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优秀会员
收起左侧

中国300个大姓

[复制链接]

500

主题

1017

铜板

115

好友

黄金会员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06

灌水勋章斑竹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300个大姓—— 赵

中国300个大姓—— 赵
赵     ZHAO

一、寻根溯祖
    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二、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 陈桥兵变 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 杯酒释兵权 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 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 赵普回答说: 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 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 铁面御史 。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 天水 、 孝思 、 谷治 、 萃涣 、 爱日 等为堂号。
     
    四、历史名人
    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 陈桥兵变 ,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 胜:平原君,以 食客数千人 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
    赵 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 胡服骑射 ,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
    赵之堔:清代 西泠八家 之一。
    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 清末三大画家 。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 江右三大家 或 乾隆三大家 。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园转遒丽,人称 赵体 。
    赵 云:三国时蜀国大将,为 五虎上将 之一。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 赵公元帅 ,被奉为 财神 。


赵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市为多。
本人QQ:19671976    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qqpatch/ Windows系统封装技术交流群超级群:26455111 无约而来WINDOWS 7 OEM系统官方发布

500

主题

1017

铜板

115

好友

黄金会员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06

灌水勋章斑竹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300个大姓——吴

中国300个大姓——吴
吴     WU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渤海堂,为吴氏第二大郡望,今福建吴氏后裔大多为渤海堂。福建连城宣和培田村至今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吴氏族谱。该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演变,更为重要的是纪录了很多风土人情和诗歌词曲。
四、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市为多。
本人QQ:19671976    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qqpatch/ Windows系统封装技术交流群超级群:26455111 无约而来WINDOWS 7 OEM系统官方发布

500

主题

1017

铜板

115

好友

黄金会员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06

灌水勋章斑竹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300个大姓——孙

中国300个大姓——孙
孙     SUN

历史来源

1、出自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卫康叔是周文王的第八子。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於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国,成了卫国的始祖。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2、源於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后裔。孙叔敖,字孙叔,他这一支的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孙叔氏,后来去掉叔字改为孙姓。
3、出自妫姓,是帝舜的后代。帝舜曾居妫,於是就姓妫,成为上古八大姓之一。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先贤遗族,找到了舜的后代裔孙敬仲,把他封在陈地,世称陈敬仲。敬仲四世孙名无字。生子名书,在齐国为卿仕,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邑於乐安。后齐国内乱,孙书的子孙奔往吴国,“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孙姓世居富春,至汉末有孙权,为吴国大帝。
4、出自复姓侯氏。据《汉书》载:“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公子孙又有孙氏。” 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君王汤王的后裔。至商末,有殷相王子比干,受纣王所害,子孙避难隐姓,因本为王族之子孙的缘故,就改为孙姓。 孙姓又出荀姓,是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子后裔。荀子名荀况,时人尊为荀卿,后世子孙遂为荀氏。西汉宣帝名刘询,以同音之故讳荀字,诏令天下荀姓改为孙姓。后来,部分孙姓未恢复祖姓,遂成孙姓一支。
5、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是楚国的贤臣,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此后又形成了孙姓的另一大宗。
6、出自田氏。陈历公的儿子陈完,避难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恒无宇的小儿子田书,为齐国的大夫,因伐莒有功,被齐景公封于乐安,赐姓孙氏。其后有孙武子,为吴将。
唐代时期,中原的孙氏曾经两次向福建移民。
7、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比干之后。比干受殷纣王所害后,其子孙避难隐姓,以本为王族之子孙之故,遂改为孙氏。
8、出自他族改姓。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一支鲜卑族复姓拔拔氏改单姓孙氏,是为河南洛阳孙氏。
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 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 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
迁徙分布
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时,河南的孙氏族人随同着到了那里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又有河南孙氏族人随同王潮、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
据资料记载,有一支孙氏世居河南陈留。唐僖宗时,这支孙氏出任中书舍人、两浙节度使。他有个儿子名叫孙俐,文韬武略,很有才能。当时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孙俐被朝廷选为佰将,带兵征战在闽、越、江右一带,立了军功,被封为东平侯,他和家人定居在了虔州虔化县(今天江西宁都)。他的后代又迁向了福建、广东。清康熙中,这一支孙氏族人迁至广东香山县翠亨村。后来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据史书记载,唐朝末年,孙氏族人从河南光州(今天河南潢川)迁入福建泉州。台湾的孙氏都是从福建泉州迁徙而来的。
孙氏在国内分布很广泛,海外不少国家也都有孙姓华人。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5,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孙 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占安徽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这六省的孙姓又集中了44。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为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历史名人
孙武: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山东淄博人。应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编撰成《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
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山东阳谷人,孙武的后裔。著有《孙膑兵法》。
孙权:字仲谋,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具有雄才大略,骁勇无比 ,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
孙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人,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音义》。
孙绰: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西北)人,东晋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辅佐庄王称霸,功绩显著。主持修建了我国古代最 早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作用。
孙安祖:清河漳南(今河北省故城)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与窦建德同举义旗,聚众入高鸡泊(今河北省故城西南),自称将军。
孙思邈:唐代著名的医学家,陕西耀县人。著有《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为药王。
孙过庭: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杰出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著作。
孙云球:江苏省吴江人,明清时眼镜制造专家。著有《镜史》,另外,孙云球还创制了七十余种光学仪器。
孙毓汶:清代山东省济宁人,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刑部、兵部尚书等职。
孙奇逢:清初儒学名士,河北省人。与李喁、黄宗羲齐名,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
孙诒让:浙江省瑞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学家,著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周礼政要》、《光绪瑞安县志》等书。
孙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金石学家、校勘学家,被袁枚称为“天下奇才”。 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创立国民党,实行“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最先喊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振兴中华”的口号,为国民革命运动奉献了毕生精力。
孙中山: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广东香山人。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在中共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1925年在北京病逝,遗著编为《中山全书》。


