,完成挑子区,并重建拓扑关系。
10.Undo操作
编辑器提供多级Undo,来响应点、线、面编辑,当在编辑过程中出现误操作时,可执行Undo,恢复误操作之前的数据。在上边的工具条上有 按钮,即为该功能。
11.整图变换
包括整幅图形的平移、比例和旋转三种变换。整图变换包括线文件、点文件和区文件的变换,前边打勾时表示对应的图元文件要进行变换。该功能有如下两种情况:
(1) 键盘输入参数:选择键盘输入参数编辑器弹出变换输入板,如下图,用户可选择变换文件类型。特别的,对于点类型文件可选择“参数是否变化”,即在座标变换的同时,点的本身大小和角度是否变化。用户根据需要输入相应的平移、比例、旋转参数。
(2)光标定义参数:选择光标定义参数,系统需要用户用光标先定义平移原点、旋转角度后弹出变换输入板,并将这些参数放入对话框中,用户可进行修改。
平移参数:按系统提示从键盘上输入相应的相对位移量后,即将图形移到了相应的位置。
比例参数:利用这个变换可以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X、Y两个方向的比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您输入x、y方向的比例系数后,系统就按您输入的系数对图形进行变换。
旋转参数:将整幅图绕座标原点(0,0),按您输入的旋转角度旋转,当旋转角为正时,逆时针旋转,为负时顺时针旋转。
另外,在点变换的下边,有一个“参数变化”选择项,当选择时,表示在进行点图元变换时,除位置坐标跟着变换外,其对应的点图元参数也跟着变化,如注释高宽、宽度等等。
12.整块处理
整块移动:将所定义的块中所有图元(包括点、线、区)移动到新位置。
整块复制:将所定义的块中所有图元(包括点、线、区)拷贝到新位置。
边沿处理:包括线边沿处理和弧边沿处理。靠近某一条线X的几条线,由于数字化误差,这几条线在与X线交叉或连接处的端点没有落在X上,利用本功能可使这些端点落在X线上。具体使用时应给出适当的结点搜索半径,系统将根据此值决定将哪些端点调整使其落在X线上。
三、拓扑处理系统对数据的要求
拓扑处理系统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系统中的绝大部分功能不需要人工干预。建立拓扑关系是拓扑处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它由拓扑查错、拓扑处理、子区检索等功能组成。
拓扑处理系统从总体来说对数据没有特别的要求,系统提供了几种预处理功能:弧段编辑工具、自动剪断、自动平差,将进入系统的原始数据中的错误或误差纠正过来,易于拓扑关系建立的自动生成。当然,如果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好,后期的许多工作(如弧段编辑、自动剪断等)就可以省掉,建立拓扑也得心应手,基于这个原因,这里向用户提一些建议,将会有所裨益:
1.数字化或矢量化时,对结点处(即几个弧段的相交处)应多加小心,第一使其断开,第二尽量采用抓线头或节点融合的功能使其吻合,避免产生较大的误差,使结点处尽量与实际相符,尽量避免端点回折,也尽量不要产生过1毫米长短的无用线段。
2.弧段在结点处最好是断开的,若没有断开,执行自动剪断功能可以将弧段在结点处截断,条件是弧段必须经过结点周围的一个较小的领域(即结点搜索半径),这也要求原始数据误差不能太大。
3.将原始数据(即线数据)转为弧段数据,建立拓扑关系前,应将那些与拓扑无关的弧段(如航线、铁路)删掉。
4.尽量避免多条重合的弧段产生。
以上建议请用户在实际应用中加以体会。
规划院操作步骤:
1、做完点线文件的投影转换后,将*ty.wl作备份,
2、输入编辑中打开投影后的线文件*ty. wl,点击其它——清除重叠坐标及自相交——修改,——清除微短线——修改,至没有错误
3、保存,其它——自动剪断线,进行线转弧段,命名为*ty.wp(区文件),建立区拓扑结构,装入区文件、清除线工作区(线文件不存盘退出编辑窗口),(即剪断的线文件不能存盘);
4、重新装入线文件,并以土地利用图为依据,用区拓朴错误检查修改线文件,重复上述工作(3)、(4)直至无区拓朴错误,无漏区现象
5、修改确保无误之后进行拓扑重建(修改系统参数),形成地类图斑文件;
6、拓朴重建后用“连接属性”加区文件的属性结构。
第六讲: 点、线接边处理
1、再输入编辑窗口中,新建工程—从文件导入——选择投影变换后的文件(*ty.w?)——确定——确定
2、在出现的窗口中,鼠标右键点击左边的工作台——添加项目——按照区线点的顺序
3、接边时注意相邻图幅的图斑、线状地物是否一致
注:此部分内容在规划院的教材中位于“区文件生成(拓扑造区)”之前。
第八讲:境界文件的提取与处理
