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础地质工作实现新的跨越2 C. k: H* l/ U/ |) G' ^* B5 O
——地质调查工作向十八大献礼系列报道之二
4 i$ T$ c1 s& v: v作者:刘扬正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发布时间:2012-10-15
- ]5 q1 z) L% s$ m$ z& ` 基础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的先行和基础, 是一个国家地质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是提高地质工作水平和效率, 提高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新一轮地质大调查开展之初, 温家宝总理就殷殷叮咛: “开展新一轮地质调查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就是要紧密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解决基础性、战略性、区域性、公益性重大地质问题……”。
: P8 d+ Z# V3 p8 P' i1 l 十年过去,温总理的要求做得怎么样了? , U/ P7 o4 Y0 T# q9 [
! H9 j" d5 X4 x
广大地质调查工作者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通过十年的努力, 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明显提高, 领域进一步拓宽, 取得了为国内外注目的重大进展与成果, 实现了新的跨越。 6 Z7 K% i" w1 D% r& W ~7 W8 `
) W* g6 K5 l8 d* o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幅提高
+ w5 D% c8 f3 K9 N; e/ G3 N; q' P. i; {- I$ O9 G8 k- L- t
党的十六大以来, 基础地质工作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实现了我国陆域中比例尺区调的全面覆盖。在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 林海雪原的大兴安岭,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填补了国家空白,特别是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无人区,以平均四公里间距一条地质路线,徒步进行拉网式填图,完成了青藏高原空白区区调152万平方千米,同时还完成了青藏高原1:100万航磁和区域重力调查,实现了全国陆域1:100万航磁和区域重力全覆盖, 成为中国地质工作历史新的里程碑。全国区域基础地质调查动态更新系统基本完成。各大区、各专业中心建立了区域地质、区域地球物理、航空物探、区域地球化学、遥感等按国际分幅、大区层次、全国层次的系统基础地质数据库和相应图件动态更新系统。 3 r7 d6 Y' X0 F
( a7 r$ J" R5 h1 G3 V' o" g; z 基础调查从天上到地下同时展开, 全国新一轮1:25万区调修测更新面积达到50%,1:5万区调由大调查前的18%提高到24%。全国1:20万航磁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和区域化探工作程度分别从地质大调查之前的49%、31%、48%,提高到现在的56%、45%、59%。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磁调查工作程度已分别覆盖陆域的24%、33%。 1 N9 i v) o( d* v& e. Y! X$ Q
: ~% Y3 ]2 I9 |/ A) F- ~
为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支撑 ' u$ q4 U$ r% c2 Z! k1 m- @2 }8 m
0 Y, ?$ h. P2 X! y 通过填图新发现1280余处矿(化)点和矿化线索;通过区域调查发现的尼雄特大型富磁铁矿,铁矿资源量达数亿吨;发现的新疆新源林场金矿、新疆塔什库尔干铁矿、库木库里湖砂砾岩型铜矿、大九坝斑岩型铜矿、阿尔金长沙沟钒钛磁铁矿、黑龙江黑河三道弯金矿、湖南临湘西冲钨矿、湖南城步平滩钨矿、福建顺昌南舟萤石矿等多个矿点(矿床),达到大中型以上规模。 K. H* y% Z" I9 \$ j- h8 A
1 S1 z4 [4 `$ p q/ r4 C( R 化探异常累计发现异常10234处。以化探异常为线索,西藏驱龙大型铜矿、青海沱沱河大型铅锌银矿、四川刷经寺特大型金矿、新疆祁漫塔格和彩霞山大型铅锌矿、黑龙江争光大型金矿、内蒙达莱大型有色金属矿产基地等纷至沓来。
, {3 w5 j- D0 a# f' t" i6 u$ u9 c$ E8 n3 M# t1 V5 G
物探异常共发现10466处。辽宁本溪大台沟特大型铁矿、山东济宁大型铁矿、安徽泥河大型铁矿、司营口-马城-长凝大型铁矿、河北承德大型钒钛磁铁矿、河南舞阳大型铁矿和云南普朗大型铜矿等因此而被发现。 7 `* Y8 H- ~1 L* ?) I# ^! P
- ^& z! a; W$ |, I 遥感探测技术大显身手, 通过遥感异常信息提取与筛选、遥感地质解译,提出遥感异常4600余处,以遥感异常为线索,新疆罗东中型镍矿等矿产地走出地面。
" I1 } `% R `) w! q
* G- u5 |6 t7 I3 g% t 通过区域地质、物化探调查划分出冈底斯、班公湖-怒江和西昆仑等重要成矿带,新圈定新疆塔什库尔干铁铜、西天山阿吾拉勒铁矿、冈底斯北缘铁铜等一批重要找矿远景区,为后续矿产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引导和拉动了商业及地方政府投入,促进了全国矿产勘查蓬勃发展。 1 M# c/ K% o6 u0 U+ N" ] ?6 \