孙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河北和吉林等省为多。
本人QQ:19671976    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qqpatch/ Windows系统封装技术交流群超级群:26455111 无约而来WINDOWS 7 OEM系统官方发布

500

主题

1017

铜板

115

好友

黄金会员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06

灌水勋章斑竹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300个大姓——高

中国300个大姓——高
高     GAO

高氏的来源

最早的高姓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于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 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弭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弭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弭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高姓来源主要有四: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高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省市为多。
本人QQ:19671976    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qqpatch/ Windows系统封装技术交流群超级群:26455111 无约而来WINDOWS 7 OEM系统官方发布

500

主题

1017

铜板

115

好友

黄金会员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06

灌水勋章斑竹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300个大姓——朱

国300个大姓——朱
朱     ZHU

朱姓的来源和演变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 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区中极有影响。朱姓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1.3,即每1 000个中国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个,总人口大约在1 500余万。


朱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为多。
本人QQ:19671976    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qqpatch/ Windows系统封装技术交流群超级群:26455111 无约而来WINDOWS 7 OEM系统官方发布

500

主题

1017

铜板

115

好友

黄金会员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06

灌水勋章斑竹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300个大姓——胡

中国300个大姓——胡
胡     HU

一、姓氏源流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胡氏还有两支源於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还有两个来源,其一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另外,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

二、迁徙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於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胡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等省市为多。
本人QQ:19671976    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qqpatch/ Windows系统封装技术交流群超级群:26455111 无约而来WINDOWS 7 OEM系统官方发布

500

主题

1017

铜板

115

好友

黄金会员

地信网论坛贵宾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积分
4506

灌水勋章斑竹勋章

QQ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300个大姓—— 张

中国300个大姓—— 张
张     ZHANG

寻根溯祖张氏起源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你姓张吗?你知道弓长张的来历吗
你知道你源自何处,根在何方吗
你想追溯我们张氏的祖先吗
那么,请随我来
让我们共同穿越历史的时空
于中华姓氏诞生的源泉中
倾听那奔流自张氏祖先血脉深处的滚滚涛声