1、境界文件(*jx.w?)的生成。存出*ty.wl线文件内的界线层、150层,存为*jx.wl。
2、界线区文件
(1)、将界线文件拓朴上色,若有界线不闭合情况,同时修改线*ty.wl文件。
(2)、建立属性结构,填写权属代码、权属名称、飞地代码、飞地名称、座落代码。
(3)、手工填写属性内容。
第九讲:文件属性录入
投影文件属性录入
1、.在爱地土地利用软件中用界线文件填写*ty.w?文件点、线、区属性中的图幅号、权属代码、权属名称、权属性质、飞地代码、飞地名称、座落代码。
2、.对照量算表逐一输入*ty区文件中图斑号、地类码、坡度、毛面积、净面积等值。核对权属代码、权属名称、权属性质、飞地代码、飞地名称、座落代码等项。
3、若有零星地物,则输入点属性结构中的所有内容,不能有空值。
4、用“根据参数赋属性” 填写线属性结构中的“线地类码、线状要素编码”。最少选“线型、图层”两项。
5、线文件有多重属性的线状地物,即“B、C”,要逐条填写权属代码
6、统一输入控制区号、图幅号、权属性质、田坎系数等项内容。
7、全部图斑输入完成后,区文件不能有拓朴错误,县(市)界以外的所有点、线、区都删除,不能有图斑号或地类号为空的区。
8、而对于有宽度的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图斑属性等与图形分开进行,用EXCEL输入,检查无误后使用MAPGIS的属性库管理模块以关键字连接图形和属性文件。
9、区文件转为EXCEL文件,检查所的区属性是否输入完全,面积是否与量算表一致,若有图表不一致的情况、毛面积为0的情况、毛面积与计算机面积对比大于0.1的情况,要逐一核对,逐一记录到图历簿“面积核对”项中。EXCEL文件的净面积要与台帐量算表中的表8对比各地类的总面积。
第十讲: OK文件
1、区文件检查无误后,复制为*OK.W?,用OK文件的点、线、区三个文件做以后工作。
2、根据规定参数,按地类将区文件改为标准颜色。
第十一讲:(图幅)接边
与相邻图幅接“OK”及“境界”共6个文件(建于1个MPJ文件中)的右边、上边。对接边误差大于10的,要逐一记录到图历簿“接边情况”项中。
组长检查签字,完成。
第十二讲 误差校正的使用步骤
一、误差校正子系统功能概述
机助制图是用计算机来实现制图,将普通图纸上的图件,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处理的图形文件。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使机助制图技术发展很快。机助制图主要可分为编辑准备阶段、数字化阶段、计算机编辑处理和分析实用阶段、图形输出阶段等。在各个阶段中,图形数据始终是机助制图数据处理的对象,它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包含、联结、邻接)的特征。其中定位是指在一个已知的坐标系里,空间实体都具有唯一的空间位置。但在图件数字化输入的过程中,通常由于操作误差,数字化设备精度、图纸变形等因素,使输入后的图形与实际图形所在的位置往往有偏差,即存在误差。个别图元经编辑、修改后,虽可满足精度,但有些图元,由于位置发生偏移,虽经编辑,很难达到实际要求的精度,此时,说明图形经扫描输入或数字化输入后,存在着变形或畸变。出现变形的图形,必须经过误差校正,清除输入图形的变形,才能使之满足实际要求。
图形数据误差可分为源误差、处理误差和应用误差3种类型。源误差是指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制图过程中展绘控制点、编绘或清绘地图、制图综合、制印和套色等引入的误差,数字化过程中因纸张变形、变换比例尺、数字化仪的精度(定点误差、重复误差和分辨率)、操作员的技能和采样点的密度等引起的误差。处理误差是指数据录入后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包括几何变换、数据编辑、图形化简、数据格式转换、计算机截断误差等。应用误差是指空间数据被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其中数据处理误差远远小于数据源的误差,应用误差不属于数据本身的误差,因此误差校正主要是来校正数据源误差。这些误差的性质有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由于各种误差的存在,使地图各要素的数字化数据转换成图形时不能套合,使不同时间数字化的成果不能精确联结,使相邻图幅不能拼接。所以数字化的地图数据必须经过编辑处理和数据校正,消除输入图形的变形,才能使之满足实际要求,进行应用或入库。