3 e( M! A4 Y1 t 基础地质综合研究解决了一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编制了东天山-北山、祁连山、西南三江、辽东-吉南、武夷山、晋冀等8个重要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系列图件,为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其中,对东天山-北山成矿带地质背景的研究,建立了构造演化、沉积建造与成矿作用时空演化结构展示了主要含矿建造的分布;对天山及邻区火山岩与成矿关系的研究支撑和引导了新疆358项目地质找矿突破。
( \; i. m6 M x% g& a% U7 t* T: i- ^! p4 v( K1 U3 l
提出了中国自主的地质构造理论
+ z- o3 ]9 H! o3 p+ Y) o
! s( ]. b( {4 W% E$ F8 V6 I3 ^ 还在继续抬升的青藏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亘古之谜如今有了答案。在青藏高原区调大量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高原隆升的大陆动力学机制。重新建立了青藏高原地层-构造时空格架,在世界上首次客观、全面、精细地刻画了5亿年以来青藏高原洋—陆演化的“连环画卷”及成矿模型,形成了我国自主的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全过程的全新认识,并在这个自主创新理论指导下,实现了青藏高原找矿的重大突破,发现了3条巨型成矿带、7个超大型矿床和 25 个大型矿床,大幅增加了我国大宗矿产的储量,改变了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为中央在西藏地区建设五大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唯一的一个特等奖。 * _! y8 H+ p( s
9 g9 e: t, G l n0 X
对华北、扬子地壳演化研究取得重要新认识。对辽宁热河、贵州关岭、云南罗平、陕西紫阳等生物群时代的调查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 1 k' K! c+ Q2 @7 _& |: P$ C
0 b5 m" A+ \! E9 x, P海洋地质调查掀开新的篇章 ! X; V2 g" U* r" u$ ~6 j
5 c1 Y4 E/ [; C) |
首次完成了我国南通等2幅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地质调查,系统获取了调查区海量实测资料,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及信息支持系统。完成了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18%的重点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调查,获取了海岸带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类型、地质灾害、近十万年以来地层结构与环境演变、海底工程地质环境等基础地质数据,建立了相应数据库。
9 f$ h7 x" g) |7 V& P1 D: P3 B) d0 O# B# W; j. n
首次获取了南海北部海底深部高质量地震反射资料,发现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东沙隆起以南的尖峰北盆地、笔架盆地,以及南黄海崂山隆起下古生界等一批新的海洋油气资源远景区,初步摸清我国部分近海海砂资源家底。查明珠江口、舟山和黄海成山头等3个海区近海海砂体积约60亿立方米,建立了海砂资源调查数据库。综合分析了海砂勘探开发对海洋环境影响效应,提出了海砂资源勘探开采规划建议。
* ^) s: K( K4 C& l! H/ d7 u) [) O7 p
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海防建设、港口规划、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0 D* v" U1 j" _ w+ |; ^- H% x$ I% D1 o* Q) ?( R. i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闯出了新天地 * i7 Z" y( i& a0 W3 D
1 y; D9 O4 I w$ `2 E* U; t 十年地质大调查,不断拓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领域,开展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代表的农业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完成我国主要农牧区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面积160万平方千米,完成196个重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北京、上海等6个大型城市立体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和石漠化现状,完成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建设前期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和矿山遥感监测和环境监测,为矿产资源开发及矿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新型工业化和原材料工业结构优化布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国土规划与整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居住条件改善提供了宽领域地质服务。实现了资源与环境并重时代我国地质工作的转型,推动了地质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地质环境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
|