贵姓?姓张,弓长张。这是所有姓张的人对自己姓氏的“张”字的诠释。
《说文解字》把张字也解释为“张,施弓弦也,以弓,长声”。
《辞源》中说:“凡施弓弦皆曰张,罗取鸟兽曰张。”
“张”还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南方第五宿。
那么,姓氏中的“张”与“弓”、“长”与二十八宿的张宿,又有怎样的渊源和关系呢?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中国姓氏这个大题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姓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根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氏族的称号。而氏则出现于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是古代贵族标志和宗族系统的称号。
在原始的奴隶社会时期,姓与氏是既关系密切,又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人立姓以别于族群、以别于禽兽;氏则用来区别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序》所记载,“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其大意为:帝王立功德之人为诸侯,据其出生血统赐予姓,分封土地,并具地以命氏。可见姓重血统,氏重地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奴隶社会逐渐被封建社会所代替,特别是自秦汉以后,中华一统,封建社会制度的确立,姓与氏便开始合二为一,混合使用。在后来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姓氏早已突破与每个人的姓名相关,单纯标志着人种遗传的范畴,它更深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姓氏最初的来源主要有“因生赐姓氏”、“因德赐姓氏”、“因地赐姓氏”三种。
“因生赐姓氏”是血缘传承的标志。
“因德赐姓氏”是其具有特别的建树,重大的发明,是文化文明的标志。燧人氏发明了火,称为燧人氏;伏羲发明了庖厨,称为庖牺氏;炎帝发明了农业,称神农氏;少昊发明了金星历,称金天氏。
“因地赐姓氏”就是以发祥地为姓氏。黄帝祖居轩辕之丘,则称轩辕氏;长于姬水则称姬姓;颛顼于高阳而起,称高阳氏;帝喾于高辛兴起,称高辛氏;尧因封地在唐而烧陶,称陶唐氏。
张姓是中国的第三大姓氏,是中国最有影响力,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今天,张姓后裔已近亿计,约占当代中国人口的7.1还多,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至少有71个张姓子孙。可以说:在广袤而古老的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地,只要有人聚居的地方就几乎会有张氏子孙的足迹。
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说,足见张姓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显赫、荣耀;张姓一族是何等的强大、昌盛。在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中,张氏一族,精英辈出,人才济济,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篇篇浓墨重彩,灿烂辉煌而又沧桑厚重的华章。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张姓历代名人1741名,占名人总数的3.83,列各姓氏名人的第三位;张姓著名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95,排在第三位;张姓著名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4,排在第二位。
“张”姓是一个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的古老姓氏。现在,让我们踏着先人的足迹,从远古传说时代起,来追溯我们张氏祖源;寻觅“张”与“弓”、“长”的历史渊源。
(一)黄帝之子,挥为始祖
  张氏之起源与弓箭有着密切的关系。
  “弓力千钧东风劲,长空万里北斗明”。这幅广泛流传于天下张氏族人,并镌刻于各地张氏宗祠的楹联?把张氏与弓箭、与北斗星的紧密关系昭示给了后人。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字型和考证字源的字典,东汉时期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把张字解释为“张,施弓弦也,以弓,长声”; 《辞源》曰:“凡施弓弦皆曰张,罗取鸟兽曰张。”您贵姓?姓张,弓长张。这也是天下张姓人对张的理解。所以,“张”与弓箭有着密切的不解之缘。
  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尚未完全摆脱蒙昧,茹毛饮血,其主要的获取食物的方法是渔猎和采摘自然果蔬,狩猎在当时为最重要的获取食物的手段。为了生存,先人们要杀死那些足以威胁生命的猛兽;为了食物,要猎取一些小型飞禽走兽,而当时的主要猎杀工具只有棍棒和石块。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斗也是靠棍棒和投石来进行的。
  到了黄帝称雄于姬水逐渐兼并其它小部落的时候,一种可以远射而杀敌的工具在黄帝部落里诞生,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弓箭。弓箭的诞生,在靠投石击敌的远古洪荒时代,可以说是一个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发明。这种可就地取材,制作简易,用来狩猎和战争的先进工具,一直被人们使用了四千多年,直到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才退出了作为杀敌工具的历史舞台。但至今,射箭仍是为人们非常喜欢的体育项目。可以说,弓箭的发明与火药和现代弹的发明,都在各个历史时期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弓箭的发明,使黄帝部落先人们的食物有了充足的保证,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和扩充地盘的能力。被尊为中华五帝之首的黄帝,正是靠着这种可以远射而制敌于非命的神秘武器战炎帝,诛蚩尤,杀刑天,从而确立了天下诸部落联盟盟主的地位。
  这个发明了弓箭的先哲叫“挥”,是黄帝的第五子。他是黄帝的第三妃彤鱼氏所生。据说黄帝的这个儿子,自幼聪颖,喜欢研究天象和自然规律。一次,挥在夜观天象时,有一颗流星自弧矢九星间飞速划过,令挥顿悟。他详细地研究了弧矢九星的排列,然后折枝仿形弯条成弓,削竹木为矢,制皮为弦,研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弓箭。弧矢星,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 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了“天弓” ,由“天弓” 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
