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新人指南|投诉删帖|广告合作|地信网APP下载

查看: 1990|回复: 0
收起左侧

[其他] GIS融入传统水利专业打造复合型人才—访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刘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萍,硕士,讲师。现为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2009年以来,连续6年组织GIS技能培训,组建学习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并多次获奖。2010年太原理工大学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创建“GIS空间站”团队,并指导本科生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参与并主持多项科研课题,编著水文水资源专业教材一部,全国水利类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指导的作品获全国二等奖。
2011年4月,正值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水利专业的学子们说:“过去我们常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现在水利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农业领域,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今天的三峡工程,水利,自古以来就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而随着水利重要性不断加强,如何应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水利事业,是每个从业者所要深思的。这其中,水利信息化方面的人才必不可少,而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这里的师生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份服务国计民生的重任,将传统的水利专业与先进的GIS遥感等现代技术结合,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
在采访中,学院刘萍老师告诉记者,学院在这方面特意出台了保障措施,比如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又比如,系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等等。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您所在的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GIS与水利的结合情况。
刘萍:水利是一个传统行业,传统行业若是想要更好的发展,取得专业领域的创新,必须要与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结合起来。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GIS在水利行业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和水土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巨大优势日益凸显,其地理空间定位和分析的优势,推动着水利领域的科学决策与规划管理。
我院水利专业与GIS的结合情况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方面,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课程,学生可从课堂讲授与上机操作两个环节来了解、学习GIS课程;二是在学生科技实践方面,以学院的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面向全院本科学生实现了以GIS为中心的技能培训、技巧比拼、专业应用等知识性与技术性较强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培养模式;三是在科研项目上,水文水资源系配有GIS水利行业应用方向的专业教师,多年来完成多项基于GIS平台的从事水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水利信息化人才。
记者: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操作型人才需求逐渐增大,请问,学院是通过哪些方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
刘萍:目前,学院GIS方面的人才培养侧重于应用型,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专业优势,构建了“一条主线,六个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条主线”是实施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六个结合”是实施科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础训练与科技竞赛相结合,优秀学生细节指导与教师宏观把握相结合。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学院建立了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为载体、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保障、以各类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各类科技竞赛、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院以CAD、GIS工程技能实训和各类调研实践项目为切入点,针对大型赛事活动进行动员、培训、全程辅导、创建兴趣团队等系统化的组织与管理,培育了水利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梯队。如GIS各类培训受益学生达700多人次,在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中获近10项荣誉,并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9篇,还参与、完成了GIS平台的水利专业应用科研项目。
记者: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如何?
刘萍:我院已与10余个水利专业领域的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实行教学实践基地挂牌建设。教学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学院根据不同的实习类型在省内外13个单位建立了固定实习基地,不固定实习点遍布省内各县市,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同时,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也是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例如,作为我们的合作单位——GIS技能大赛主办方中地数码,连续五年专程来校为学生培训MapGIS操作与应用的相关知识。通过基地实习、毕业实习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全国大赛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了专业领域的单位以及工作性质,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有一定的帮助。
记者:学院学生曾多次参加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在您看来,参加此类大赛对于他们有怎样的意义?
刘萍:从2009年开始,学院已经连续6年参加GIS技能大赛,我院学生借此平台发展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参赛的同时熟练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弥补了教学实践环节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知识。
在比赛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激烈探讨、不懈追求,看到了他们特有的激情。在学院的高度重视和指导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凭着自己的毅力和钻研的精神在一次次的比赛中获得了诸多成绩。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在考研与就业中也感受到来自报考学校与单位的关注。大赛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如2013级研究生刘丹,本科阶段在GIS大赛中获奖,发表了GIS相关的学术论文,2013年被评为全国水利类优秀毕业生。
通过六年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和积累,学院也把这些年做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模式更加精细化,以此为基础申报的“基于GIS平台的水利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在今年的高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记者:请问,学院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尤其是在水利方面成果转化如何?
刘萍:学院基于GIS平台的科研成果基本都是横向课题,为管理部门研究开发的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并都已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
典型应用有长治市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吕梁市河道管理信息系统、漳泽水库水资源充分利用研究——基于WebGIS的水库信息管理系统(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山西省水井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基于DCOMGIS的水资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等等。比如吕梁市河道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用到,河道水文信息查询,实时监测都能实现。
记者:接下来,学院对于GIS在水利领域的应用,有怎样的规划?
刘萍:首先,以培养基于GIS平台的水利信息化创新人才为方向,关注GIS技术发展态势,构建具备水利学科特色,重点培养创新实践技能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水文水资源信息管理等科研中运用SeverGIS、时态GIS等前沿技术,拓展遥感技术在大尺度区域水环境方面的研究。
其次,组织动员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实践,以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为依托,通过开展GIS、CAD等基础软件知识的培训,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技竞赛与科研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及早的具备创新意识。
同时,我们也会依托GIS兴趣团队、团委、大学生科协等一些队伍,在日常工作与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方面把GIS的科技实践贯穿进去。
院校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科是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国计民生而创建的。它始建于1958年,经过50多年的办学实践,学院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强化,科研实力逐步加强。目前,学院的科研项目成果比较突出,包括国家重大示范工程、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另有省部级及其它科技项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在线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