一般情况下,数据编辑处理只能消除或减少在数字化过程中因操作产生的局部误差或明显误差,但因图纸变形和数字化过程的随机误差所产生的影响,必须经过几何校正,才能消除。由于造成数据变形的原因很多,对于不同的因素引起的误差,其校正方法也不同,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应用不同的方法来实施校正。
从理论上讲,误差校正是根据图形的变形情况,计算出其校正系数,然后根据校正系数,校正变形图形。但在实际校正过程中,由于造成变形的因素很多,有机械的、也有人工的,因此校正系数很难估算。比如说,数字化后的图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放大或缩小了多少倍,是局部变形还是整体变形,是某些图元与实际不符还是整个图形都发生了畸变等等。如果某个图元本是四边形,可由于输入误差,成为三角形,那么这个是不是也该进行误差校正呢?下面简要谈一谈误差校正的适用范围。
对那些由于机械精度、人工误差、图纸变形等造成的整幅图形或图形中的一块或局部图元发生位置偏差,与实际精度不相符的图形,都称为变形的图形,象整图发生平移、旋变、交错、缩放等等。发生变形的图形都属校正范围之列。但对于那些由于个别因素,造成的少点、多边、接合不好等局部误差或明显差错,只能进行编辑修改,不属校正范围之列。校正是对整幅图的全体图元或局部图元块,而非对个别图元而言。
图中若发现仅某条弧段上的某点或某段数据发生偏移,则需经编辑、移动点或移动弧段即可得到数据纠正,但若是这部分图形都发生位置偏移,此时可以对这部分图形进行校正。图中所进行的校正示意为将图形校正到标准网格中。
二、误差校正的使用步骤
1.为了对输入的图元文件进行校正,首先得确定图形的控制点。那么什么是图形的控制点呢?我们这里所说的图形控制点,是指能代表图形某块位置坐标的变形情况,其实际值和理论值都已知或可求得的点。如图形中经纬网交点,从位置上它可指示一幅图的位置情况,其周围点的位置坐标往往是以其为依据。在一幅图中,具体经纬网点的理论坐标可以经计算或根据标准经纬网求得,为此,经纬网点往往作为校正用的控制点。控制点的选取应尽量能覆盖全图,而且均匀,至于控制点的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若图件较大,要求的精度较高,要求的控制点越多。一般控制点为三角点、水准点和经纬点,控制点越多,控制越精确。
2.在文件菜单下,选择<打开控制点>,打开或新建控制点文件。
3.装入并显示图形文件,通过<设置控制点参数>功能设置控制点的数据值类型为实际值,通过<选择采集文件>功能选择控制点所在的文件,然后通过<添加控制点>功能直接在图上采集图形中控制点的实际值。
4.直接从键盘输入控制点的理论值或从标准数据文件中采集理论值。
5.显示或编辑校正控制点,检查是否正确,输入完毕记着进行保存。
6.设置校正参数,进行相应文件校正。
7.显示校正后的图元文件,检查校正效果,若未能达到要求的精度,请检查控制点的质量和精度。
三、文件和显示操作
文件菜单主要用来装入校正前的图元源文件或者用来采集控制点的文件及保存变换后的校正图元文件。在输入文件名窗口中,按着Shift键或Ctrl键可以选择多个文件同时打开,装入工作区。
显示操作主要用来显示图元文件,其中选择复位窗口时,可自由地选择工作区中的文件,进行显示。为了比较校正前后的文件,可分别选择校正前后的文件名,一般没有存盘时,缺省的校正后的文件名是newlin.wl(newreg.wp或newpnt.wt)。
在“显示”菜单下有“还原显示开关”和“控制点显示开关”两个开关项,用鼠标点按对应菜单项进行打开和关闭。若菜单项前有“√”,则表示打开。
四、对图形及其参数进行校正
1.整图变换:将所选文件进行比例、平移和旋转变换。参考图形编辑。
2.校正转换:被校正文件装入工作区中后,即可设置校正控制点。若校正系数也已设置完毕,即可开始校正变换操作。校正变换的操作相当简单,选中相应的文件校正变换项,选择要校正的文件,系统即自动进行校正变换,变换后的文件分别是newlin.wl (newpnt.wt,newreg.wp) 表示的。校正变换完毕,用户到窗口操作中可以浏览查看一下校正结果。若想保存校正结果,到文件中保存相应文件即可。其中部分文件校正功能类似于存部分文件,校正前用户首先开矩形框选择要校正的部分,则落入框内的文件内容参加校正,框外的坐标保持不变。
注意:若控制点选取不好,校正后的结果文件效果不会很好。所以校正的精度,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控制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