  挥的这项发明,……自此之后,黄帝血脉中又一个伟大的姓氏诞生了。
  关于天下张氏的始祖为挥公,应无异议。但挥公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古往今来却说法不一。
  在我国第一部研究姓氏的著作《世本》中,对张氏的来源是这样记载的:“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该书成于战国或秦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研究姓氏起源的著作,其原书早已散佚,现存有清代辑本…………
  那么,挥究竟是黄帝之儿还是黄帝之孙呢?历史文献的不同记载,使后世人难以判断,但根据多种典籍记载,我们倾向于“挥为黄帝之子”的说法。说挥为黄帝之孙,是唐林宝所著之《元和姓纂……
  要搞清挥公身世,我们只能通过现存史料加以分析(我们这里所说的史料并非正史,因为正史中出现的第一个张姓,是西周时期的张仲)……所以尊重多数史料?尊重大多数传世的张氏族谱及现代张氏后裔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挥为黄帝子,观弧矢九星,始制弓矢,封弓正,赐张氏”,为天下张氏的祖先是正确的。
…………
(二)以官得姓,封地为氏
  有一点是统一的,古往今来,无论持挥公为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都公认挥公为张姓得姓始祖。但从上面的史料中我们也看出,有关挥公之张姓得姓由来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黄帝子挥为弓正,始制弧矢,张网罗,姓张氏”、“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等等,大多以挥公发明了弓箭,官弓正,世袭其职,所以得姓张氏。那么张氏始祖是以发明和官职而得姓了。其二是南宋罗泌多注《路史》中云:“黄帝子挥封于张为张氏。”清王仁俊所辑之《姓氏考略》亦云:“黄帝子挥? 始造弓矢? 受封于张? 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这种说法则是说张氏之祖是因封地名张而得张姓。罗泌所撰之《路史 · 国名记》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那么说古时可能有过张国。今天也有姓氏专家提出张姓是因封地张国而得姓。但我们认为,即便是真有张国,也是挥公发明弓箭官居弓正在先是勿庸置疑的了。
   …………
  关于这五种张氏起源说,近年来争执最大,不少专家学者及各地张氏祖源研究者,热心撰文论证,出版了很多研究专集,在此本书就不一一引证了。但是,我们认为,张氏祖源郡望的诸多说法,特别是历史上就存在的清河、张城、太原三地说,都与挥公有着不可分解的渊源。但是黄帝时期挥公的生平及流动迁徙,决非是我们今天能考证清楚的。大家都知道前几年由国家投资数千万,历时五年多,集全国史学界、科技界顶尖高手200余人所搞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至今都争议难平,别说我们要研究考证的挥公,是比夏商周还早了千余年以上的远古黄帝时期的人物。所以尊重历史,尊重诸多张氏谱牒,尊重大多数张氏后裔,我们倾向于历史上的清河故郡是张氏得姓发祥郡望。
(三)解地张氏,亦出挥公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中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张侯之字以命氏,无可疑也。”…………不管怎么讲,解之张非张姓之始源,即有解张之说,亦只是早期归附于张氏祖源下的一个新的支系,不是张氏之源。
(四)赐姓、改姓张氏
张氏在当今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氏之一,和诸多大姓氏一样,在全世界近亿人的庞大的张氏家族中,除主流的挥公后裔外,亦有不少张氏是来自于其它姓氏、其它民族,由于各种原因而改姓张氏的。在张氏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有这些涓涓细流的不断汇入,才汇成滚滚洪流,波澜壮阔,他们己成为张氏家族中不可分割的群体,没有他们的汇入加盟,就没有张氏家族今天的恢宏壮观。
1、聂姓改姓张氏
2、褚姓改姓张氏
3、前凉王赐姓张氏
4、渤海高姓改姓张氏
(五)少数民族张氏
匈奴张氏 匈奴是秦汉以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曹操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休屠各部,其中就有很多匈奴人为张姓。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有 “屠各胡张”“西河胡张”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活动于汉未三国时期的羯族张姓也很多,历史文献《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云:“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
乌丸族张氏 乌丸也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东汉末年,侯国中山国相国张纯与乌丸族首领结盟,起兵反对己衰败的东汉王朝,并自称天安定王,成为北方诸郡反汉的元帅。此后,张姓成为乌丸的贵族之姓,不少乌丸人改姓张氏。三国时间曹操平定乌丸,将其部落迁往内地。据说今河北南皮县张氏,不少是乌丸张氏仔的后裔。
白族张氏 …


张姓在全国分布最广,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
本人QQ:19671976    百度空间 http://hi.baidu.com/qqpatch/ Windows系统封装技术交流群超级群:26455111 无约而来WINDOWS 7 OEM系统官方发布

9

主题

6874

铜板

26

好友

地信院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389
QQ
发表于 2010-7-1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s:195]

58

主题

1万

铜板

88

好友

地信院士

高地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积分
2873

灌水勋章荣誉会员勋章

QQ
发表于 2010-8-18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是辛苦了,哪有三百个啊???//

9

主题

3万

铜板

87

好友

资深会员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积分
3773
QQ
发表于 2010-8-2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姓在我国分布广泛,尤以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为多
锄禾日当午,签到好辛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